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维传播中深化历史记忆
2025-09-3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孙美琳
历史记忆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核心纽带,国家仪式则是传播和深化这一记忆的重要载体。作为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国家仪式,阅兵式不仅展示国家军事实力,更是构建历史记忆的关键场域。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盛大阅兵在京隆重举行。其间,媒介传播创新性地将历史的内涵与时代的形式有机结合,通过官方媒介叙事、新媒体互动扩散、线下社群参与以及国际传播策略的协同发力,共同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传播网络,使人们重温历史记忆,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情感动员与仪式建构
官方媒介在国家重大仪式的传播中扮演着主导性角色,通过精心设计的镜头语言和解说词文本,构建一种权威叙事,强化仪式的情感动员效果。
80响礼炮象征胜利80周年,26架直升机组成“80”字样,3架直升机分别悬挂“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条幅……这些视觉符号通过特写、航拍和慢镜头等电视语言的强化,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受阅官兵“精准坚定的步伐,挺拔威武的身姿”,诠释着“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人民军队形象,更将军队形象与历史记忆紧密关联。再比如,解说词“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到国旗升起的地方,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这条路,历经千辛万苦,这条路,克服千难万险”,这种高度文学化和情感化的解说文本,以天然内在的情感动员机制将阅兵式从单纯的军事展示提升为一场历史对话仪式。
精心选择历史元素,构建完整的历史叙事。比如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置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下,突出了中国的牺牲和贡献,强化了历史记忆的完整性。从“小米加步枪”到“体系化亮相”的强军叙事,使观众感受到国家发展的历史连续性。
二次创作与情感共鸣
新媒体平台作为阅兵式记忆传播的“第二现场”,通过互动性扩散机制吸引全民参与和情感共鸣。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通过专业内容生态构建和创作激励计划,将阅兵仪式从国家盛事转化为全民参与的爱国表达。
以主流资讯平台为代表的新媒体汇聚权威媒体、军事机构和专业博主,形成多层次、全覆盖的阅兵内容传播生态。权威媒体内容首发和专业博主深度解读相结合,共同构建丰富多元的内容生态。专业博主将军事术语转译成通俗易懂的兴趣内容,不仅为军事爱好者提供了深度了解阅兵装备的窗口,而且有效提升传播效果。
影响力账号主动发起的多元互动活动,同样激励用户参与阅兵内容的创作和传播。比如微博军事发起的“九三阅兵百万创作激励计划”,通过内容产出、合作策略及运营资源等方面的扶持,鼓励创作者围绕阅兵盛典进行多元解读与互动分享,助力打造具有全平台影响力的军事内容生态,共同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
这种参与式的互动式传播,根本上是一种情感共享机制。通过这一机制,国家叙事与个人体验得以有机结合,从而使阅兵式的记忆传播超越政治宣传的范畴,成为一种共生共享的情感体验,不仅获得信息而且激发情感共鸣和身份认同,最大限度提升历史记忆的传播力和感染力。
集体观看与代际传承
线下社群的集体观看和家庭讨论,以参与式记忆机制强化历史记忆的代际传承和地域根植性。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等组织的大规模集体观看活动,将个人记忆转化为集体体验,增强了记忆的情感强度和持久性。
学校是阅兵记忆传承的重要载体。校园里的仪式化体验将历史记忆与情感反应紧密结合,容易对青少年群体产生深度启蒙作用,进而将历史记忆深植于青少年心中。具有历史意义的地域社群通过阅兵式观看活动,强化历史记忆与地域身份的连接。比如,承载着特殊的抗战记忆的卢沟桥所在地,党员干部代表和居民代表共同观看阅兵式直播。地域身份与历史记忆的交织,使收看阅兵式成为一种强化地域认同和历史意识的实践。退役军人尤其是抗战老兵作为历史的参与者,则扮演着记忆传承人的角色。他们共同观看阅兵式实际也构成一种代际对话,不同代际的退役军人通过阅兵式实现历史记忆的传递,进一步强化历史记忆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国际传播的议程设置
