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班级日记提升小学高年级写作素养

2025-09-3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姜慧卿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素养导向、实践应用”的指引下,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亟须突破“素材荒”“技巧空”“动力弱”的困境。基于“班级日记·共筑班史”项目的深度实践,笔者探索出一条将写作融入班级生活、以真实情境驱动能力生长的路径。
唤醒表达本能:
从“我手写我心”到
“班史共筑情”

  写作的基本要求在于真诚表达。班级日记的生命力,首先在于唤醒学生“我手写我心”的原始冲动——摒弃华丽辞藻的堆砌,鼓励学生捕捉日常细微处的光亮:一支传递的红笔,一次课间游戏的酣畅,被老师肯定时的雀跃,抑或被批评后的小小懊恼。这种聚焦真实体验的百字小文,不仅是生活的记录,更是提高细节描写能力的天然训练场。
  而“共筑班史”的定位,则赋予班级日记更深厚的集体意涵与成长使命。它超越个人练笔的范畴,升华为班级成员共同书写、珍藏的成长档案。项目伊始,通过主题周设计如“校园观察周”“人物访谈周”“游戏周”等,为学生提供鲜活的素材。同时,向家长发出倡议,明确活动在提升写作能力、留存童年记忆、培育班级凝聚力上的多重价值,并建立署名规则与隐私保护机制,为项目推进赢得广泛支持。
四维驱动:
构建真实写作的能力生长链

  为破解高年级学生写作水平差异大、提升难的困局,项目构建了“精准训练、分层突破、闭环反馈、迁移落地”四维驱动策略,确保班级日记成为目标清晰、路径科学、效果可见的能力提升工程。1.精准训练:锚定教材,清单赋能。为避免活动与教学脱节,项目紧密对接六年级教材单元习作要求与小升初评分标准,提炼“素材筛选”“结构逻辑”“语言精准”三大核心能力,进行“清单化+情境化”设计。三维清单靶向练:每个主题周明确关联一项核心能力。如“观察周”聚焦“素材筛选”,要求学生摒弃泛泛而谈,捕捉“被踩扁的粉笔头”“窗台绿萝的枯叶”等微观细节,并附30字内“筛选理由”(如“粉笔头虽小,却留有老师忙碌上课的指纹,比写教学楼更有温度”)。教材支架班史化:将教材经典技法转化为记录班级生活的“实用工具”。如学习《狼牙山五壮士》“点面结合”,随即在《课间活动速写》任务中实践:描写操场喧闹的“面”(全景)与同学跳绳特写的“点”(个体);学习《月光曲》联想手法,创设《教室里的“音乐会”》任务,鼓励学生由现实声响(敲课桌)触发艺术想象(仿佛听到钢琴声)。这种“学用一体”的设计,让教材知识在真实记录中生根发芽。2.分层突破:因材施教,跳起来摘桃子。针对学生差异,设计“差异化日记任务卡”与“三人互助组”机制。任务分层:后进生使用“填空式支架”(如“今天玩了   ,当发生  时,我感觉心里像   ”),确保语句通顺、要素完整;中等生要求“聚焦一个场景+写他人反应”,提升细节与结构;优等生增设“跨场景关联题”(如观察校园梧桐后,对比联想“奶奶家的老槐树”),鼓励独特视角与灵活迁移。互助互评:按“优+中+后”组建三人小组,每周进行结构化互评。使用简易量表(如:语言是否含2个精准动词?核心场景是否清晰?),实现优势互补:优等生帮后进生优化表达(“我很开心”改为“我拍手笑了”),中等生借鉴优等生选材视角,后进生的直白也提醒优等生避免过度雕琢(不用“心潮澎湃”,用“蹦着喊‘赢了’”更真实)。3.闭环反馈:过程可视,激励成长。构建“写—改—用”闭环,让进步看得见、学得好、用得上。双轨反馈:教师每日“符号速评”(△标缺细节,→标逻辑不畅,〇标精彩词句);每周针对重点日记(如单元习作关联篇)精批细改(红笔标问题,蓝笔写理由),要求学生依据能力分层修改(后进生改1处,优等生改3处并写理由)。班史展示:在班级公众号发布“班史”,设四大板块。班史文丛,展示优秀日记;今日金句,分享未入选日记中的闪光句,标注适用情境,如“‘手心的汗把纸条泡软了’——适用于考试紧张场景”,强化学以致用;史官手稿,展示“初稿+修改稿+修改说明”,让进步可视化;进步之星,评选“修改最认真”“支架用得最灵活”的学生,在班史中附其“成长小故事”,让每个学生的努力都被看见。家校协同:每月“日记回家”,家长阅读后写寄语或分享童年趣事,将家庭关注转化为持续动力与新素材来源。4.迁移落地:贯通场景,真题赋能。针对日常练笔与考场写作“两张皮”问题,强化迁移训练。一材三写:选同一素材(如“值日冲突”),按不同场景改写,日记版(真情实感)、习作版(结构技巧)、考场版(紧扣题目要求),直观对比差异,理解写作的“情境性”。真题对接:考前6周启动计划,第1周盘点日记素材,标注适配真题主题;第2—5周用教材技巧改写素材片段;第6周汇编《班级真题范文集》,明确标注“素材源自XX日记”,让学生真切感受“日记即考场素材库”。
轻量运行与多维成效:
为毕业班写作教学赋能

