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轮五维”聚合力 精准育人显担当
——潍坊科技学院探索学生管理工作新路径
2025-09-1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孙宝国 李俊英 刘焕玲
近年来,潍坊科技学院紧紧围绕学生成长成才核心需求,创新构建“制度规范+人文关怀”双轮驱动、“思想引领、学业发展、心理建设、实践创新、网络思政”五维协同的“双轮五维”学生管理模式。该模式以科学化管理破解育人难题,以人性化服务温暖学生心灵,推动学生管理工作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型。
双轮驱动:制度为基、关怀为魂,打造育人“双引擎”
制度规范,筑牢管理“硬支撑”。学校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全面完善学生行为规范体系,建立“接诉即办”快速响应机制与干部常态化进宿舍制度。每月开展“校院接待日”活动,依托“智慧潍科”平台实时收集并处理学生诉求,实现“受理—流转—办结—反馈”全流程闭环管理。截至目前,“接诉即办”机制累计处理学生诉求800余件,平均办结时间缩短至24小时,办结率达100%;学管干部进宿舍覆盖率达100%,年度累计解决宿舍生活、学习等问题560余项。
人文关怀,传递育人“软温度”。学校聚焦学生多元成长需求,组建由辅导员、专业导师、心理咨询教师和优秀校友构成的“四位一体”关怀团队,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开展精准化、个性化帮扶。对学业困难学生,实施“一对一”靶向辅导,由专业导师为其定制个性化学习计划,通过课业辅导与方法指导提升其学习能力,累计帮扶860余人次;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就业引航”专项行动,整合校友与企业资源,提供岗位推荐、简历优化、面试培训等全链条服务,2024届相关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达到84.74%。在心理健康方面,专兼职心理教师常态化进驻学生社区,建立“预约咨询+现场疏导”双轨服务模式,年度开展个体咨询500余次、团体心理训练20余场,有效纾解学生心理压力,守护学生心理健康。
五维协同:多维发力、全面覆盖,织密育人“立体网”
思想引领筑牢根基。以党建引领思政教育,将其融入日常管理。定期开展“做新时代文明大学生”“红色足迹寻访”等主题教育活动,广泛组织“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强国复兴有我”等党团活动,实现校院两级“青马工程”全覆盖。近3年,学校获评校级以上五四红旗团支部36个、活力团支部114个,1个团支部入选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
学风建设提升质量。构建“制度引领—典型示范—场景赋能”三维学风建设体系。制度层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意见》,落实“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协调机制,强化学风预警与常态检查;举办“学风建设月”“校长推荐书单阅读计划”活动,评选书香班级、文明宿舍,营造浓厚学习氛围;设立多项奖学金,近3年评选校级及以上先进班集体198个,获国家奖学金104人、省政府奖学金118人、校级奖学金9767人,有效激发学习动力。
心理建设守住底线。制订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体系建设方案,构建“预防—干预—发展”闭环工作机制,完善校、院、班、宿舍四级心理预警体系,形成“心理咨询师+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校外专家”五位一体工作格局。每年举办心理健康节,覆盖学生1.2万余人次;近3年开展个体咨询2000余人次,团体心理辅导30期,完成心理健康调查80993人次。学校连续8年中标全国青春健康高校项目,心理健康教育项目获评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学生心理素质持续增强。
实践创新强化本领。通过“三下乡”“返家乡”“百万大学生进社区”等社会实践活动,以政策宣讲、产业帮扶、电商助农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能力。近3年,组建“三下乡”团队3300支,参与学生5.6万人次,9支团队获省级优秀服务团队称号,“青春1+N”社区实践项目获评省级示范项目,学校连续3年获评优秀组织单位。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年均组织校内外志愿活动800余次,累计服务时长44万余小时。多项志愿服务品牌如“菜小新”“希望小屋”广受好评,学校获全国“比学赶超”百强志愿服务组织等荣誉。
网络思政占领阵地。打造“潍科青年”新媒体矩阵,形成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微博、直播“四位一体”传播格局。深入推进“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参与超300万人次;年度发布短视频、推文252条,总浏览量超1492.7万人次,“潍科青年”账号发布作品381篇、浏览量50万人次。做优《团小薇直播间》品牌,依托易班优课开设优质课群,累计学习人次超100万,教学活跃度进一步提升,有效扩大网络思政覆盖面和影响力。
