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外卖的研究生
2025-09-2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
送外卖途中。(受访者供图)
|
□ 本报记者 戴岳 王瑛琪
“00后”小伙王文迪今年顺利考上了青岛农业大学兽医学专业研究生。这个暑假,他选择成为一名兼职外卖骑手,最多时一天可以赚270元。
“每接一个单子,系统就开始30分钟倒计时,你能清晰感觉到时间一分一秒在流逝。”他说,“不仅可以多历练,还能靠自己赚一份工资,我觉得挺值得骄傲的。”
记者在走访调研中注意到,越来越多拥有较高学历的年轻人,正选择“脱下长衫,骑上电驴”。他们中有待业在家的留学生、在读研究生,有处于求职过渡期的毕业生,也有白天坐在写字楼里写代码的工程师。
中国社科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外卖骑手职业群体现状与社会保护问题研究》相关数据显示,全国网约配送员小学及以下学历占比为5%,初中学历的骑手为24%,高中学历的骑手为47.1%,大专学历骑手占比16.8%,本科及以上占比7.1%。
对他们来说,穿梭于城市的昼与夜之间送外卖,是一场关于生活、自由与自我价值的实验。
这是一份更“自由”的工作
鱼蛋,浙江财经大学本科,英国拉夫堡大学传媒专业硕士。2016年硕士毕业回国后,她曾经在北京、杭州从事新媒体相关工作。在高强度工作压力等因素叠加下,2025年她被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辞职回到温州老家。
今年7月,她决定“换一种活法”——送外卖。她住自己家,本身就有电动车,这份工作几乎没有“上班”成本。她在小红书取名“惊喜他亲妈(送外卖版)”,记录骑手日常。
鱼蛋跑两天休一天,每天三四个小时,月入两千多。她喜欢雨天送外卖,因为单价比平时高近一倍。她计算过,送外卖时薪平均在20元左右,与快销品牌店员差不多,但自由度高得多。相比之前“8000+”的底薪,现在收入不高,但足够养活自己和收养的流浪猫“惊喜”。
鱼蛋很喜欢这种“即时到账”的正反馈。“像真人版的‘爆金币游戏’,多巴胺直接拉满。”她尝试过美团、饿了么、京东三家众包,并分享亲测体验:美团导航是最准的,京东导航不准;饿了么单多易爆单;京东单价高但难送,饿了么单价最高,美团单价略低但偶有福利……
对鱼蛋而言,送外卖不是“降级”,而是“解压”。她不用再迎合职场规则,更不用压抑真实的自己。“如今我选择换一种生活方式,每一笔配送费都像是我挣脱职场枷锁、重获思想自由的‘解放费用’。”
《美团骑手年度职业报告(2024-2025)》显示,18-24岁骑手2024年占比达23.92%,较2022年同比提升20.50%,增长一方面源自宏观就业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则源自青年就业观的转变。
老家山东聊城的李子芸,研究生读的是物流工程,现在在辽宁沈阳做仓储物流管理。因为工作环境闭塞,他想通过另一种途径接触社会。8月中旬开始,每天下班后,李子芸便骑上自行车送外卖,18点到21点,雷打不动。
李子芸说,在沈阳硕士研究生平均工资并不高,扣完保险后大概六七千。而他在与外卖员的交流中发现,当地的“单王”一个月能挣近两万元。
武汉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应届硕士毕业生于博向在兼职送外卖一个月后,逐渐摸清了门道:如何规划路线、如何辨别高价值订单。他的收入稳步提升,最高时一晚跑4个小时能赚到七八十元,差不多能覆盖一天的饭钱。
然而进入9月,于博向明显感到“单量越来越少”。“现在出去跑2个小时,10点之后基本就没单了,只能回家。”
冰冷算法里也有冷暖人生
送外卖并不总是“自由”和“治愈”的。更多时候,它是一场与算法、时间和人性的博弈。
