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题海战术”到“素养培育”
——高中物理作业减负增效的路径探索
2025-09-3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高海峰
在国家“双减”政策和《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的推动下,中小学作业改革已进入深化阶段。政策明确要求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同时强调增强作业的探究性、实践性和跨学科性,真正聚焦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目前的一大误区是,一些学校和家长只看到“减负”,没关注“增效”。
问题:机械重复的困境
传统物理作业布置往往随意性强,许多教师简单布置几道题便当作课后作业,没有系统设计,导致学生重复训练多、有效提升少。一些教师仍习惯布置机械重复题目,“刷题”现象依然常见,这不但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束缚他们的思维发展与创新能力提升。
这种状况在薄弱高中尤为突出。以县域普通高中为例,这类学校往往承担着60%以上农村户籍学生和30%以上学困生的培养任务,存在“两低两高”现象:教师职业成就感(32%)和学生学习投入度(41%),这两项数据均低于区域均值,教师流动率(18%)和学生厌学情绪发生率(27%),这两项数据均高于同类学校。
实践:六大优化路径
1.规划单元作业,锚定素养目标。针对现状,我们倡导落实“单元作业”,改变传统零碎的课时作业。教师依据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结合重点、难点和易错点,确定单元作业目标,设计题目类型、数量及难易度,有计划地布置作业。以“平抛运动”单元为例,教师围绕“知识理解—思维发展—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目标进行设计。既覆盖“理解平抛运动分解规律”的知识目标,也包含“推导运动轨迹方程”的思维训练,还可设计“利用生活器材验证平抛规律”的实践任务。通过制定详细的“单元作业属性表”,明确每道题对应的课节、考查重点、能力层级与素养指向,能有效避免选题盲目性,提升作业针对性。2.设计分层作业,满足个性需求。每个高中生物理基础、思维能力都存在差异性,要求所有学生完成相同的作业,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我们采用分层作业的理念,将作业分成基础性作业、选择性作业和挑战性作业。基础性作业,所有同学完成;选择性作业,提供不同情境下的几道物理题,供学生根据兴趣与能力选做;挑战性作业,如设计实验探究深层规律或复杂情景问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空间。为落实课程思政,还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榜样人物事迹、大国工程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中挖掘资源,创设丰富教学情境。如,以“九三”阅兵出现的“大国重器”歼-35战斗机为背景创设情境,通过问题链,设计抛体运动作业,不仅帮助学生掌握物理原理,还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3.丰富作业类型,培养综合能力。物理作业应突破传统计算题、填空题的局限,构建多元立体的作业体系。知识类作业注重理解过程,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追溯概念、规律的本质;观察类作业链接生活与物理;探究类作业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践类作业强化动手能力;跨学科作业打破学科壁垒。这些作业形式不仅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与现实意义。例如,针对“电磁波”不好理解的教学难点,可设计实践类作业“微波炉探究”,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微波炉加热原理、用微波炉加热食物,最终形成一份探究报告等。4.技术赋能作业,提升教学精度。智能作业系统可根据学生错题数据自动推送个性化练习;学情雷达图能可视化展示学生能力短板,帮助教师精准调整教学。针对典型错题,教师可录制3分钟微课,供学生反复学习;个性问题则通过面批与“问题树”溯源方式深入解决;通过微信学习群置顶“金点子展示墙”,鼓励学生分享创新解法,营造主动思考、积极互动的学习氛围。5.团队协作开发,共建资源库。备课组(学科组)要发挥集体智慧,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明确分工,通过集体研讨、模板定制、审核修订等环节,设计规范、科学的单元作业。同时,建立校本作业资源库,将优质题目按单元分类存档,实现资源共享与持续优化,可减少重复劳动,提升整体教学效率。6.评价侧重激励,关注成长过程。作业评价是实现“减负增效”的有效保障。因此,应改变传统“只看对错”的方式,构建激励性评价体系,做到及时批改,准确反馈,关注学习过程;减少“错一题罚十遍”等机械惩罚,突出错因分析与变式重做,保护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展示、表扬等形式,放大优点,激励学生创新思维;严格控制作业总量,每节课后作业不超过5—6题,倒逼教师精选题、出好题,确保题题有价值、道道有目标。
成效: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实践表明,作业改革成效显著。学业成绩方面,后进生占比从40%降至30%,合格率提升了15%,高考本科上线率连续3年增长达20%。
学生发展方面,学生在适合自身能力的任务中获得成功体验,实现“跳一跳、摘桃子”的效果,学习主动性增强,厌学情绪由27%降至15%。探究类和实践类作业培养了协作能力与创新精神。
教师成长方面,作业改革成为专业发展新引擎。3年来,学校培养市级以上骨干教师8人,获市级优质课10余节,省市级课题与教学奖项增长显著,教师职业成就感与学校师资竞争力全面提升。
“双减”政策背景下,作业的转型不仅是为学生减负,更是育人方式的重要变革。通过系统设计、分层实施、类型创新和技术赋能,物理作业正成为连接知识与生活、个人与社会的桥梁。这一转变不仅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更有效激发科学兴趣、培育创新精神和强化责任担当,从而奠定物理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石。
(作者单位:泗水县第二中学。本文为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一般课题“指向高中中等强度学习动机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2024JXY294阶段性成果)
