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强链“方法论”

2025-09-17 作者: 董卿 从春龙 来源: 大众日报
  ■编者按 2021年开始,烟台市创新实施产业链“链长制”,由市领导担任16条重点产业链链长,明确主责部门、领建园区和链主企业,推动各产业链能级持续放大。
  4年来,烟台16条产业链建得怎么样?有哪些经验可以复制?有哪些做法值得点赞?有哪些共性经验需要总结提炼?如何更好更快地强链、延链、补链,为万亿烟台在新起点上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带着这些问题,大众日报烟台记者站联合烟台市总链办共同推出大型融媒体报道——“‘链’上烟台”。从4月到9月,本报记者深入企业,采访链主、企业家和专家学者,对近40家多家企业进行了报道,初步概括形成了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具有烟台特色的强链“方法论”。
  □ 本报记者 董卿 从春龙

勇于创新,强链有动力
  医药企业忙生产,数以万计的产品源源不断“走”下生产线;研发中心拓“赛道”,医药新成果不断孵化下线;项目释放新动能,拔地而起的大项目、好项目彰显着生物医药产业高歌猛进的发展势头……牟平区玉水河畔的蓝色药谷·生命岛处处涌动着创新发展的景象。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生物医药可谓是各地公认的蓝海产业、朝阳产业。然而,一款创新药的上市有多难,除了要有财力有情怀,更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定力。
  2021年以来,烟台上市投产4款国家1类新药,全省领先。其中,“泰爱”是全球首个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双靶生物制剂,“爱地希”是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创新抗体偶联药物,“若欣林”是我国首个自主研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用于治疗抑郁症的化药,“津立泰”是全球首个IgG4亚型的全人源抗RANKL单克隆抗体。全市现有41款1类新药、11款三类医疗器械处于临床或上市申请阶段,预计5年创新成果进入爆发期。这背后,是烟台市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长远规划和持续投入。
  新兴产业需要创新,传统产业也呼唤创新。黄金产业在烟台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烟台重点产业链“链长制”谋划之初,便有意在黄金产业链中加入了“精深加工”四个字。精深加工是提升产业价值的关键,持续推动黄金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从“卖矿石”到“卖技术”,从首饰生产加工到工业用金,不断扩大键合金丝、金盐生产规模,拓展黄金在电子、医药、化工、航天等领域的应用。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黄金产业的附加值,还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服务业同样需要创新。每年举行的养马岛音乐节,强劲传递着这里的夏日脉动;“追火箭”“上火星”航天旅游火出圈;“耕海一号”开创“蓝色粮仓+海洋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在搭建现代文旅产业的道路上,烟台以持续的融合创新,打开“文旅+”的无限可能,真正让文旅资源活起来、火起来。
  烟台市文旅部门的负责人坦言,要推动文旅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持续“出圈”,仅依靠资源禀赋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创新驱动实现差异化竞争和可持续发展,不断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协同融合,打造“生态圈”
  协同是现代工业的基本特征,也是强链延链补链的不二法门。无论是政府还是平台企业,都在有意识地拆掉“围墙”,在协同发展中重塑产业生态。
  烟台显华科技集团为解决研发周期长、成本高的“痛点”,从多年前就开始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应用于新材料的研发。对于新技术的不懈追求,催生了一家工业互联网公司——海森大数据。显华科技本可以独享AI材料开发平台的红利,在研发上持续保持优势,它却选择向社会开放。企业、高校院所都可以使用该平台和公司的算力,进行新材料研发,大大降低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成本。
  山东一家新材料公司在橙色云协同研发平台上发布了一条建设碳纤维预浸布数字化生产车间的需求。平台对项目进行了科学分析,并将其拆分为多项子需求。平台利用30多万设计师资源,为每个子需求匹配专业、有竞争力的设计师团队,并在云端完成研发协同、研发数据管理、设计变更、设计发布等环节。随后,平台项目经理集合研发成果,完成项目交付和研发数据存档,实现需求最终落地。
  这样一条从规划、研发到生产全部在“云端”进行的闭环产业链条,完美诠释了现代工业设计的强大整合能力。
  阀门开启,丙烯酸丁酯经由管道从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流入了山东友谊胶粘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丙烯酸丁酯是胶带上胶黏涂层的最主要成分,约占所有原料的90%以上,占原材料运输成本的大头。一条管道,让每月6000吨、每年72000吨的原材料,运输成本直接降为零。园区良好的产业生态,让企业尝到了甜头。