今年正在南京工业大学读研二的张汉文在实习空闲开始送外卖。租房子押一付二2400元,买电动车800元,加上每个月生活费1500元,实习第一个月就要支出近5000元。捉襟见肘的他不想向父母开口,“每天赚40块,一个月1200块,就能把房租给覆盖掉。”
他的第一单是饿了么的新手活动单,平台首单奖励20元。看到3块多的配送费,他蒙了——订单是送2箱矿泉水到没有电梯的4楼。
一想到要搬着两箱水狼狈地走500米,张汉文顿时感觉“尴尬”。“真的要为这3块钱,这么拼吗?”他选择拒单,结果平台反扣他10元。“还没赚一毛,先欠10块。”
后来他才发现,兼职骑手接的单“大多是专职不想送的”——距离远、单价低、地址复杂。
于博向也有类似的经历。他同时抢了四笔订单,却发现其中一单目的地与另外三单完全相反。他先送反方向的那一单后,另外三单全部超时。平台一次性扣了他18分的“安准分”,总分变成负数,账号被限制接单。处罚是强制参加线下安全培训,两小时课程内容包括交通规则、服务流程和如何避免超时。
时间,对于骑手来讲是最关键的变量。
从取餐那一刻起,骑手就进入了“打怪模式”。红绿灯、交警、堵车、顾客不接电话、商家出餐慢……任何意外都会压缩送餐时间。
超时带来的身心压力很大。张汉文说:“超时10分钟以上要扣一半配送费。系统算法很冰冷,除了商家卡餐之外,其他原因申诉基本无效。”
从美团、饿了么、京东三个平台看,一单配送时间大约在25~50分钟。但高峰期系统疯狂派单,骑手手里都积压了大量订单,送达时间被严重压缩。一旦超时,骑手们往往想接更多单补回来,结果反而更容易超时,甚至引发安全问题。
在相对的自由之上,其实悬挂着更精细的数据控制。对于全职骑手来说,服务分、准时率、差评数决定接单质量。分高,系统派近、顺路、高价单;分低,只能接远、不顺路、低价单,以及“搬水、爬楼、无电梯”等。
骑手仿佛是外卖系统里底端的存在。然而,在冰冷的系统之外,也有温情时刻。
张汉文曾深夜在老小区迷路:没灯、没楼号、客户电话打不通。正在害怕时,一位外卖小哥主动带他上楼送货,默默承担了自己订单超时罚款的风险。
李子芸也曾在送餐途中看到外卖小哥帮助拾荒老人。当时老太太背着麻袋走着,外卖小哥得知她还要走6公里,直接骑车将她带去目的地。“后面几单肯定超时了。平台审核很严,超时会扣钱,投诉扣30块,相当于10单白送。但有些事,比钱重要。”
脱下“长衫”之后
“研究生送外卖,是不是白读了?”这是鱼蛋在小红书分享跑单日常时,最常看到的评论。甚至有人留言“水硕才会去送外卖”。
如今她已经能坦然面对这些质疑。“现在可能形象没那么光鲜,工作讲起来不算体面,但职业没有高低贵贱,自己开心最重要。”她的妈妈偶尔会在小红书上给她点赞。
“硕士送外卖丢人吗?”
几乎所有受访者都被问过这个问题。
“孔乙己的长衫,脱就脱了。”
李子芸的女友在沈阳农业大学读博,很支持他,家人也不反对。“我觉得送外卖的研究生不止我一个人。”
即将入职楚雄一家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大理大学护理学硕士刘冉,把送外卖视为“人生实验”中的最新一项。“我不是‘脱下长衫’,而是‘换上另一件战袍’。”
于博向把送外卖的日常拍成短视频发在抖音上。他的坦荡,反而让一些朋友变得“小心翼翼”。有人误以为他失业了,拐弯抹角地关心他“最近工作是否顺利”。导师刷到视频后,担心他“经济困难”,忙着给他介绍应届生优惠政策。
“迈出第一步前,也担心被同事朋友认出来会尴尬。但送完第一单,所有包袱都放下了。这就是非常平常的一件事情,没什么丢人的。”于博向说。
张汉文现在一周只跑两小时外卖。实习时薪近30块,送外卖20块,他更愿把时间用在健身和学习上。但这段经历让他格外珍惜实习工作,“通过学习获得学历,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赚得比送外卖多,也更轻松。”他的消费观也改变了,“以前七八十块的东西随手就买,现在知道这得送4小时外卖才能挣回来。”
