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黄渤海新区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源,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科技变量成为发展最大增量

2023-01-13 作者: 从春龙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从春龙
  通讯员 刘少宁 报道
  本报烟台讯 27家企业入选省科技领军企业和首批科技小巨人企业名单、全区I类新药上市数量居全国首位、清科嘉研究院机器人入选“世界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近年来,烟台黄渤海新区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源,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科创成果竞相涌现,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眼下,以睿创微纳为龙头的光电传感产业园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该项目A区于2022年6月启动建设,现有智能光电传感器研发中试平台、静电吸盘产业化等4个在建项目。B区主要用于承接转化A区孵化的产业化项目及扩能扩产项目,计划2023年启动建设,带动烟台崛起为我国北方最具特色的智能传感产业高地。
  睿创微纳的发展路径,可以管窥全区创新驱动发展路径。目前,全区拥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912家、高新技术企业540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1家,省级独角兽、瞪羚、专精特新企业183家。
  2023年,黄渤海新区将更加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实施科技企业数量、产值“双倍增”计划,力争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分别突破600家和1000家,新增30家极点尖峰企业,新增上市或过会企业2家,加快崛起更具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黄渤海新区始终把搭建创新平台作为提升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载体,取得了显著成效。
  看“两区两廊”,八角湾中央创新区已建成烟台哈工程研究院、八角湾国际会展中心等项目;黄石湾海洋经济区经海渔业投用7座深远海智能养殖网箱,首批量产出鱼60吨;环磁山国际科研走廊集聚万华化学全球研发中心等100余个平台载体;环东岛国际科教走廊“1+2+2+N”科教协同创新体系日渐清晰。
  再看45家高端研发机构,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创新团队达到11个,开展科技项目50余项,服务全市企业100余家;北师大分子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建成国内领先、全省唯一的“光提取分子材料基因组数据库”;西安交通大学微纳传感技术研究院建成传感器封装测试服务平台,引进21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
  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市级以上科创平台367个,其中国家级17个、省级179个、市级171个,初步形成了梯次合理、优势互补的创新平台建设体系。以科创之钥解锁高质量发展密码,黄渤海新区有更扎实的行动:加快筹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联盟,持续深化“一个产业引进建立一个研究院”的发展模式,构建起涵盖“基础研究—产业应用—成果转化”的多领域全链条立体化创新策源体系。
  该区还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区战略,坚持高标准全球引才,创新人才管理制度,营造出一流的干事创业环境,吸引高层次人才纷纷来栖。截至目前,全区人才资源总量突破20万人,拥有合作院士23人,累计引进培育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入选者130余人,高端人才密度位居全省前列。
  2023年,黄渤海新区将加快八角湾高端人才集聚区建设,建成烟台大学开发区科教园区、山东建筑大学产学研基地,投用八角湾创新科技职业学院,集聚本专科生10000人、研究生2000人、博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200人以上。启动人才资源共享服务中心建设,力争引进战略领军人才和团队50人(个)以上,吸引1万名以上青年人才来区就业创业。
  □记者 从春龙
  通讯员 刘少宁 报道
  本报烟台讯 27家企业入选省科技领军企业和首批科技小巨人企业名单、全区I类新药上市数量居全国首位、清科嘉研究院机器人入选“世界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近年来,烟台黄渤海新区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源,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科创成果竞相涌现,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眼下,以睿创微纳为龙头的光电传感产业园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该项目A区于2022年6月启动建设,现有智能光电传感器研发中试平台、静电吸盘产业化等4个在建项目。B区主要用于承接转化A区孵化的产业化项目及扩能扩产项目,计划2023年启动建设,带动烟台崛起为我国北方最具特色的智能传感产业高地。
  睿创微纳的发展路径,可以管窥全区创新驱动发展路径。目前,全区拥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912家、高新技术企业540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1家,省级独角兽、瞪羚、专精特新企业183家。
  2023年,黄渤海新区将更加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实施科技企业数量、产值“双倍增”计划,力争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分别突破600家和1000家,新增30家极点尖峰企业,新增上市或过会企业2家,加快崛起更具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黄渤海新区始终把搭建创新平台作为提升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载体,取得了显著成效。
  看“两区两廊”,八角湾中央创新区已建成烟台哈工程研究院、八角湾国际会展中心等项目;黄石湾海洋经济区经海渔业投用7座深远海智能养殖网箱,首批量产出鱼60吨;环磁山国际科研走廊集聚万华化学全球研发中心等100余个平台载体;环东岛国际科教走廊“1+2+2+N”科教协同创新体系日渐清晰。
  再看45家高端研发机构,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创新团队达到11个,开展科技项目50余项,服务全市企业100余家;北师大分子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建成国内领先、全省唯一的“光提取分子材料基因组数据库”;西安交通大学微纳传感技术研究院建成传感器封装测试服务平台,引进21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
  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市级以上科创平台367个,其中国家级17个、省级179个、市级171个,初步形成了梯次合理、优势互补的创新平台建设体系。以科创之钥解锁高质量发展密码,黄渤海新区有更扎实的行动:加快筹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联盟,持续深化“一个产业引进建立一个研究院”的发展模式,构建起涵盖“基础研究—产业应用—成果转化”的多领域全链条立体化创新策源体系。
  该区还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区战略,坚持高标准全球引才,创新人才管理制度,营造出一流的干事创业环境,吸引高层次人才纷纷来栖。截至目前,全区人才资源总量突破20万人,拥有合作院士23人,累计引进培育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入选者130余人,高端人才密度位居全省前列。
  2023年,黄渤海新区将加快八角湾高端人才集聚区建设,建成烟台大学开发区科教园区、山东建筑大学产学研基地,投用八角湾创新科技职业学院,集聚本专科生10000人、研究生2000人、博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200人以上。启动人才资源共享服务中心建设,力争引进战略领军人才和团队50人(个)以上,吸引1万名以上青年人才来区就业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