在国家“双减”政策和《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的推动下,中小学作业改革已进入深化阶段。政策明确要求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同时强调增强作业的探究性、实践性和跨学科性,真正聚焦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目前的一大误区是,一些学校和家长只看到“减负”,没关注“增效”。
问题:机械重复的困境
传统物理作业布置往往随意性强,许多教师简单布置几道题便当作课后作业,没有系统设计,导致学生重复训练多、有效提升少。一些教师仍习惯布置机械重复题目,“刷题”现象依然常见,这不但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束缚他们的思维发展与创新能力提升。
这种状况在薄弱高中尤为突出。以县域普通高中为例,这类学校往往承担着60%以上农村户籍学生和30%以上学困生的培养任务,存在“两低两高”现象:教师职业成就感(32%)和学生学习投入度(41%),这两项数据均低于区域均值,教师流动率(18%)和学生厌学情绪发生率(27%),这两项数据均高于同类学校。
实践:六大优化路径
1.规划单元作业,锚定素养目标。针对现状,我们倡导落实“单元作业”,改变传统零碎的课时作业。教师依据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结合重点、难点和易错点,确定单元作业目标,设计题目类型、数量及难易度,有计划地布置作业。以“平抛运动”单元为例,教师围绕“知识理解—思维发展—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目标进行设计。既覆盖“理解平抛运动分解规律”的知识目标,也包含“推导运动轨迹方程”的思维训练,还可设计“利用生活器材验证平抛规律”的实践任务。通过制定详细的“单元作业属性表”,明确每道题对应的课节、考查重点、能力层级与素养指向,能有效避免选题盲目性,提升作业针对性。2.设计分层作业,满足个性需求。每个高中生物理基础、思维能力都存在差异性,要求所有学生完成相同的作业,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我们采用分层作业的理念,将作业分成基础性作业、选择性作业和挑战性作业。基础性作业,所有同学完成;选择性作业,提供不同情境下的几道物理题,供学生根据兴趣与能力选做;挑战性作业,如设计实验探究深层规律或复杂情景问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空间。为落实课程思政,还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榜样人物事迹、大国工程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中挖掘资源,创设丰富教学情境。如,以“九三”阅兵出现的“大国重器”歼-35战斗机为背景创设情境,通过问题链,设计抛体运动作业,不仅帮助学生掌握物理原理,还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3.丰富作业类型,培养综合能力。物理作业应突破传统计算题、填空题的局限,构建多元立体的作业体系。知识类作业注重理解过程,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追溯概念、规律的本质;观察类作业链接生活与物理;探究类作业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践类作业强化动手能力;跨学科作业打破学科壁垒。这些作业形式不仅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与现实意义。例如,针对“电磁波”不好理解的教学难点,可设计实践类作业“微波炉探究”,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微波炉加热原理、用微波炉加热食物,最终形成一份探究报告等。4.技术赋能作业,提升教学精度。智能作业系统可根据学生错题数据自动推送个性化练习;学情雷达图能可视化展示学生能力短板,帮助教师精准调整教学。针对典型错题,教师可录制3分钟微课,供学生反复学习;个性问题则通过面批与“问题树”溯源方式深入解决;通过微信学习群置顶“金点子展示墙”,鼓励学生分享创新解法,营造主动思考、积极互动的学习氛围。5.团队协作开发,共建资源库。备课组(学科组)要发挥集体智慧,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明确分工,通过集体研讨、模板定制、审核修订等环节,设计规范、科学的单元作业。同时,建立校本作业资源库,将优质题目按单元分类存档,实现资源共享与持续优化,可减少重复劳动,提升整体教学效率。6.评价侧重激励,关注成长过程。作业评价是实现“减负增效”的有效保障。因此,应改变传统“只看对错”的方式,构建激励性评价体系,做到及时批改,准确反馈,关注学习过程;减少“错一题罚十遍”等机械惩罚,突出错因分析与变式重做,保护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展示、表扬等形式,放大优点,激励学生创新思维;严格控制作业总量,每节课后作业不超过5—6题,倒逼教师精选题、出好题,确保题题有价值、道道有目标。
成效: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实践表明,作业改革成效显著。学业成绩方面,后进生占比从40%降至30%,合格率提升了15%,高考本科上线率连续3年增长达20%。
学生发展方面,学生在适合自身能力的任务中获得成功体验,实现“跳一跳、摘桃子”的效果,学习主动性增强,厌学情绪由27%降至15%。探究类和实践类作业培养了协作能力与创新精神。
教师成长方面,作业改革成为专业发展新引擎。3年来,学校培养市级以上骨干教师8人,获市级优质课10余节,省市级课题与教学奖项增长显著,教师职业成就感与学校师资竞争力全面提升。
“双减”政策背景下,作业的转型不仅是为学生减负,更是育人方式的重要变革。通过系统设计、分层实施、类型创新和技术赋能,物理作业正成为连接知识与生活、个人与社会的桥梁。这一转变不仅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更有效激发科学兴趣、培育创新精神和强化责任担当,从而奠定物理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石。
(作者单位:泗水县第二中学。本文为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一般课题“指向高中中等强度学习动机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2024JXY29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