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检察专刊 第2版

枣庄山亭:

和解才是“最优解”

    一边是心急如焚的出资人,拿不回为子女置办婚房的50万元;一边是陷入停产危机的小微企业,无力一次性偿还债务。当判决遭遇执行僵局,如何保障群众权益?枣庄市山亭区检察院用一场“有温度”的和解给出了答案。

    执行遇阻:信任危机下的“双输”困境

    2018年,王某与朋友共同出资成立某食品公司,但出于种种原因,王某既未被登记为显名股东,也未能享受分红权益。

    2023年,王某因长期未获分红权益,向法院起诉要求返还50万元出资款及利息。法院两审均支持其诉求,但判决生效后,某食品公司因经营困难未能履行义务。

    2024年年初,王某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查封了公司厂房和设备。然而,公司因场地存在消防隐患被迫停产,申请将查封资产搬迁至新址。急需用钱为子女置办婚房的王某却认为这是“转移财产”,双方矛盾激化。执行法官多次调解无果,案件陷入僵局,王某走上信访之路。

    检察介入:找准症结破僵局

    2024年5月,王某向山亭区检察院申请监督,认为法院未纠正企业转移资产的行为。经调取卷宗、听取意见、实地调查取证后,该院确认某食品公司确无非法转移查封资产的行为,本案执行程序并无不当。

    但拿不回出资款,王某对抗情绪十分激烈:“这笔钱是给孩子买婚房用的,钱拿不回来,家人都埋怨我!”另一边的企业经营困难属实,若强制执行,企业面临破产,王某的债权将成为“无源之水”。

    “案子判得没问题,但硬执行只会两败俱伤。”办案检察官决定转变思路—— 促成和解,达成最优解。为此,该院创新工作思路,联合多方力量开启了一场“破冰行动”。

    合力破冰:多方协作显智慧

    为实现“案结、事了、人和”,该院多措并举,层层推进。首先,办案检察官多次约谈王某和企业负责人,从法、理、情多角度释法说理,引导王某适当降低心理预期、合法合理表达诉求,劝说公司诚信经营、担起社会责任。其次,邀请区工商联工作人员参与案件息诉和解工作,引导双方权衡和解和长期涉诉的利弊得失,最终双方当事人同意以和解的方式化解矛盾。最后,与区法院联合召开公开听证会,发挥各自优势,密切协作,让双方在公开透明中消除猜忌,最终达成和解。

    2024年7月,双方正式签订和解协议。某食品公司先行支付25万元,剩余款项分期偿还;法院解封设备,助力企业复产;王某撤回监督申请,重展笑颜。一起持续半年的纠纷画上句号。

    从剑拔弩张到握手言和,从“执行僵局”到“双向奔赴”,这起案件是该院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缩影。该院以“如我在诉”的情怀、创新协作的智慧,交出了一份有温度、有成效的司法答卷。

    丁宁  刘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