滨州粮食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846亿元
稳居全国地级市第一位
2023-03-1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程芃芃
本报通讯员 杨萌 郭宗梅
2022年,滨州市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科技创新驱动粮食产业走精深加工、综合利用、绿色生态的发展路子。滨州市粮食种植面积883.25万亩,总产375.26万吨,年加工转化量1500万吨,粮食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846亿元,在全国地级市中稳居第一位。
粮食增产,育种为先,种业科技自立自强。滨州市实施种子工程,系统推进种源技术攻关,加快突破一批重大新品种培育,把粮食“芯片”紧紧握在自己手中。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先后成立了程顺和院士工作站、山农大田纪春育种团队、中裕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多支由院士等育种团队,建立生物育种实验室、高水平小麦品质检验室,与国家小麦加工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农业农村部小麦加工重点实验室联动,自主选育出一大批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其中,抗盐碱、耐旱和高产优质中强筋小麦“裕田麦119”通过国家、山东省双审定;优质高抗倒伏新品种“秋田116”、优质超强筋小麦新品种“裕田麦126”先后通过山东省审定。目前滨州市共有5个省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1个国家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1个国家级制种大县,实现了小麦加工原料进口全替代,年节约原料成本5亿元。
科技赋能,精深加工提高新产品附加值。滨州粮食产业在科创驱动下加快产品升级,积极探索提取蛋白粉、功能肽、膳食纤维、糖醇等高附加值产品的新技术,研发生产出全麦食品系列产品、功能食品、康养食品等。全市形成小麦育种繁育、订单种植、仓储物流、初加工、深加工、食品加工、生态养殖、蔬菜种植、餐饮商超、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全国最长和最完整的绿色循环产业链,将小麦能加工成谷朊粉、特级酒精、赤藓糖醇、膳食纤维、蛋白肽等10大系列600余种产品,价值增加5000余元/吨。大豆加工形成“初加工—深加工—精深加工—健康食品”新型链条,可生产210余种产品,拥有国内规模最大、产品品种最多、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大豆分离蛋白生产线,每吨生产成本可降低400多元。医用葡萄糖占国内市场份额的85%,每吨价格均高于普通产品1000元左右。
滨州市还与国家粮科院签订战略科技合作协议,实现优势产业和先进技术的有效对接。滨州市成功创建玉米、大豆和小麦三大国家级粮食加工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全国果葡糖浆研究检测技术中心、葡萄糖质量检测中心等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完成研发类项目165个,解决企业急需科研难题58个,申请专利143项。全市小麦、玉米和大豆原料综合利用率均达98%以上,粮食加工转化增值率达到3.5:1,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滨州市强化落实扶优扶强政策,引导土地、资本、人才、科技等要素向龙头企业集聚,培育成长了一批转型升级快、科创能力强、设备工艺先进、品牌影响力大的粮油食品加工企业。2022年,滨州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粮油食品加工企业达到5家、全国500强企业2家、全国民营企业500强3家、全国粮油加工企业10强4家以及50强6家,拥有规模以上粮油食品加工企业201家。在全国粮油加工企业10强山东省5家中,滨州占4家。
本报通讯员 杨萌 郭宗梅
2022年,滨州市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科技创新驱动粮食产业走精深加工、综合利用、绿色生态的发展路子。滨州市粮食种植面积883.25万亩,总产375.26万吨,年加工转化量1500万吨,粮食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846亿元,在全国地级市中稳居第一位。
粮食增产,育种为先,种业科技自立自强。滨州市实施种子工程,系统推进种源技术攻关,加快突破一批重大新品种培育,把粮食“芯片”紧紧握在自己手中。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先后成立了程顺和院士工作站、山农大田纪春育种团队、中裕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多支由院士等育种团队,建立生物育种实验室、高水平小麦品质检验室,与国家小麦加工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农业农村部小麦加工重点实验室联动,自主选育出一大批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其中,抗盐碱、耐旱和高产优质中强筋小麦“裕田麦119”通过国家、山东省双审定;优质高抗倒伏新品种“秋田116”、优质超强筋小麦新品种“裕田麦126”先后通过山东省审定。目前滨州市共有5个省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1个国家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1个国家级制种大县,实现了小麦加工原料进口全替代,年节约原料成本5亿元。
科技赋能,精深加工提高新产品附加值。滨州粮食产业在科创驱动下加快产品升级,积极探索提取蛋白粉、功能肽、膳食纤维、糖醇等高附加值产品的新技术,研发生产出全麦食品系列产品、功能食品、康养食品等。全市形成小麦育种繁育、订单种植、仓储物流、初加工、深加工、食品加工、生态养殖、蔬菜种植、餐饮商超、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全国最长和最完整的绿色循环产业链,将小麦能加工成谷朊粉、特级酒精、赤藓糖醇、膳食纤维、蛋白肽等10大系列600余种产品,价值增加5000余元/吨。大豆加工形成“初加工—深加工—精深加工—健康食品”新型链条,可生产210余种产品,拥有国内规模最大、产品品种最多、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大豆分离蛋白生产线,每吨生产成本可降低400多元。医用葡萄糖占国内市场份额的85%,每吨价格均高于普通产品1000元左右。
滨州市还与国家粮科院签订战略科技合作协议,实现优势产业和先进技术的有效对接。滨州市成功创建玉米、大豆和小麦三大国家级粮食加工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全国果葡糖浆研究检测技术中心、葡萄糖质量检测中心等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完成研发类项目165个,解决企业急需科研难题58个,申请专利143项。全市小麦、玉米和大豆原料综合利用率均达98%以上,粮食加工转化增值率达到3.5:1,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滨州市强化落实扶优扶强政策,引导土地、资本、人才、科技等要素向龙头企业集聚,培育成长了一批转型升级快、科创能力强、设备工艺先进、品牌影响力大的粮油食品加工企业。2022年,滨州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粮油食品加工企业达到5家、全国500强企业2家、全国民营企业500强3家、全国粮油加工企业10强4家以及50强6家,拥有规模以上粮油食品加工企业201家。在全国粮油加工企业10强山东省5家中,滨州占4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