穿上外卖服的他们知道,人生不是表演,而是一场体验。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鱼蛋、刘冉为化名)
“00后”小伙王文迪今年顺利考上了青岛农业大学兽医学专业研究生。这个暑假,他选择成为一名兼职外卖骑手,最多时一天可以赚270元。
“每接一个单子,系统就开始30分钟倒计时,你能清晰感觉到时间一分一秒在流逝。”他说,“不仅可以多历练,还能靠自己赚一份工资,我觉得挺值得骄傲的。”
记者在走访调研中注意到,越来越多拥有较高学历的年轻人,正选择“脱下长衫,骑上电驴”。他们中有待业在家的留学生、在读研究生,有处于求职过渡期的毕业生,也有白天坐在写字楼里写代码的工程师。
中国社科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外卖骑手职业群体现状与社会保护问题研究》相关数据显示,全国网约配送员小学及以下学历占比为5%,初中学历的骑手为24%,高中学历的骑手为47.1%,大专学历骑手占比16.8%,本科及以上占比7.1%。
对他们来说,穿梭于城市的昼与夜之间送外卖,是一场关于生活、自由与自我价值的实验。
这是一份更“自由”的工作
鱼蛋,浙江财经大学本科,英国拉夫堡大学传媒专业硕士。2016年硕士毕业回国后,她曾经在北京、杭州从事新媒体相关工作。在高强度工作压力等因素叠加下,2025年她被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辞职回到温州老家。
今年7月,她决定“换一种活法”——送外卖。她住自己家,本身就有电动车,这份工作几乎没有“上班”成本。她在小红书取名“惊喜他亲妈(送外卖版)”,记录骑手日常。
鱼蛋跑两天休一天,每天三四个小时,月入两千多。她喜欢雨天送外卖,因为单价比平时高近一倍。她计算过,送外卖时薪平均在20元左右,与快销品牌店员差不多,但自由度高得多。相比之前“8000+”的底薪,现在收入不高,但足够养活自己和收养的流浪猫“惊喜”。
鱼蛋很喜欢这种“即时到账”的正反馈。“像真人版的‘爆金币游戏’,多巴胺直接拉满。”她尝试过美团、饿了么、京东三家众包,并分享亲测体验:美团导航是最准的,京东导航不准;饿了么单多易爆单;京东单价高但难送,饿了么单价最高,美团单价略低但偶有福利……
对鱼蛋而言,送外卖不是“降级”,而是“解压”。她不用再迎合职场规则,更不用压抑真实的自己。“如今我选择换一种生活方式,每一笔配送费都像是我挣脱职场枷锁、重获思想自由的‘解放费用’。”
《美团骑手年度职业报告(2024-2025)》显示,18-24岁骑手2024年占比达23.92%,较2022年同比提升20.50%,增长一方面源自宏观就业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则源自青年就业观的转变。
老家山东聊城的李子芸,研究生读的是物流工程,现在在辽宁沈阳做仓储物流管理。因为工作环境闭塞,他想通过另一种途径接触社会。8月中旬开始,每天下班后,李子芸便骑上自行车送外卖,18点到21点,雷打不动。
李子芸说,在沈阳硕士研究生平均工资并不高,扣完保险后大概六七千。而他在与外卖员的交流中发现,当地的“单王”一个月能挣近两万元。
武汉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应届硕士毕业生于博向在兼职送外卖一个月后,逐渐摸清了门道:如何规划路线、如何辨别高价值订单。他的收入稳步提升,最高时一晚跑4个小时能赚到七八十元,差不多能覆盖一天的饭钱。
然而进入9月,于博向明显感到“单量越来越少”。“现在出去跑2个小时,10点之后基本就没单了,只能回家。”
冰冷算法里也有冷暖人生
送外卖并不总是“自由”和“治愈”的。更多时候,它是一场与算法、时间和人性的博弈。
今年正在南京工业大学读研二的张汉文在实习空闲开始送外卖。租房子押一付二2400元,买电动车800元,加上每个月生活费1500元,实习第一个月就要支出近5000元。捉襟见肘的他不想向父母开口,“每天赚40块,一个月1200块,就能把房租给覆盖掉。”