  烟台奇创芯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信息产业类光电器件、整机和系统的科技型企业。公司负责人在谈到落户烟台的原因时提到,就是因为看好烟台光电及磁性材料的良好产业基础和配套能力,在烟台本地就能实现80%的配套。临时发现问题要更改设计;三天后,供应商就加班做出了新样品。园区化发展营造的良好产业生态,让公司发展迈上快车道。
  产业生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只有融合联动、形成良好的垂直产业生态,才能让产业链保持旺盛“生长力”。
真抓实干,肯干更要会干
  这方法,那方法,只有干才是最好的方法。想干会干肯干能干,锲而不舍抓落实,既是过去的经验,更是开创更好未来的不二法门。
  “链长制”是对工作思维的一次革新。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抓产业必须改变打法,必须跳出惯性思维才能下好先手棋、赢得主动权。
  近年来,万华化学未雨绸缪,在稳居MDI行业龙头基础上,发挥创新优势和技术经验,以“再造一个万华”的胆识,加快培育千亿级新一代电池材料板块。各链办、链主企业主动学习万华精神,拿出开辟“第二曲线”的魄力,积极走出舒适区,以技术迭代、模式创新和生态重构,着力开辟新赛道、构建新优势。
  企业的难点,正是政府工作的发力点。2022年4月,烟台光电及磁性材料产业链召开座谈会。多家显示材料企业提到一个共性的“痛点”:烟台没有光电显示材料方面的研发测试平台,导致企业研发周期拉长。企业想自建平台,投资太大,使用率低。当无形之手无法解决问题时,就是政府这只有形之手有所作为的时候。当年7月,研发测试平台项目立项,10月成立公司,2023年开始采购设备。2024年8月29日,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光电显示材料研发测试平台正式运营。
  链长制的建立,为项目招引方式带来了一场变革。一位招商干部表示,以前出去招商的时候,主要谈的是自然风光如何美,基础设施如何好,政策举措如何到位,营商环境如何优,说了很多,感觉很空泛,针对性不强。现在出去是按图索骥,按照“产业图谱”上的缺项去谈项目。烟台鏊润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从考察到落地黄渤海新区只用了40天,半年就推出了新产品。企业看好的正是黄渤海新区的良好配套能力。新型储能产业是黄渤海新区抢抓产业风口,以链式思维系统谋划,从传统优势产业里“种”出来的新兴产业。
  从海阳市航空航天产业的“无中生有”到牟平区玉水河畔的荒地“长”出一座蓝色药谷,从福山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的强势崛起到蓬莱区海上风电全产业链的建立,从文旅产业链的百花齐放到葡萄酒产业链迈向“微笑曲线”两端,再到低空经济、工业互联网、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遍地开花,“链长制”实施以来,各重点产业链不断强链、延链、补链,稳住了经济发展的底座,也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增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后劲不断增强。
  ■编者按 2021年开始,烟台市创新实施产业链“链长制”,由市领导担任16条重点产业链链长,明确主责部门、领建园区和链主企业,推动各产业链能级持续放大。
  4年来,烟台16条产业链建得怎么样?有哪些经验可以复制?有哪些做法值得点赞?有哪些共性经验需要总结提炼?如何更好更快地强链、延链、补链,为万亿烟台在新起点上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带着这些问题,大众日报烟台记者站联合烟台市总链办共同推出大型融媒体报道——“‘链’上烟台”。从4月到9月,本报记者深入企业,采访链主、企业家和专家学者,对近40家多家企业进行了报道,初步概括形成了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具有烟台特色的强链“方法论”。
  □ 本报记者 董卿 从春龙

勇于创新,强链有动力
  医药企业忙生产,数以万计的产品源源不断“走”下生产线;研发中心拓“赛道”,医药新成果不断孵化下线;项目释放新动能,拔地而起的大项目、好项目彰显着生物医药产业高歌猛进的发展势头……牟平区玉水河畔的蓝色药谷·生命岛处处涌动着创新发展的景象。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生物医药可谓是各地公认的蓝海产业、朝阳产业。然而,一款创新药的上市有多难,除了要有财力有情怀,更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定力。
  2021年以来,烟台上市投产4款国家1类新药,全省领先。其中,“泰爱”是全球首个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双靶生物制剂,“爱地希”是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创新抗体偶联药物,“若欣林”是我国首个自主研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用于治疗抑郁症的化药,“津立泰”是全球首个IgG4亚型的全人源抗RANKL单克隆抗体。全市现有41款1类新药、11款三类医疗器械处于临床或上市申请阶段,预计5年创新成果进入爆发期。这背后,是烟台市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长远规划和持续投入。
  新兴产业需要创新,传统产业也呼唤创新。黄金产业在烟台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烟台重点产业链“链长制”谋划之初,便有意在黄金产业链中加入了“精深加工”四个字。精深加工是提升产业价值的关键,持续推动黄金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从“卖矿石”到“卖技术”,从首饰生产加工到工业用金,不断扩大键合金丝、金盐生产规模,拓展黄金在电子、医药、化工、航天等领域的应用。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黄金产业的附加值,还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服务业同样需要创新。每年举行的养马岛音乐节,强劲传递着这里的夏日脉动;“追火箭”“上火星”航天旅游火出圈;“耕海一号”开创“蓝色粮仓+海洋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在搭建现代文旅产业的道路上,烟台以持续的融合创新,打开“文旅+”的无限可能,真正让文旅资源活起来、火起来。
