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荟
追光记
2025-09-2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刘致福
宇宙混沌未开之时,一束光照射过来,有如一枚楔子将世界撬开一道缝隙,世界即刻有了生气,生命苏醒万物始生。人和宇宙一样,一束光照进灵魂,人便开窍了,追着那束光往上生长。文学就是这样的一束光,照彻了多少灵魂,帮助多少人通透、浪漫地认知生活,感知人生。
大概是小学四年级的冬季,天冷得出奇,我的双脚因冻伤肿胀无法穿鞋,只能休学在家。白天大人上山干活,只我一个人躺在家里,百无聊赖间发现一束光,从窗棂的缝隙穿进来,像一条透明而又立体的长廊,无数大大小小的尘埃粒子,像无数的飞虫在里边跳跃、奔跑,沉沉浮浮、熙熙攘攘。光束之外却十分平静,看不见一粒尘埃的影子。我不知道这些尘埃粒子是从哪里来又是要去往哪里?我想那光是天上来的,这无以计数的粒子大概像雪花一样从天上飞落到尘世间,又或者是从凡间哪个角落飞过来,要追着这光飞到天上去,我挥动手臂试图驱赶它们,那些尘埃不仅不见减少反而越赶越多,越发舞动得厉害。而且盯得久了,那些尘埃粒子似乎在渐次放大,似乎都有了生命,我自己仿佛也变为其中的一分子,在里边飞跃、奔跑。我多么想啊,真的成为它们中的一员,追着那光飞出去,飞到天上的云朵中去,翻几个筋斗再回来。
现在想来,这束光隐喻和象征的意味多么明显。所谓尘世间就是这样的景象吧,在浩大的宇宙空间里,我们每一个人都如这些尘埃粒子般渺小,我们都被裹挟在一束光柱里。我们自己也不知道来处和归处,只是循着光的指引,无休无止地奔波和跳跃。
那束光掠过我的头顶,最终落在炕前桌上一本破旧的书上。那本书没有封皮,边角都卷起来,不知多少人翻过看过。长大后才知道这本书的名字和分量,是神奇的天光赐予我与它偶遇的机缘。我不知道那些熙熙攘攘的尘埃粒子是不是与这本书有关,我把它拿开,那光柱和光柱里的尘埃依然如故,毫无变化。我似乎身陷在那光束里,仿佛在光的波浪中游泳。身边就是拨也拨不开的尘埃的细浪,我游得筋疲力尽,抱着书昏昏睡去。
醒来时天光已暗,那束光还有光里的那些尘埃已经消逝不见。我有些沮丧,拿起那本书翻看。以我当时有限的识字能力,无法顺畅完整地阅读。是插图吸引着我,从看图开始,再读图下的文字。慢慢地跳着生字看,竟半半拉拉地读进去,而且越陷越深,很快便进入一种迷狂状态。一扇神秘的大门向我敞开,一束崭新的光芒照射进来。这是文字带来的诗意的光芒,一种比自然光更强烈、更摄魂的光亮。一排一排的字符如无数尘埃粒子一样,构成一个更加丰富、更加浪漫、更加迷人的世界,抓住我幼小的灵魂,引着我亦步亦趋地去追逐和捕捉。
如一个饥渴的孩子,一本书翻烂了,胃口却越撑越大,到处去捜罗新的“吃食”,我成了村里有名的书迷、书痴。随着阅读量不断扩大,阅读与认知的能力不断提升,我似乎已经灵窍顿开,文学赋予我一双看透世事、看透人心甚至透视一切的灵眼,眼前的光束已然成为一种接近天际的云梯。我循梯而上坐拥云端,超然地注视着自己、家人以至整个村子和村里的人、事,我可以轻松读懂每一位家人、邻里以至动物、牲畜的眼神、心事,可以洞穿村子的过去与现在,未来也仿佛清晰可见。
成年之后,我已不满足于被动地享受这种文学之光的照彻与滋养,我渴望把我所看到、听到、想到的物事演绎和表现出来,成就一种也可以照彻别人的光亮。真的拿起笔来,却面临捉襟见肘的困窘与艰难。把来自云端的照彻转化为可以照彻别人的光亮,这需要多大的能量。苦思冥想中,也时常会有灵光一闪或者脑洞大开的美妙时刻。这是云端照彻的超级福利,除了兴奋与激动,更有转化和升华的局促与惶惑。如何抓住那束稍纵即逝的光亮,将其融合、放大成为新的发光体,是每一位写作者都要面对的考题。每一位写作者都会努力破解甚至穷其一生去谱写与众不同的追光故事。
秋风徐来,无数金色的落叶随风飘下,那是一枚枚追光的脚印。这脚印是走心的,是光亮之下灵魂跃动的刻痕,其中寄托着对故土的深挚眷恋,也镌刻着对亲情友情的深切牵念与感怀,记录着游走世界的收获与感悟,更坦承与乡野精灵心相通情相系的情怀与心结。刻痕有深有浅,但都浸透着一个追光人深挚的情感与坚韧的执念,都是光芒之下尘埃跃动腾挪的记录、放大与呈现,且存且寄,留待时光检验,也权作追光之旅的收获与纪念。