  项目通过“固定高效时段(如每日10分钟符号速评)”“学生参与运营(班史小主编)”“主题周低成本设计(利用课间、聚焦教室)”实现轻量化管理,适配毕业班教学节奏。一学期实践成效显著。能力提升:学生选材更典型,从“写运动会”到“抓递水细节”;描写更生动,后进生精准动词使用率从30%升至75%,结构松散、口语化问题减少。差异弥合:后进生能写通顺句段,中等生掌握细节扩写,优等生实现跨场景迁移,全员进阶。动机增强:85%的学生认为写日记不再难,因“有生活可写”“改后见进步”“写得好能上公众号”;家长反馈孩子更愿主动分享与写作。集体凝聚:共筑班史的过程,让学生更敏锐地感知并记录班级的互助与温暖(如“同学帮我补笔记”“老师陪我改日记”),增强了集体归属感与认同感。
  在真实记录班级生活点滴的过程中,写作能力的提升与生命成长的印记交相辉映,真正实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发展核心素养,达成“育人”与“教学”的完美统一。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外国语学校)
  □姜慧卿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素养导向、实践应用”的指引下,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亟须突破“素材荒”“技巧空”“动力弱”的困境。基于“班级日记·共筑班史”项目的深度实践,笔者探索出一条将写作融入班级生活、以真实情境驱动能力生长的路径。
唤醒表达本能:
从“我手写我心”到
“班史共筑情”

  写作的基本要求在于真诚表达。班级日记的生命力,首先在于唤醒学生“我手写我心”的原始冲动——摒弃华丽辞藻的堆砌,鼓励学生捕捉日常细微处的光亮:一支传递的红笔,一次课间游戏的酣畅,被老师肯定时的雀跃,抑或被批评后的小小懊恼。这种聚焦真实体验的百字小文,不仅是生活的记录,更是提高细节描写能力的天然训练场。
  而“共筑班史”的定位,则赋予班级日记更深厚的集体意涵与成长使命。它超越个人练笔的范畴,升华为班级成员共同书写、珍藏的成长档案。项目伊始,通过主题周设计如“校园观察周”“人物访谈周”“游戏周”等,为学生提供鲜活的素材。同时,向家长发出倡议,明确活动在提升写作能力、留存童年记忆、培育班级凝聚力上的多重价值,并建立署名规则与隐私保护机制,为项目推进赢得广泛支持。
四维驱动:
构建真实写作的能力生长链

