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维臻管” 管出质效新气象
□淄博市周村区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孙健
2025-10-14
作者:
来源:
山东法制报
【 查看PDF版】
近年来,淄博市周村区人民检察院坚持“五维融合、臻于至善”理念,聚焦本体论、方法论、价值论、实践论、目的论五个方面,从宏观、中观、微观、保障、目标五个维度,创新打造“五维臻管”工作品牌,推动构建检察“大管理”格局,实现办案质量、效率、效果有机统一。相关做法在最高检案件管理工作调研座谈会上作交流发言,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检察院、山东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等17项省级以上称号,第二检察部被国家版权局表彰为“2024年查处重大侵权盗版案件有功单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郝明金,省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顾雪飞现场调研时,对该院相关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聚焦“总抓手”,从宏观维度强化业务管理。一是以制度机制构建“大管理”格局。出台《关于打造“五维臻管”工作品牌的实施办法》,健全完善检察业务、流程监控、线索移送、检务督察、人事管理等17项制度机制,从制度层面搭建起全院全员“大管理”格局。二是以智能平台提升“精细化”管理。与市院共同研发“办案质效偏离管理平台”,智能化对全量数据进行分析、研判、筛选,实时呈现“四大检察”结构比等重要办案态势、59类重点案件类型、34类重要办案领域的趋势、规律、特点,推动专项评查、类案监督。三是以质效分析发挥“风向标”作用。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质效分析会议,每季度制作一期办案质效分析报告,正确把握业务数据的升与降,发现并解决办案效率相对较低、“终本执行”案件执行难等突出问题19项。
聚焦“基本盘”,从中观维度强化案件管理。一是抓好案件“入口关”。健全收送案管理规定,严格审查案件材料的完整性、管辖权的正确性等,确保案件顺利进入检察程序。研发“刑事犯罪全流程管辖互涉问题业务监管模型”,发现并移送247项案件线索,该模型在全省推广应用。二是抓好数据“质量关”。采取“提示+预警”方式,2025年向办案部门发出提示52次、预警6次。深化“数检通核查+案卡规范性核查+报表不平衡核查+案件信息传递审核”监管制度,完善“每日核查、每周联核、每月总核”的数据质量管控体系,提升数据准确率。三是抓好线索“移送关”。对外建立“人大监督+政协提案+行政履职+检察办案”贯通融合机制,拓宽线索来源;对内建立“一体双向六联”线索处置机制,凝聚监督合力,该做法被《山东法制报》头版头条刊发。
聚焦“生命线”,从微观维度强化质量管理。一是健全案件质量“双查”机制。构建“承办检察官自查+部门核查”机制,承办检察官对其所办理的案件进行自查;各部门依托“部门例会”,对重要法律文书进行核查,今年共核查文书315份,纠正问题17个。二是健全案件质量评查机制。推行“集中评查+交叉评查+外部监督”机制,坚持每季度开展案件质量评查,今年共评查各类案件95件,发现并整改问题82个。对不捕不诉、撤案等重点案件,联合政工、检务督察等部门实施每案必查,做到逐案剖析、解剖麻雀。三是健全案件质量审视机制。开展“我的案例我来说”“检察业务沙龙”等活动,讲清法理、讲明事理、讲透情理。由分管院领导牵头成立反向审视组,对判决无罪、撤回起诉、控告申诉等案件,逐案揭短亮丑、剖析根源,实现质量管理从“事后纠错”向“源头预防”转变。
聚焦“强支撑”,从保障维度强化协同管理。一是深化“一体化”机制。从制度建设、人员使用、信息化管理等方面,构建总体统筹、内部整合、协作配合的“一体化”机制,将案管部门专门管理、办案部门自我管理与检务督察部门、政工部门协同管理紧密结合,提升检察管理现代化水平。针对档案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各部门共同研发“档案管理小助手”,实现档案“收、管、存、用”状态“一键可查”。二是实行“清单式”管理。聚焦检察重点工作、全区中心工作,研究制定“正反面清单”,设置办案效果、工作亮点、违纪违法等32项量化指标,明确检察干警履职边界。三是推行“大督察”模式。健全“党组成员+检务督察专员+兼职督察员”检务督察模式,每月开展一次检务督察,连续六年不间断,将督察结果作为晋职晋级、评先评优、责任追究等的重要依据,该做法被省院《检务督察与巡察信息》刊发。