宇宙混沌未开之时,一束光照射过来,有如一枚楔子将世界撬开一道缝隙,世界即刻有了生气,生命苏醒万物始生。人和宇宙一样,一束光照进灵魂,人便开窍了,追着那束光往上生长。文学就是这样的一束光,照彻了多少灵魂,帮助多少人通透、浪漫地认知生活,感知人生。
大概是小学四年级的冬季,天冷得出奇,我的双脚因冻伤肿胀无法穿鞋,只能休学在家。白天大人上山干活,只我一个人躺在家里,百无聊赖间发现一束光,从窗棂的缝隙穿进来,像一条透明而又立体的长廊,无数大大小小的尘埃粒子,像无数的飞虫在里边跳跃、奔跑,沉沉浮浮、熙熙攘攘。光束之外却十分平静,看不见一粒尘埃的影子。我不知道这些尘埃粒子是从哪里来又是要去往哪里?我想那光是天上来的,这无以计数的粒子大概像雪花一样从天上飞落到尘世间,又或者是从凡间哪个角落飞过来,要追着这光飞到天上去,我挥动手臂试图驱赶它们,那些尘埃不仅不见减少反而越赶越多,越发舞动得厉害。而且盯得久了,那些尘埃粒子似乎在渐次放大,似乎都有了生命,我自己仿佛也变为其中的一分子,在里边飞跃、奔跑。我多么想啊,真的成为它们中的一员,追着那光飞出去,飞到天上的云朵中去,翻几个筋斗再回来。
现在想来,这束光隐喻和象征的意味多么明显。所谓尘世间就是这样的景象吧,在浩大的宇宙空间里,我们每一个人都如这些尘埃粒子般渺小,我们都被裹挟在一束光柱里。我们自己也不知道来处和归处,只是循着光的指引,无休无止地奔波和跳跃。
那束光掠过我的头顶,最终落在炕前桌上一本破旧的书上。那本书没有封皮,边角都卷起来,不知多少人翻过看过。长大后才知道这本书的名字和分量,是神奇的天光赐予我与它偶遇的机缘。我不知道那些熙熙攘攘的尘埃粒子是不是与这本书有关,我把它拿开,那光柱和光柱里的尘埃依然如故,毫无变化。我似乎身陷在那光束里,仿佛在光的波浪中游泳。身边就是拨也拨不开的尘埃的细浪,我游得筋疲力尽,抱着书昏昏睡去。
醒来时天光已暗,那束光还有光里的那些尘埃已经消逝不见。我有些沮丧,拿起那本书翻看。以我当时有限的识字能力,无法顺畅完整地阅读。是插图吸引着我,从看图开始,再读图下的文字。慢慢地跳着生字看,竟半半拉拉地读进去,而且越陷越深,很快便进入一种迷狂状态。一扇神秘的大门向我敞开,一束崭新的光芒照射进来。这是文字带来的诗意的光芒,一种比自然光更强烈、更摄魂的光亮。一排一排的字符如无数尘埃粒子一样,构成一个更加丰富、更加浪漫、更加迷人的世界,抓住我幼小的灵魂,引着我亦步亦趋地去追逐和捕捉。
如一个饥渴的孩子,一本书翻烂了,胃口却越撑越大,到处去捜罗新的“吃食”,我成了村里有名的书迷、书痴。随着阅读量不断扩大,阅读与认知的能力不断提升,我似乎已经灵窍顿开,文学赋予我一双看透世事、看透人心甚至透视一切的灵眼,眼前的光束已然成为一种接近天际的云梯。我循梯而上坐拥云端,超然地注视着自己、家人以至整个村子和村里的人、事,我可以轻松读懂每一位家人、邻里以至动物、牲畜的眼神、心事,可以洞穿村子的过去与现在,未来也仿佛清晰可见。
成年之后,我已不满足于被动地享受这种文学之光的照彻与滋养,我渴望把我所看到、听到、想到的物事演绎和表现出来,成就一种也可以照彻别人的光亮。真的拿起笔来,却面临捉襟见肘的困窘与艰难。把来自云端的照彻转化为可以照彻别人的光亮,这需要多大的能量。苦思冥想中,也时常会有灵光一闪或者脑洞大开的美妙时刻。这是云端照彻的超级福利,除了兴奋与激动,更有转化和升华的局促与惶惑。如何抓住那束稍纵即逝的光亮,将其融合、放大成为新的发光体,是每一位写作者都要面对的考题。每一位写作者都会努力破解甚至穷其一生去谱写与众不同的追光故事。
秋风徐来,无数金色的落叶随风飘下,那是一枚枚追光的脚印。这脚印是走心的,是光亮之下灵魂跃动的刻痕,其中寄托着对故土的深挚眷恋,也镌刻着对亲情友情的深切牵念与感怀,记录着游走世界的收获与感悟,更坦承与乡野精灵心相通情相系的情怀与心结。刻痕有深有浅,但都浸透着一个追光人深挚的情感与坚韧的执念,都是光芒之下尘埃跃动腾挪的记录、放大与呈现,且存且寄,留待时光检验,也权作追光之旅的收获与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