  为破解高年级学生写作水平差异大、提升难的困局,项目构建了“精准训练、分层突破、闭环反馈、迁移落地”四维驱动策略,确保班级日记成为目标清晰、路径科学、效果可见的能力提升工程。1.精准训练:锚定教材,清单赋能。为避免活动与教学脱节,项目紧密对接六年级教材单元习作要求与小升初评分标准,提炼“素材筛选”“结构逻辑”“语言精准”三大核心能力,进行“清单化+情境化”设计。三维清单靶向练:每个主题周明确关联一项核心能力。如“观察周”聚焦“素材筛选”,要求学生摒弃泛泛而谈,捕捉“被踩扁的粉笔头”“窗台绿萝的枯叶”等微观细节,并附30字内“筛选理由”(如“粉笔头虽小,却留有老师忙碌上课的指纹,比写教学楼更有温度”)。教材支架班史化:将教材经典技法转化为记录班级生活的“实用工具”。如学习《狼牙山五壮士》“点面结合”,随即在《课间活动速写》任务中实践:描写操场喧闹的“面”(全景)与同学跳绳特写的“点”(个体);学习《月光曲》联想手法,创设《教室里的“音乐会”》任务,鼓励学生由现实声响(敲课桌)触发艺术想象(仿佛听到钢琴声)。这种“学用一体”的设计,让教材知识在真实记录中生根发芽。2.分层突破:因材施教,跳起来摘桃子。针对学生差异,设计“差异化日记任务卡”与“三人互助组”机制。任务分层:后进生使用“填空式支架”(如“今天玩了   ,当发生  时,我感觉心里像   ”),确保语句通顺、要素完整;中等生要求“聚焦一个场景+写他人反应”,提升细节与结构;优等生增设“跨场景关联题”(如观察校园梧桐后,对比联想“奶奶家的老槐树”),鼓励独特视角与灵活迁移。互助互评:按“优+中+后”组建三人小组,每周进行结构化互评。使用简易量表(如:语言是否含2个精准动词?核心场景是否清晰?),实现优势互补:优等生帮后进生优化表达(“我很开心”改为“我拍手笑了”),中等生借鉴优等生选材视角,后进生的直白也提醒优等生避免过度雕琢(不用“心潮澎湃”,用“蹦着喊‘赢了’”更真实)。3.闭环反馈:过程可视,激励成长。构建“写—改—用”闭环,让进步看得见、学得好、用得上。双轨反馈:教师每日“符号速评”(△标缺细节,→标逻辑不畅,〇标精彩词句);每周针对重点日记(如单元习作关联篇)精批细改(红笔标问题,蓝笔写理由),要求学生依据能力分层修改(后进生改1处,优等生改3处并写理由)。班史展示:在班级公众号发布“班史”,设四大板块。班史文丛,展示优秀日记;今日金句,分享未入选日记中的闪光句,标注适用情境,如“‘手心的汗把纸条泡软了’——适用于考试紧张场景”,强化学以致用;史官手稿,展示“初稿+修改稿+修改说明”,让进步可视化;进步之星,评选“修改最认真”“支架用得最灵活”的学生,在班史中附其“成长小故事”,让每个学生的努力都被看见。家校协同:每月“日记回家”,家长阅读后写寄语或分享童年趣事,将家庭关注转化为持续动力与新素材来源。4.迁移落地:贯通场景,真题赋能。针对日常练笔与考场写作“两张皮”问题,强化迁移训练。一材三写:选同一素材(如“值日冲突”),按不同场景改写,日记版(真情实感)、习作版(结构技巧)、考场版(紧扣题目要求),直观对比差异,理解写作的“情境性”。真题对接:考前6周启动计划,第1周盘点日记素材,标注适配真题主题;第2—5周用教材技巧改写素材片段;第6周汇编《班级真题范文集》,明确标注“素材源自XX日记”,让学生真切感受“日记即考场素材库”。
轻量运行与多维成效:
为毕业班写作教学赋能

  项目通过“固定高效时段(如每日10分钟符号速评)”“学生参与运营(班史小主编)”“主题周低成本设计(利用课间、聚焦教室)”实现轻量化管理,适配毕业班教学节奏。一学期实践成效显著。能力提升:学生选材更典型,从“写运动会”到“抓递水细节”;描写更生动,后进生精准动词使用率从30%升至75%,结构松散、口语化问题减少。差异弥合:后进生能写通顺句段,中等生掌握细节扩写,优等生实现跨场景迁移,全员进阶。动机增强:85%的学生认为写日记不再难,因“有生活可写”“改后见进步”“写得好能上公众号”;家长反馈孩子更愿主动分享与写作。集体凝聚:共筑班史的过程,让学生更敏锐地感知并记录班级的互助与温暖(如“同学帮我补笔记”“老师陪我改日记”),增强了集体归属感与认同感。
  在真实记录班级生活点滴的过程中,写作能力的提升与生命成长的印记交相辉映,真正实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发展核心素养,达成“育人”与“教学”的完美统一。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