阅兵式的国际传播面临着文化差异、政治偏见和地缘政治竞争等多重挑战,如何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并主动设置议程,是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课题。
相比以往对中国阅兵的报道,九三阅兵后外媒的报道态度发生显著变化。西方媒体如CNN、NBC、BBC等均对阅兵式进行了详细报道,且措辞更为客观和谨慎。CNN在阅兵前就进行了持续报道,特别关注了参阅的新型武器装备和现场热情服务的双语志愿者团队。NBC则专题报道了出席阅兵式的抗战老战士,强调了中国对历史记忆的尊重。这种态度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军事实力的展示和阅兵活动的透明开放策略。路透社的报道特别指出,中国允许外国记者近距离拍摄参阅装备的细节,这种透明度在同类活动中实属罕见。这种开放态度增强了外媒报道的客观性,使西方媒体不得不重新评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通过邀请国际友人后代和采取精准传播策略,有效设置国际议程。美国飞虎队创始人陈纳德将军的外孙女受邀出席阅兵式,既连接了历史与现实,也传达中国铭记历史、珍视友谊的态度,释放出珍视和平、维护正义、促进团结的明确信号。国际公众对九三阅兵的反应也显示了国际传播效果的变化。社交媒体上,来自世界各地的网友纷纷表达了对中国阅兵的赞叹。这些自发的声音表明,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正在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总之,历史记忆的生命力来自历史的厚重,也来自传播的创新。历史记忆的塑造和传播是一个多主体、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系统。官方媒介、新媒体平台、线下社群和国际传播共同构建的阅兵式记忆传播生态系统,通过连接历史与现实、个体与集体、国家与世界,实现记忆的意义共享和价值传承,从而使阅兵式从一场单一的军事仪式转变为一场全民参与、全球关注的历史记忆活动,让阅兵式记忆获得前所未有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作者单位: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
历史记忆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核心纽带,国家仪式则是传播和深化这一记忆的重要载体。作为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国家仪式,阅兵式不仅展示国家军事实力,更是构建历史记忆的关键场域。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盛大阅兵在京隆重举行。其间,媒介传播创新性地将历史的内涵与时代的形式有机结合,通过官方媒介叙事、新媒体互动扩散、线下社群参与以及国际传播策略的协同发力,共同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传播网络,使人们重温历史记忆,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情感动员与仪式建构
官方媒介在国家重大仪式的传播中扮演着主导性角色,通过精心设计的镜头语言和解说词文本,构建一种权威叙事,强化仪式的情感动员效果。
80响礼炮象征胜利80周年,26架直升机组成“80”字样,3架直升机分别悬挂“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条幅……这些视觉符号通过特写、航拍和慢镜头等电视语言的强化,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受阅官兵“精准坚定的步伐,挺拔威武的身姿”,诠释着“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人民军队形象,更将军队形象与历史记忆紧密关联。再比如,解说词“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到国旗升起的地方,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这条路,历经千辛万苦,这条路,克服千难万险”,这种高度文学化和情感化的解说文本,以天然内在的情感动员机制将阅兵式从单纯的军事展示提升为一场历史对话仪式。
精心选择历史元素,构建完整的历史叙事。比如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置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下,突出了中国的牺牲和贡献,强化了历史记忆的完整性。从“小米加步枪”到“体系化亮相”的强军叙事,使观众感受到国家发展的历史连续性。