  烟台市文旅部门的负责人坦言,要推动文旅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持续“出圈”,仅依靠资源禀赋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创新驱动实现差异化竞争和可持续发展,不断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协同融合,打造“生态圈”
  协同是现代工业的基本特征,也是强链延链补链的不二法门。无论是政府还是平台企业,都在有意识地拆掉“围墙”,在协同发展中重塑产业生态。
  烟台显华科技集团为解决研发周期长、成本高的“痛点”,从多年前就开始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应用于新材料的研发。对于新技术的不懈追求,催生了一家工业互联网公司——海森大数据。显华科技本可以独享AI材料开发平台的红利,在研发上持续保持优势,它却选择向社会开放。企业、高校院所都可以使用该平台和公司的算力,进行新材料研发,大大降低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成本。
  山东一家新材料公司在橙色云协同研发平台上发布了一条建设碳纤维预浸布数字化生产车间的需求。平台对项目进行了科学分析,并将其拆分为多项子需求。平台利用30多万设计师资源,为每个子需求匹配专业、有竞争力的设计师团队,并在云端完成研发协同、研发数据管理、设计变更、设计发布等环节。随后,平台项目经理集合研发成果,完成项目交付和研发数据存档,实现需求最终落地。
  这样一条从规划、研发到生产全部在“云端”进行的闭环产业链条,完美诠释了现代工业设计的强大整合能力。
  阀门开启,丙烯酸丁酯经由管道从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流入了山东友谊胶粘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丙烯酸丁酯是胶带上胶黏涂层的最主要成分,约占所有原料的90%以上,占原材料运输成本的大头。一条管道,让每月6000吨、每年72000吨的原材料,运输成本直接降为零。园区良好的产业生态,让企业尝到了甜头。
  烟台奇创芯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信息产业类光电器件、整机和系统的科技型企业。公司负责人在谈到落户烟台的原因时提到,就是因为看好烟台光电及磁性材料的良好产业基础和配套能力,在烟台本地就能实现80%的配套。临时发现问题要更改设计;三天后,供应商就加班做出了新样品。园区化发展营造的良好产业生态,让公司发展迈上快车道。
  产业生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只有融合联动、形成良好的垂直产业生态,才能让产业链保持旺盛“生长力”。
真抓实干,肯干更要会干
  这方法,那方法,只有干才是最好的方法。想干会干肯干能干,锲而不舍抓落实,既是过去的经验,更是开创更好未来的不二法门。
  “链长制”是对工作思维的一次革新。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抓产业必须改变打法,必须跳出惯性思维才能下好先手棋、赢得主动权。
  近年来,万华化学未雨绸缪,在稳居MDI行业龙头基础上,发挥创新优势和技术经验,以“再造一个万华”的胆识,加快培育千亿级新一代电池材料板块。各链办、链主企业主动学习万华精神,拿出开辟“第二曲线”的魄力,积极走出舒适区,以技术迭代、模式创新和生态重构,着力开辟新赛道、构建新优势。
  企业的难点,正是政府工作的发力点。2022年4月,烟台光电及磁性材料产业链召开座谈会。多家显示材料企业提到一个共性的“痛点”:烟台没有光电显示材料方面的研发测试平台,导致企业研发周期拉长。企业想自建平台,投资太大,使用率低。当无形之手无法解决问题时,就是政府这只有形之手有所作为的时候。当年7月,研发测试平台项目立项,10月成立公司,2023年开始采购设备。2024年8月29日,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光电显示材料研发测试平台正式运营。
  链长制的建立,为项目招引方式带来了一场变革。一位招商干部表示,以前出去招商的时候,主要谈的是自然风光如何美,基础设施如何好,政策举措如何到位,营商环境如何优,说了很多,感觉很空泛,针对性不强。现在出去是按图索骥,按照“产业图谱”上的缺项去谈项目。烟台鏊润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从考察到落地黄渤海新区只用了40天,半年就推出了新产品。企业看好的正是黄渤海新区的良好配套能力。新型储能产业是黄渤海新区抢抓产业风口,以链式思维系统谋划,从传统优势产业里“种”出来的新兴产业。
  从海阳市航空航天产业的“无中生有”到牟平区玉水河畔的荒地“长”出一座蓝色药谷,从福山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的强势崛起到蓬莱区海上风电全产业链的建立,从文旅产业链的百花齐放到葡萄酒产业链迈向“微笑曲线”两端,再到低空经济、工业互联网、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遍地开花,“链长制”实施以来,各重点产业链不断强链、延链、补链,稳住了经济发展的底座,也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增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后劲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