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谷县人大
架起民意连心桥 筑牢民生履职路
2025-06-16
作者:
来源:
山东法制报

□ 李源 孔俊雅 赵轲
近年来,阳谷县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根本标尺,通过构建“服务保障、活动载体、履职评议、建议办理”四位一体工作体系,推动代表履职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实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生动实践。
强基赋能,锻造履职“生力军”。坚持开展专题学习、以会代训等活动,积极邀请党校讲师、省市级人大领导、全国人大代表等专家学者,每年组织市县乡三级人大代表1500余人次参与培训。完善“双联”机制,采取面对面谈话、上门走访等形式,常态化了解掌握代表履职情况,不断提高代表联系群众的质效。坚持和完善代表参与人大常委会工作机制,2024年累计邀请代表421人次列席常委会会议,组织代表265人次参加视察调研、执法检查等活动,真正让代表履职从“纸面推演”转向“一线实战”。
搭建平台,激活基层“神经元”。建实、管好、用活代表工作站,自2019年启动人大代表活动阵地建设以来,历经6年,为代表履职搭建了18个代表工作站和4个社区工作室的活动“主阵地”。去年,代表工作站共接待选民5300多人次,收集意见建议513条,经过登记、交办、督办、反馈的闭环机制,最终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民生举措。规范代表小组建设,每季度组织代表小组活动,去年全县98个代表小组开展了112次调研,提出了133条建议。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特别是乡镇代表,已从会议“表决器”式的被动履职转向扎根基层的主动作为,使履职实践真正成为了民生诉求的“转化器”。
动真碰硬,激发履职“源动力”。深化履职评议,每年组织住阳市人大代表向常委会报告履职情况,并现场开展满意度测评。加强议事规则、履职监督、履职管理等各方面的制度设计,围绕代表履职能力和作用发挥,建立工作档案,提出履职建议。建立代表履职“全周期管理”机制,推行“年初定计划、年中问进度、年末问结果”动态监督,推动代表履职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真正实现了“让代表动起来、履职活起来、作用显出来”。
闭环问效,书写民生“新答卷”。建议办理提质增效,2024年县人大常委会交县政府系统办理的代表建议共119件,占县十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建议的100%,已全部按期答复并办理完毕。创新“代表建议直通车”机制,针对物业管理、违规停车、占道经营等热点问题,组织50多名代表开展“体检式调研”4次,推动问题解决驶入“快车道”,代表建议办成率和群众满意度同比提升20%。
近年来,阳谷县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根本标尺,通过构建“服务保障、活动载体、履职评议、建议办理”四位一体工作体系,推动代表履职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实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生动实践。
强基赋能,锻造履职“生力军”。坚持开展专题学习、以会代训等活动,积极邀请党校讲师、省市级人大领导、全国人大代表等专家学者,每年组织市县乡三级人大代表1500余人次参与培训。完善“双联”机制,采取面对面谈话、上门走访等形式,常态化了解掌握代表履职情况,不断提高代表联系群众的质效。坚持和完善代表参与人大常委会工作机制,2024年累计邀请代表421人次列席常委会会议,组织代表265人次参加视察调研、执法检查等活动,真正让代表履职从“纸面推演”转向“一线实战”。
搭建平台,激活基层“神经元”。建实、管好、用活代表工作站,自2019年启动人大代表活动阵地建设以来,历经6年,为代表履职搭建了18个代表工作站和4个社区工作室的活动“主阵地”。去年,代表工作站共接待选民5300多人次,收集意见建议513条,经过登记、交办、督办、反馈的闭环机制,最终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民生举措。规范代表小组建设,每季度组织代表小组活动,去年全县98个代表小组开展了112次调研,提出了133条建议。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特别是乡镇代表,已从会议“表决器”式的被动履职转向扎根基层的主动作为,使履职实践真正成为了民生诉求的“转化器”。
动真碰硬,激发履职“源动力”。深化履职评议,每年组织住阳市人大代表向常委会报告履职情况,并现场开展满意度测评。加强议事规则、履职监督、履职管理等各方面的制度设计,围绕代表履职能力和作用发挥,建立工作档案,提出履职建议。建立代表履职“全周期管理”机制,推行“年初定计划、年中问进度、年末问结果”动态监督,推动代表履职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真正实现了“让代表动起来、履职活起来、作用显出来”。
闭环问效,书写民生“新答卷”。建议办理提质增效,2024年县人大常委会交县政府系统办理的代表建议共119件,占县十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建议的100%,已全部按期答复并办理完毕。创新“代表建议直通车”机制,针对物业管理、违规停车、占道经营等热点问题,组织50多名代表开展“体检式调研”4次,推动问题解决驶入“快车道”,代表建议办成率和群众满意度同比提升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