二次创作与情感共鸣
新媒体平台作为阅兵式记忆传播的“第二现场”,通过互动性扩散机制吸引全民参与和情感共鸣。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通过专业内容生态构建和创作激励计划,将阅兵仪式从国家盛事转化为全民参与的爱国表达。
以主流资讯平台为代表的新媒体汇聚权威媒体、军事机构和专业博主,形成多层次、全覆盖的阅兵内容传播生态。权威媒体内容首发和专业博主深度解读相结合,共同构建丰富多元的内容生态。专业博主将军事术语转译成通俗易懂的兴趣内容,不仅为军事爱好者提供了深度了解阅兵装备的窗口,而且有效提升传播效果。
影响力账号主动发起的多元互动活动,同样激励用户参与阅兵内容的创作和传播。比如微博军事发起的“九三阅兵百万创作激励计划”,通过内容产出、合作策略及运营资源等方面的扶持,鼓励创作者围绕阅兵盛典进行多元解读与互动分享,助力打造具有全平台影响力的军事内容生态,共同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
这种参与式的互动式传播,根本上是一种情感共享机制。通过这一机制,国家叙事与个人体验得以有机结合,从而使阅兵式的记忆传播超越政治宣传的范畴,成为一种共生共享的情感体验,不仅获得信息而且激发情感共鸣和身份认同,最大限度提升历史记忆的传播力和感染力。
集体观看与代际传承
线下社群的集体观看和家庭讨论,以参与式记忆机制强化历史记忆的代际传承和地域根植性。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等组织的大规模集体观看活动,将个人记忆转化为集体体验,增强了记忆的情感强度和持久性。
学校是阅兵记忆传承的重要载体。校园里的仪式化体验将历史记忆与情感反应紧密结合,容易对青少年群体产生深度启蒙作用,进而将历史记忆深植于青少年心中。具有历史意义的地域社群通过阅兵式观看活动,强化历史记忆与地域身份的连接。比如,承载着特殊的抗战记忆的卢沟桥所在地,党员干部代表和居民代表共同观看阅兵式直播。地域身份与历史记忆的交织,使收看阅兵式成为一种强化地域认同和历史意识的实践。退役军人尤其是抗战老兵作为历史的参与者,则扮演着记忆传承人的角色。他们共同观看阅兵式实际也构成一种代际对话,不同代际的退役军人通过阅兵式实现历史记忆的传递,进一步强化历史记忆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国际传播的议程设置
阅兵式的国际传播面临着文化差异、政治偏见和地缘政治竞争等多重挑战,如何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并主动设置议程,是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课题。
相比以往对中国阅兵的报道,九三阅兵后外媒的报道态度发生显著变化。西方媒体如CNN、NBC、BBC等均对阅兵式进行了详细报道,且措辞更为客观和谨慎。CNN在阅兵前就进行了持续报道,特别关注了参阅的新型武器装备和现场热情服务的双语志愿者团队。NBC则专题报道了出席阅兵式的抗战老战士,强调了中国对历史记忆的尊重。这种态度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军事实力的展示和阅兵活动的透明开放策略。路透社的报道特别指出,中国允许外国记者近距离拍摄参阅装备的细节,这种透明度在同类活动中实属罕见。这种开放态度增强了外媒报道的客观性,使西方媒体不得不重新评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通过邀请国际友人后代和采取精准传播策略,有效设置国际议程。美国飞虎队创始人陈纳德将军的外孙女受邀出席阅兵式,既连接了历史与现实,也传达中国铭记历史、珍视友谊的态度,释放出珍视和平、维护正义、促进团结的明确信号。国际公众对九三阅兵的反应也显示了国际传播效果的变化。社交媒体上,来自世界各地的网友纷纷表达了对中国阅兵的赞叹。这些自发的声音表明,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正在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总之,历史记忆的生命力来自历史的厚重,也来自传播的创新。历史记忆的塑造和传播是一个多主体、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系统。官方媒介、新媒体平台、线下社群和国际传播共同构建的阅兵式记忆传播生态系统,通过连接历史与现实、个体与集体、国家与世界,实现记忆的意义共享和价值传承,从而使阅兵式从一场单一的军事仪式转变为一场全民参与、全球关注的历史记忆活动,让阅兵式记忆获得前所未有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作者单位: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