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洋洋:把最好的年华铺成路
2025-09-3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本报记者 陈景郁
本报实习生 杨欣尔
近年来,山东持续推动高速公路大建设、大发展、大产出,“山东的路”作为优质品牌在全国叫响。在高速公路建设的大发展过程中,山东高速基础设施建设有限公司日兰改扩建项目办副主任周洋洋十五年扎根一线,在建设过程中披荆斩棘,主导多项技术创新,用实干书写建设者的奋斗篇章。
创新赋能
争当科技先行者
“技术创新不仅是锦上添花,也要保障施工的质量安全。”周洋洋说,在他看来,创新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在青兰高速公路莱芜至泰安段(以下简称“青兰高速莱泰段”)改扩建项目建设中,大量旧沥青路面铣刨料的处理成为难题——弃置会污染环境,回收利用又缺乏成熟技术。
周洋洋牵头联合科研单位、设计单位,多次召开专家会,参考国内外先进经验,最终决定在国内重载改扩建项目中首次应用全厚式热再生路面结构。“集团提出建设‘绿色公路’,我们就得把理念落到实处。”周洋洋说,这一技术的应用可节约砂石资源20余万吨,创造了当时国内高速公路单位路面长度厂拌热再生利用率最高纪录。
安全管理同样离不开创新。传统安全培训受时间、场地限制,内容枯燥,工人参与度低。周洋洋主导搭建“多媒体安全教育培训工具箱”,将建档、考勤、培训、考试等功能集成一体,以动画视频形式直观呈现施工风险,该案例获评2019年交通运输部“平安交通”重点推荐案例。
此外,周洋洋还探索绿色施工与智能化转型。他推广的植物纤维毯边坡防护技术,既加快了施工进度,又提升了绿化效果,还降低了工程造价。为了提高项目智能化建设水平,他积极推进建设现代化智能预制场,推广应用液压模板、移动台座,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提高生产效率1.5倍。
迎难而上
跑出高速公路建设“山高速度”
“越是难啃的硬骨头,越要亮出真本事。”青兰高速莱泰段改扩建工程,是同期计划通车项目中开工最晚的一个——63.86公里的路线横跨济南、泰安两市7个区县,且沿线岩溶地质发育,有效施工时间有限。
“当时所有人都觉得工期紧、任务重,压力很大。”该项目同事回忆道。面对这样的挑战,周洋洋一直坚守工程现场,全力为项目建设做好技术、质量服务保障工作,完成了新建段18个月、改扩建段15个月建成通车的任务,跑出了高速公路建设的“山高速度”。
而这样的攻坚场景,在临临高速建设中再次上演。临临高速是山东省“十二纵八横十一射”高速公路网中“纵六”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接沾临高速淄博东枢纽,南至日兰高速沂蒙枢纽,路线全长192.6公里。项目隧道总里程长、隧道数量多、岩性全,堪称“山东公路隧道博物馆”。
面对沟谷纵横的复杂地形,周洋洋带领团队开启“地毯式”踏勘。“我们组织参建各方现场察看隧道开挖掌子面地质情况,根据设计图纸,结合超前地质预报资料确定隧道的施工工法。”周洋洋说。经过反复论证,咨询多方专家,团队成功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为项目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扎根一线
勇当建设排头兵
在周洋洋看来,公路建设不只是令人惊叹的超级工程,也是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工程。2023年临临高速通车后,一位淄博市民的话让他记忆犹新:“你们修的临临高速真好,又平又宽,陪媳妇回娘家不用绕路了,时间直接缩短了半个多小时。”“看着路从无到有,一条条高速上车辆川流不息,我感到很自豪。”周洋洋说,付出的汗水换来了成果,经历的难题都成了经验。
“建设一线是最好的课堂,问题是最好的老师,对行业的热爱是激励我向前的核心动力。”这是周洋洋常挂在嘴边的话。十五年间,他的足迹遍布济南、泰安、淄博、临沂等地,从总体组织设计到方案研究,从制订项目管理办法到落实具体的管理措施,从施工进度管理到关键节点工程推进,从新技术的推广利用到科研工作的落实,他总会认真研究项目特点,梳理难点,统筹考虑控制节点,全心投入、不断创新。
十五年奋斗,硕果累累。周洋洋获评山东高速集团“最美山高人”、“项目建设先进个人”、“高速公路建设功勋员工”等多项荣誉,荣获国家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专业论文3篇,斩获“交通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隧道与地下空间工程创新奖”、“山东省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二等奖”等奖项。
如今,周洋洋依然坚守在日兰高速改扩建项目现场。他的成长故事,是无数筑路人奋斗历程的缩影,他们把最好的年华铺成了路,把最深的牵挂藏进了钢筋铁笼。当更多车轮奔驰在高速公路时,他们的故事就会随着风,告诉每一个奔向远方的人:所有坦途的起点,都站着一个又一个不肯停下脚步的筑路人,他们滴落在大地的汗水,也深深印在了时代向前的刻度里。
