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与思考

2025-09-3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徐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我国语文教育进入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发展阶段。新课程标准不仅明确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更对一线教学提出了全面而系统的要求。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一线教师,笔者深切认识到,唯有深刻理解新课标理念、积极转变教学方式、持续优化教学策略,才能切实提升教学实效,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本文将结合近3年的教学实践,从理论认识、教学设计、课堂实施、评价创新等多个维度,谈一下在新课标指引下的教学探索与思考。
聚焦核心素养 深化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的核心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在新课标背景下,笔者致力于构建以文本为依托、以素养为导向的阅读教学新体系。
  文化自信:从单篇到整体的文化认知建构。在文化自信的培养方面,突破单篇文本的局限,通过单元整体教学和跨文本联动,帮助学生构建中华文化的认知图谱。在教学《灯笼》一课时,不仅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中灯笼的象征意义及相关民俗,还拓展至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器物文化,如春联、龙舟、月饼等,并组织学生开展“身边的文化符号”调查分享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豪。这样的教学设计,使文化自信的培养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思考,从文化传承发展到文化创新。
  语言运用:在真实语境中提升表达能力。在教学《沁园春·雪》时,课堂设计了分层递进的语言训练体系。首先引导学生品析词中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的精妙之处,体会这些手法对营造意境和抒发情感的作用。然后设计仿写练习,从模仿单个句式到段落创作,最后到完整词作的尝试写作。这样的语言实践,使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真正实现了语言内化与能力提升。
  思维能力:通过问题链引导深度思考。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设计有层次、有深度的问题链,引导学生从表层理解走向深层思考。在教学《故乡》时,课堂设计了环环相扣的问题体系:“闰土的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些变化仅仅是因为时间的流逝吗?”“如果不是,还有哪些深层原因?”“今天我们生活中是否还存在类似的‘隔膜’?”“我们应该如何消除这种隔膜?”在讨论过程中,笔者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多元解读,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审美创造:多模态表达审美体验。审美创造素养的培育,需要创设丰富的审美情境和多样的表达机会。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笔者不仅引导学生品析文字之美,还通过名画欣赏、音乐烘托、视频展示等多种方式,营造浓郁的审美氛围。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审美体验。这样的审美实践活动,使学生不仅学会发现美、欣赏美,更能够创造美、传播美,全面提升审美素养。
创新学习方式 重构课堂生态
  新课标提倡转变学习方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新样态。在教学中笔者积极融入自主、合作、探究元素,努力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探索、思考、表达的成长空间。
  自主学习:构建一体化学习模式。系统梳理教材内容,设计单元预习任务单,引导学生有序开展自主学习。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预习任务包括:查阅鲁迅生平与时代背景,梳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对比表格,提出三个有价值的问题。建立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库,包括背景资料、名家解读、多媒体资源等,并指导学生掌握信息筛选、笔记整理、时间管理等学习策略。
  合作学习:建立小组运作机制。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构建学习小组,并建立完善的小组运作机制。在《出师表》教学中,开展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时,设置资料收集员、记录整理员、发言汇报员等角色,每个角色都有明确的任务要求,确保讨论深度和质量。
  探究学习: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中国石拱桥》一课,设计了“探寻身边的桥”项目学习任务,融合语文、历史、地理、数学、美术等多学科知识。学生分组考察本地石拱桥,通过实地测量、历史考证、结构分析、文化解读等多角度探究,最终形成考察报告并进行成果展示。
完善评价体系 促进全面发展
  新课标强调评价应体现过程性、多元性与激励性。尝试构建覆盖课堂、作业等多维度的评价体系,注重主体多元与方式多样。
  课堂评价:强化即时与激励。课堂评价注重即时性和针对性,通过具体化的表扬强化良好学习行为。设计课堂观察量表,记录学生的参与度、思维深度、合作表现等,作为过程评价的依据。建立课堂学习积分制度,将学生的表现量化记录,定期反馈给学生和家长。
  作业评价:关注过程与创新。作业评价突破传统方式,建立多维评价标准。写作评价从内容、结构、语言、书写等多个维度进行描述性评价。建立作业面批制度,针对个性问题进行一对一指导。开展优秀作业展评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自我评价:认识进步与不足。引导学生建立个人学习档案,收集学习成果,定期进行自我反思。设计自我评价量表,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己的进步与不足。
实践反思与展望
  在推进新课标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何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如何进一步提升自身实施新课标的能力等。
  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通过分层教学、个性化指导等方式照顾学生差异;持续参加专业培训,积极投身教学研究,不断提升专业素养。
  实践表明,新课标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创新方法、持续反思。在教学中深切体会到,唯有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