自“双轮五维法”实施以来,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成效显著:学生纪律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强,违纪率同比下降28%;志愿服务参与率达92%,实践热情高涨;心理健康测评优良率升至89%,校园氛围更加和谐。学校获全省高校“三全育人”暨全环境立德树人示范校培育建设单位、全省学校安全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近年来,潍坊科技学院紧紧围绕学生成长成才核心需求,创新构建“制度规范+人文关怀”双轮驱动、“思想引领、学业发展、心理建设、实践创新、网络思政”五维协同的“双轮五维”学生管理模式。该模式以科学化管理破解育人难题,以人性化服务温暖学生心灵,推动学生管理工作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型。
双轮驱动:制度为基、关怀为魂,打造育人“双引擎”
制度规范,筑牢管理“硬支撑”。学校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全面完善学生行为规范体系,建立“接诉即办”快速响应机制与干部常态化进宿舍制度。每月开展“校院接待日”活动,依托“智慧潍科”平台实时收集并处理学生诉求,实现“受理—流转—办结—反馈”全流程闭环管理。截至目前,“接诉即办”机制累计处理学生诉求800余件,平均办结时间缩短至24小时,办结率达100%;学管干部进宿舍覆盖率达100%,年度累计解决宿舍生活、学习等问题560余项。
人文关怀,传递育人“软温度”。学校聚焦学生多元成长需求,组建由辅导员、专业导师、心理咨询教师和优秀校友构成的“四位一体”关怀团队,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开展精准化、个性化帮扶。对学业困难学生,实施“一对一”靶向辅导,由专业导师为其定制个性化学习计划,通过课业辅导与方法指导提升其学习能力,累计帮扶860余人次;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就业引航”专项行动,整合校友与企业资源,提供岗位推荐、简历优化、面试培训等全链条服务,2024届相关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达到84.74%。在心理健康方面,专兼职心理教师常态化进驻学生社区,建立“预约咨询+现场疏导”双轨服务模式,年度开展个体咨询500余次、团体心理训练20余场,有效纾解学生心理压力,守护学生心理健康。
五维协同:多维发力、全面覆盖,织密育人“立体网”
思想引领筑牢根基。以党建引领思政教育,将其融入日常管理。定期开展“做新时代文明大学生”“红色足迹寻访”等主题教育活动,广泛组织“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强国复兴有我”等党团活动,实现校院两级“青马工程”全覆盖。近3年,学校获评校级以上五四红旗团支部36个、活力团支部114个,1个团支部入选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
学风建设提升质量。构建“制度引领—典型示范—场景赋能”三维学风建设体系。制度层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意见》,落实“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协调机制,强化学风预警与常态检查;举办“学风建设月”“校长推荐书单阅读计划”活动,评选书香班级、文明宿舍,营造浓厚学习氛围;设立多项奖学金,近3年评选校级及以上先进班集体198个,获国家奖学金104人、省政府奖学金118人、校级奖学金9767人,有效激发学习动力。
心理建设守住底线。制订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体系建设方案,构建“预防—干预—发展”闭环工作机制,完善校、院、班、宿舍四级心理预警体系,形成“心理咨询师+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校外专家”五位一体工作格局。每年举办心理健康节,覆盖学生1.2万余人次;近3年开展个体咨询2000余人次,团体心理辅导30期,完成心理健康调查80993人次。学校连续8年中标全国青春健康高校项目,心理健康教育项目获评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学生心理素质持续增强。
实践创新强化本领。通过“三下乡”“返家乡”“百万大学生进社区”等社会实践活动,以政策宣讲、产业帮扶、电商助农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能力。近3年,组建“三下乡”团队3300支,参与学生5.6万人次,9支团队获省级优秀服务团队称号,“青春1+N”社区实践项目获评省级示范项目,学校连续3年获评优秀组织单位。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年均组织校内外志愿活动800余次,累计服务时长44万余小时。多项志愿服务品牌如“菜小新”“希望小屋”广受好评,学校获全国“比学赶超”百强志愿服务组织等荣誉。
网络思政占领阵地。打造“潍科青年”新媒体矩阵,形成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微博、直播“四位一体”传播格局。深入推进“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参与超300万人次;年度发布短视频、推文252条,总浏览量超1492.7万人次,“潍科青年”账号发布作品381篇、浏览量50万人次。做优《团小薇直播间》品牌,依托易班优课开设优质课群,累计学习人次超100万,教学活跃度进一步提升,有效扩大网络思政覆盖面和影响力。
自“双轮五维法”实施以来,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成效显著:学生纪律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强,违纪率同比下降28%;志愿服务参与率达92%,实践热情高涨;心理健康测评优良率升至89%,校园氛围更加和谐。学校获全省高校“三全育人”暨全环境立德树人示范校培育建设单位、全省学校安全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