本报实习生 杨欣尔
近年来,山东持续推动高速公路大建设、大发展、大产出,“山东的路”作为优质品牌在全国叫响。在高速公路建设的大发展过程中,山东高速基础设施建设有限公司日兰改扩建项目办副主任周洋洋十五年扎根一线,在建设过程中披荆斩棘,主导多项技术创新,用实干书写建设者的奋斗篇章。
创新赋能
争当科技先行者
“技术创新不仅是锦上添花,也要保障施工的质量安全。”周洋洋说,在他看来,创新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在青兰高速公路莱芜至泰安段(以下简称“青兰高速莱泰段”)改扩建项目建设中,大量旧沥青路面铣刨料的处理成为难题——弃置会污染环境,回收利用又缺乏成熟技术。
周洋洋牵头联合科研单位、设计单位,多次召开专家会,参考国内外先进经验,最终决定在国内重载改扩建项目中首次应用全厚式热再生路面结构。“集团提出建设‘绿色公路’,我们就得把理念落到实处。”周洋洋说,这一技术的应用可节约砂石资源20余万吨,创造了当时国内高速公路单位路面长度厂拌热再生利用率最高纪录。
安全管理同样离不开创新。传统安全培训受时间、场地限制,内容枯燥,工人参与度低。周洋洋主导搭建“多媒体安全教育培训工具箱”,将建档、考勤、培训、考试等功能集成一体,以动画视频形式直观呈现施工风险,该案例获评2019年交通运输部“平安交通”重点推荐案例。
此外,周洋洋还探索绿色施工与智能化转型。他推广的植物纤维毯边坡防护技术,既加快了施工进度,又提升了绿化效果,还降低了工程造价。为了提高项目智能化建设水平,他积极推进建设现代化智能预制场,推广应用液压模板、移动台座,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提高生产效率1.5倍。
迎难而上
跑出高速公路建设“山高速度”
“越是难啃的硬骨头,越要亮出真本事。”青兰高速莱泰段改扩建工程,是同期计划通车项目中开工最晚的一个——63.86公里的路线横跨济南、泰安两市7个区县,且沿线岩溶地质发育,有效施工时间有限。
“当时所有人都觉得工期紧、任务重,压力很大。”该项目同事回忆道。面对这样的挑战,周洋洋一直坚守工程现场,全力为项目建设做好技术、质量服务保障工作,完成了新建段18个月、改扩建段15个月建成通车的任务,跑出了高速公路建设的“山高速度”。
而这样的攻坚场景,在临临高速建设中再次上演。临临高速是山东省“十二纵八横十一射”高速公路网中“纵六”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接沾临高速淄博东枢纽,南至日兰高速沂蒙枢纽,路线全长192.6公里。项目隧道总里程长、隧道数量多、岩性全,堪称“山东公路隧道博物馆”。
面对沟谷纵横的复杂地形,周洋洋带领团队开启“地毯式”踏勘。“我们组织参建各方现场察看隧道开挖掌子面地质情况,根据设计图纸,结合超前地质预报资料确定隧道的施工工法。”周洋洋说。经过反复论证,咨询多方专家,团队成功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为项目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扎根一线
勇当建设排头兵
在周洋洋看来,公路建设不只是令人惊叹的超级工程,也是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工程。2023年临临高速通车后,一位淄博市民的话让他记忆犹新:“你们修的临临高速真好,又平又宽,陪媳妇回娘家不用绕路了,时间直接缩短了半个多小时。”“看着路从无到有,一条条高速上车辆川流不息,我感到很自豪。”周洋洋说,付出的汗水换来了成果,经历的难题都成了经验。
“建设一线是最好的课堂,问题是最好的老师,对行业的热爱是激励我向前的核心动力。”这是周洋洋常挂在嘴边的话。十五年间,他的足迹遍布济南、泰安、淄博、临沂等地,从总体组织设计到方案研究,从制订项目管理办法到落实具体的管理措施,从施工进度管理到关键节点工程推进,从新技术的推广利用到科研工作的落实,他总会认真研究项目特点,梳理难点,统筹考虑控制节点,全心投入、不断创新。
十五年奋斗,硕果累累。周洋洋获评山东高速集团“最美山高人”、“项目建设先进个人”、“高速公路建设功勋员工”等多项荣誉,荣获国家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专业论文3篇,斩获“交通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隧道与地下空间工程创新奖”、“山东省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二等奖”等奖项。
如今,周洋洋依然坚守在日兰高速改扩建项目现场。他的成长故事,是无数筑路人奋斗历程的缩影,他们把最好的年华铺成了路,把最深的牵挂藏进了钢筋铁笼。当更多车轮奔驰在高速公路时,他们的故事就会随着风,告诉每一个奔向远方的人:所有坦途的起点,都站着一个又一个不肯停下脚步的筑路人,他们滴落在大地的汗水,也深深印在了时代向前的刻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