  (作者单位:招远市魁星路中学)
  □徐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我国语文教育进入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发展阶段。新课程标准不仅明确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更对一线教学提出了全面而系统的要求。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一线教师,笔者深切认识到,唯有深刻理解新课标理念、积极转变教学方式、持续优化教学策略,才能切实提升教学实效,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本文将结合近3年的教学实践,从理论认识、教学设计、课堂实施、评价创新等多个维度,谈一下在新课标指引下的教学探索与思考。
聚焦核心素养 深化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的核心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在新课标背景下,笔者致力于构建以文本为依托、以素养为导向的阅读教学新体系。
  文化自信:从单篇到整体的文化认知建构。在文化自信的培养方面,突破单篇文本的局限,通过单元整体教学和跨文本联动,帮助学生构建中华文化的认知图谱。在教学《灯笼》一课时,不仅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中灯笼的象征意义及相关民俗,还拓展至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器物文化,如春联、龙舟、月饼等,并组织学生开展“身边的文化符号”调查分享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豪。这样的教学设计,使文化自信的培养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思考,从文化传承发展到文化创新。
  语言运用:在真实语境中提升表达能力。在教学《沁园春·雪》时,课堂设计了分层递进的语言训练体系。首先引导学生品析词中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的精妙之处,体会这些手法对营造意境和抒发情感的作用。然后设计仿写练习,从模仿单个句式到段落创作,最后到完整词作的尝试写作。这样的语言实践,使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真正实现了语言内化与能力提升。
  思维能力:通过问题链引导深度思考。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设计有层次、有深度的问题链,引导学生从表层理解走向深层思考。在教学《故乡》时,课堂设计了环环相扣的问题体系:“闰土的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些变化仅仅是因为时间的流逝吗?”“如果不是,还有哪些深层原因?”“今天我们生活中是否还存在类似的‘隔膜’?”“我们应该如何消除这种隔膜?”在讨论过程中,笔者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多元解读,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审美创造:多模态表达审美体验。审美创造素养的培育,需要创设丰富的审美情境和多样的表达机会。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笔者不仅引导学生品析文字之美,还通过名画欣赏、音乐烘托、视频展示等多种方式,营造浓郁的审美氛围。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审美体验。这样的审美实践活动,使学生不仅学会发现美、欣赏美,更能够创造美、传播美,全面提升审美素养。
创新学习方式 重构课堂生态
  新课标提倡转变学习方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新样态。在教学中笔者积极融入自主、合作、探究元素,努力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探索、思考、表达的成长空间。
  自主学习:构建一体化学习模式。系统梳理教材内容,设计单元预习任务单,引导学生有序开展自主学习。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预习任务包括:查阅鲁迅生平与时代背景,梳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对比表格,提出三个有价值的问题。建立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库,包括背景资料、名家解读、多媒体资源等,并指导学生掌握信息筛选、笔记整理、时间管理等学习策略。
  合作学习:建立小组运作机制。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构建学习小组,并建立完善的小组运作机制。在《出师表》教学中,开展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时,设置资料收集员、记录整理员、发言汇报员等角色,每个角色都有明确的任务要求,确保讨论深度和质量。
  探究学习: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中国石拱桥》一课,设计了“探寻身边的桥”项目学习任务,融合语文、历史、地理、数学、美术等多学科知识。学生分组考察本地石拱桥,通过实地测量、历史考证、结构分析、文化解读等多角度探究,最终形成考察报告并进行成果展示。
完善评价体系 促进全面发展
  新课标强调评价应体现过程性、多元性与激励性。尝试构建覆盖课堂、作业等多维度的评价体系,注重主体多元与方式多样。
  课堂评价:强化即时与激励。课堂评价注重即时性和针对性,通过具体化的表扬强化良好学习行为。设计课堂观察量表,记录学生的参与度、思维深度、合作表现等,作为过程评价的依据。建立课堂学习积分制度,将学生的表现量化记录,定期反馈给学生和家长。
  作业评价:关注过程与创新。作业评价突破传统方式,建立多维评价标准。写作评价从内容、结构、语言、书写等多个维度进行描述性评价。建立作业面批制度,针对个性问题进行一对一指导。开展优秀作业展评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自我评价:认识进步与不足。引导学生建立个人学习档案,收集学习成果,定期进行自我反思。设计自我评价量表,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己的进步与不足。
实践反思与展望
  在推进新课标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何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如何进一步提升自身实施新课标的能力等。
  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通过分层教学、个性化指导等方式照顾学生差异;持续参加专业培训,积极投身教学研究,不断提升专业素养。
  实践表明,新课标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创新方法、持续反思。在教学中深切体会到,唯有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
  (作者单位:招远市魁星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