他的第一单是饿了么的新手活动单,平台首单奖励20元。看到3块多的配送费,他蒙了——订单是送2箱矿泉水到没有电梯的4楼。
一想到要搬着两箱水狼狈地走500米,张汉文顿时感觉“尴尬”。“真的要为这3块钱,这么拼吗?”他选择拒单,结果平台反扣他10元。“还没赚一毛,先欠10块。”
后来他才发现,兼职骑手接的单“大多是专职不想送的”——距离远、单价低、地址复杂。
于博向也有类似的经历。他同时抢了四笔订单,却发现其中一单目的地与另外三单完全相反。他先送反方向的那一单后,另外三单全部超时。平台一次性扣了他18分的“安准分”,总分变成负数,账号被限制接单。处罚是强制参加线下安全培训,两小时课程内容包括交通规则、服务流程和如何避免超时。
时间,对于骑手来讲是最关键的变量。
从取餐那一刻起,骑手就进入了“打怪模式”。红绿灯、交警、堵车、顾客不接电话、商家出餐慢……任何意外都会压缩送餐时间。
超时带来的身心压力很大。张汉文说:“超时10分钟以上要扣一半配送费。系统算法很冰冷,除了商家卡餐之外,其他原因申诉基本无效。”
从美团、饿了么、京东三个平台看,一单配送时间大约在25~50分钟。但高峰期系统疯狂派单,骑手手里都积压了大量订单,送达时间被严重压缩。一旦超时,骑手们往往想接更多单补回来,结果反而更容易超时,甚至引发安全问题。
在相对的自由之上,其实悬挂着更精细的数据控制。对于全职骑手来说,服务分、准时率、差评数决定接单质量。分高,系统派近、顺路、高价单;分低,只能接远、不顺路、低价单,以及“搬水、爬楼、无电梯”等。
骑手仿佛是外卖系统里底端的存在。然而,在冰冷的系统之外,也有温情时刻。
张汉文曾深夜在老小区迷路:没灯、没楼号、客户电话打不通。正在害怕时,一位外卖小哥主动带他上楼送货,默默承担了自己订单超时罚款的风险。
李子芸也曾在送餐途中看到外卖小哥帮助拾荒老人。当时老太太背着麻袋走着,外卖小哥得知她还要走6公里,直接骑车将她带去目的地。“后面几单肯定超时了。平台审核很严,超时会扣钱,投诉扣30块,相当于10单白送。但有些事,比钱重要。”
脱下“长衫”之后
“研究生送外卖,是不是白读了?”这是鱼蛋在小红书分享跑单日常时,最常看到的评论。甚至有人留言“水硕才会去送外卖”。
如今她已经能坦然面对这些质疑。“现在可能形象没那么光鲜,工作讲起来不算体面,但职业没有高低贵贱,自己开心最重要。”她的妈妈偶尔会在小红书上给她点赞。
“硕士送外卖丢人吗?”
几乎所有受访者都被问过这个问题。
“孔乙己的长衫,脱就脱了。”
李子芸的女友在沈阳农业大学读博,很支持他,家人也不反对。“我觉得送外卖的研究生不止我一个人。”
即将入职楚雄一家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大理大学护理学硕士刘冉,把送外卖视为“人生实验”中的最新一项。“我不是‘脱下长衫’,而是‘换上另一件战袍’。”
于博向把送外卖的日常拍成短视频发在抖音上。他的坦荡,反而让一些朋友变得“小心翼翼”。有人误以为他失业了,拐弯抹角地关心他“最近工作是否顺利”。导师刷到视频后,担心他“经济困难”,忙着给他介绍应届生优惠政策。
“迈出第一步前,也担心被同事朋友认出来会尴尬。但送完第一单,所有包袱都放下了。这就是非常平常的一件事情,没什么丢人的。”于博向说。
张汉文现在一周只跑两小时外卖。实习时薪近30块,送外卖20块,他更愿把时间用在健身和学习上。但这段经历让他格外珍惜实习工作,“通过学习获得学历,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赚得比送外卖多,也更轻松。”他的消费观也改变了,“以前七八十块的东西随手就买,现在知道这得送4小时外卖才能挣回来。”
穿上外卖服的他们知道,人生不是表演,而是一场体验。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鱼蛋、刘冉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