聚焦“落脚点”,从目标维度强化品牌管理。一是打造党建工作品牌。深化“正义红帆”党建品牌建设,探索创新党建业务深度融合模式,推动党建业务同频共振、融合发展,相关做法在全省检察机关党建业务融合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二是打造检察业务品牌。创新“向前一步、同行一路、不枉一案、再帮一把”“四个一”工作法,以童心的视角、创新的方法做好未成年人工作,《长安》杂志、《人民法治》杂志等给予刊发。联合周村、邹平相关部门创建的“县级跨区域环境污染协查新机制”,相关做法获评“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三是打造青年队伍品牌。实施青年干警培养“新竹工程”,组建“新竹攻坚队”,自主研发法律监督模型48个,省院冠名推广9个,最高检冠名推广3个。组建“新竹服务队”,依托“检企会客厅”,共提供检察服务47次,解决涉法涉诉问题18件,该做法被最高检《2024检察答卷》收录。
聚焦“总抓手”,从宏观维度强化业务管理。一是以制度机制构建“大管理”格局。出台《关于打造“五维臻管”工作品牌的实施办法》,健全完善检察业务、流程监控、线索移送、检务督察、人事管理等17项制度机制,从制度层面搭建起全院全员“大管理”格局。二是以智能平台提升“精细化”管理。与市院共同研发“办案质效偏离管理平台”,智能化对全量数据进行分析、研判、筛选,实时呈现“四大检察”结构比等重要办案态势、59类重点案件类型、34类重要办案领域的趋势、规律、特点,推动专项评查、类案监督。三是以质效分析发挥“风向标”作用。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质效分析会议,每季度制作一期办案质效分析报告,正确把握业务数据的升与降,发现并解决办案效率相对较低、“终本执行”案件执行难等突出问题19项。
聚焦“基本盘”,从中观维度强化案件管理。一是抓好案件“入口关”。健全收送案管理规定,严格审查案件材料的完整性、管辖权的正确性等,确保案件顺利进入检察程序。研发“刑事犯罪全流程管辖互涉问题业务监管模型”,发现并移送247项案件线索,该模型在全省推广应用。二是抓好数据“质量关”。采取“提示+预警”方式,2025年向办案部门发出提示52次、预警6次。深化“数检通核查+案卡规范性核查+报表不平衡核查+案件信息传递审核”监管制度,完善“每日核查、每周联核、每月总核”的数据质量管控体系,提升数据准确率。三是抓好线索“移送关”。对外建立“人大监督+政协提案+行政履职+检察办案”贯通融合机制,拓宽线索来源;对内建立“一体双向六联”线索处置机制,凝聚监督合力,该做法被《山东法制报》头版头条刊发。
聚焦“生命线”,从微观维度强化质量管理。一是健全案件质量“双查”机制。构建“承办检察官自查+部门核查”机制,承办检察官对其所办理的案件进行自查;各部门依托“部门例会”,对重要法律文书进行核查,今年共核查文书315份,纠正问题17个。二是健全案件质量评查机制。推行“集中评查+交叉评查+外部监督”机制,坚持每季度开展案件质量评查,今年共评查各类案件95件,发现并整改问题82个。对不捕不诉、撤案等重点案件,联合政工、检务督察等部门实施每案必查,做到逐案剖析、解剖麻雀。三是健全案件质量审视机制。开展“我的案例我来说”“检察业务沙龙”等活动,讲清法理、讲明事理、讲透情理。由分管院领导牵头成立反向审视组,对判决无罪、撤回起诉、控告申诉等案件,逐案揭短亮丑、剖析根源,实现质量管理从“事后纠错”向“源头预防”转变。
聚焦“强支撑”,从保障维度强化协同管理。一是深化“一体化”机制。从制度建设、人员使用、信息化管理等方面,构建总体统筹、内部整合、协作配合的“一体化”机制,将案管部门专门管理、办案部门自我管理与检务督察部门、政工部门协同管理紧密结合,提升检察管理现代化水平。针对档案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各部门共同研发“档案管理小助手”,实现档案“收、管、存、用”状态“一键可查”。二是实行“清单式”管理。聚焦检察重点工作、全区中心工作,研究制定“正反面清单”,设置办案效果、工作亮点、违纪违法等32项量化指标,明确检察干警履职边界。三是推行“大督察”模式。健全“党组成员+检务督察专员+兼职督察员”检务督察模式,每月开展一次检务督察,连续六年不间断,将督察结果作为晋职晋级、评先评优、责任追究等的重要依据,该做法被省院《检务督察与巡察信息》刊发。
聚焦“落脚点”,从目标维度强化品牌管理。一是打造党建工作品牌。深化“正义红帆”党建品牌建设,探索创新党建业务深度融合模式,推动党建业务同频共振、融合发展,相关做法在全省检察机关党建业务融合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二是打造检察业务品牌。创新“向前一步、同行一路、不枉一案、再帮一把”“四个一”工作法,以童心的视角、创新的方法做好未成年人工作,《长安》杂志、《人民法治》杂志等给予刊发。联合周村、邹平相关部门创建的“县级跨区域环境污染协查新机制”,相关做法获评“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三是打造青年队伍品牌。实施青年干警培养“新竹工程”,组建“新竹攻坚队”,自主研发法律监督模型48个,省院冠名推广9个,最高检冠名推广3个。组建“新竹服务队”,依托“检企会客厅”,共提供检察服务47次,解决涉法涉诉问题18件,该做法被最高检《2024检察答卷》收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