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收官看聊城
新型工业化筑牢经济“压舱石”
2025-09-2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记者 薛良诚 报道
9月15日,临清三和纺织集团智能纺织数字工厂涡流纺车间,数十台(套)设备正开足马力高速运转。该车间采用国际先进的第八代涡流纺工艺,整体纺纱速度是传统气流纺的5倍、环锭纺的27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显著提升。
|
□ 本报记者 胡磊 高田
本报通讯员 朱玉金
“十四五”以来,聊城市锚定“工业立市、制造强市”战略,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主线,纵深推进工业经济“头号工程”与制造业强市攻坚突破行动,交出了亮眼答卷: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4%,连续四年稳中有进;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5.7%,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3.6%,工业“压舱石”作用持续凸显。从规模扩张到质效跃升,从传统制造到科创引领,从要素驱动到绿色发展,聊城工业经济正以破茧之势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科技强 产业壮
“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形成了‘围绕产业抓科技、壮大产业强科技’的良性循环。”聊城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相东表示,“十四五”期间,聊城一方面统筹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布局,加快新质生产力培育;另一方面全方位搭建校地合作桥梁,已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等50余家高校院所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累计为企业突破千余项技术瓶颈,转化数百项科技成果。
企业是科创落地的主阵地。山东齐鲁漆业有限公司以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自主研发的“纳米硼墨烯水性环氧富锌防锈底漆”成为海洋重防腐涂料升级换代产品,市场应用前景广阔。目前,该公司手握14项发明专利、21项实用新型专利,并与北京化工大学、天津大学深化产学研合作,谋划建设齐鲁智慧新材料百亿产业园项目。“未来我们将依托聊城化工产业园,引进水性树脂、乳液等上下游配套企业,通过强链补链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山东齐鲁漆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文俊说。
技改赋能产业升级
如果说科技创新是工业发展的“智慧大脑”,技术改造就是激活产能的“动力引擎”。四年来,聊城市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14.7%,增幅稳居全省前列。
9月6日,山东大洋钢管集团有限公司直径35米的环形陶瓷炉正式点火投产,配合去年投资4亿元建设的“年产40万吨特大口径高端合金管材项目”,企业可实现168毫米至508毫米全规格钢管生产,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高端合金管材附加值比普通钢管高出40%,去年,我们占地仅40亩的生产车间就贡献了超14亿元的产值。”公司总经理王洪光介绍,技改不仅扩宽了产品维度,更实现了“生产、改造”同步推进,效率与效益双提升。
梯度培育优质企业
优质企业是工业经济的“活力细胞”。“十四五”期间,聊城市构建“创新型—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全链条培育体系,通过推广“1143+N”中小企业专家志愿服务模式、落实惠企政策“应知尽享”,推动优质企业量质齐升。数据显示,全市累计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3家、单项冠军7家,省级单项冠军79家、瞪羚企业97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5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811家,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更加完善。
在科技型企业培育方面,“十四五”期间,聊城市通过实施科技型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行动,建立高企动态培育库、优化认定流程、落实税收优惠与奖补政策,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从2020年的267家增至2024年的918家,增幅243.8%;科技型中小企业从303家增至1305家,增幅330%,创新主体“蓄水池”持续扩容。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把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突出位置。”聊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解志超表示,聊城将深入实施技改升级行动,招引“填空式”新兴产业企业与项目,加快布局未来产业;引导各县(市、区)立足特色,打造百亿级、千亿级产业集群,提升集群能级;常态化开展巡链诊链、产业会商、产业链招商,推动产业链“锻长补短”,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本报通讯员 朱玉金
“十四五”以来,聊城市锚定“工业立市、制造强市”战略,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主线,纵深推进工业经济“头号工程”与制造业强市攻坚突破行动,交出了亮眼答卷: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4%,连续四年稳中有进;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5.7%,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3.6%,工业“压舱石”作用持续凸显。从规模扩张到质效跃升,从传统制造到科创引领,从要素驱动到绿色发展,聊城工业经济正以破茧之势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科技强 产业壮
“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形成了‘围绕产业抓科技、壮大产业强科技’的良性循环。”聊城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相东表示,“十四五”期间,聊城一方面统筹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布局,加快新质生产力培育;另一方面全方位搭建校地合作桥梁,已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等50余家高校院所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累计为企业突破千余项技术瓶颈,转化数百项科技成果。
企业是科创落地的主阵地。山东齐鲁漆业有限公司以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自主研发的“纳米硼墨烯水性环氧富锌防锈底漆”成为海洋重防腐涂料升级换代产品,市场应用前景广阔。目前,该公司手握14项发明专利、21项实用新型专利,并与北京化工大学、天津大学深化产学研合作,谋划建设齐鲁智慧新材料百亿产业园项目。“未来我们将依托聊城化工产业园,引进水性树脂、乳液等上下游配套企业,通过强链补链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山东齐鲁漆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文俊说。
技改赋能产业升级
如果说科技创新是工业发展的“智慧大脑”,技术改造就是激活产能的“动力引擎”。四年来,聊城市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14.7%,增幅稳居全省前列。
9月6日,山东大洋钢管集团有限公司直径35米的环形陶瓷炉正式点火投产,配合去年投资4亿元建设的“年产40万吨特大口径高端合金管材项目”,企业可实现168毫米至508毫米全规格钢管生产,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高端合金管材附加值比普通钢管高出40%,去年,我们占地仅40亩的生产车间就贡献了超14亿元的产值。”公司总经理王洪光介绍,技改不仅扩宽了产品维度,更实现了“生产、改造”同步推进,效率与效益双提升。
梯度培育优质企业
优质企业是工业经济的“活力细胞”。“十四五”期间,聊城市构建“创新型—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全链条培育体系,通过推广“1143+N”中小企业专家志愿服务模式、落实惠企政策“应知尽享”,推动优质企业量质齐升。数据显示,全市累计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3家、单项冠军7家,省级单项冠军79家、瞪羚企业97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5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811家,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更加完善。
在科技型企业培育方面,“十四五”期间,聊城市通过实施科技型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行动,建立高企动态培育库、优化认定流程、落实税收优惠与奖补政策,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从2020年的267家增至2024年的918家,增幅243.8%;科技型中小企业从303家增至1305家,增幅330%,创新主体“蓄水池”持续扩容。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把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突出位置。”聊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解志超表示,聊城将深入实施技改升级行动,招引“填空式”新兴产业企业与项目,加快布局未来产业;引导各县(市、区)立足特色,打造百亿级、千亿级产业集群,提升集群能级;常态化开展巡链诊链、产业会商、产业链招商,推动产业链“锻长补短”,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