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民声

实探高德扫街榜“冠军店”:

“用脚投票”能否重建榜单信任?

2025-09-17 作者: 张瑞雪 刘姝彤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张瑞雪 刘姝彤
       许金星

  在高德地图于9月10日最新推出的“高德扫街榜”功能界面,于“烟火小店”这一分赛道,位于济南天桥区无影山路的月锦苑绿豆饼店以高实际到店次数结合芝麻信用评分,牢牢占据榜首。
  与之相对,该店于大众点评上的评分仅有4.3分,而平台认定优秀、高分商家的门槛为4.5分,月锦苑当不上“优等生”。
  这一落差与高德本次产品的宣传重心相当契合——让好店被更多人看到。此外,“10亿人用脚投票的真实榜单”等醒目标语亦让扫街榜上线首日,就迎来了超4000万人使用。
  只是,“用脚投票”确为评价的更优方案吗?导航数据能准确反映各类店面的实际客流吗?行为数据主导,能化解消费者多年积压的榜单“信任危机”吗?
  追问之下,近日,本报记者在济南、泰安等地实地探访商家,以厘清扫街榜的“红与黑”。
叫板现有体系
扫街榜“理念惊艳”

  对于在省会全城“夺冠”,月锦苑绿豆饼店的老板檀红平显得并不意外。他分析,自己的绿豆饼店开了足有21年,做的都是街坊生意。在原料成本均有上涨的情况下,仍坚持“一元一饼”,有人曾建议单价涨至1.5元,檀红平摆手说,“一下子提五毛,太激进。”
  如同月锦苑一般,手艺独门、口味地道和坚守标准的实体小店,在过往评价体系里遭遇“埋没”,而高德扫街榜推出后,沉默的小店们似乎将迎来“翻身之战”。
  轨迹变“选票”,扫街榜在行为数据上的挖掘和运用上颇有巧思,构建了多维度的榜单。如“状元榜”聚焦用户的高频需求,划分为必吃美食、景点、酒店三个细分榜单。
  “扫街榜”则涵盖烟火小店、轮胎磨损榜、多次前往、本地人爱去等多项排名,试图从多个角度量化检视店铺的真实人气。泰安肥城市“宋老大烧烤”的王经理说:“这个榜单的含金量还是很高的,因为它没有任何引导成分在里面,都是顾客一步步走出来、开出来的。”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胡浩然用“惊艳”形容扫街榜的产品理念。他认为,扫街榜带来了全新的评价标准,冲击了原本以用户自主创作的图文、视频等内容为主导的评价体系,公众真实到店数据相对内容评价也更客观、更有力度。
数据维度显单一
现存偏差引争议

  扫街榜迎来“泼天流量”的同时,争议声也不绝于耳。
  在产品逻辑本身能否成立这一核心议题上,就有多种顾虑的声音指出——导航到店数据,就能反映食物好不好吃、酒店好不好住吗?
  此外,“真实”是高德扫街榜的一大宣传重点。那么,“真实”是否站得住脚?
  事实上,影响导航到店数据的因素可能存在多种偏差。9月12日,在济南“必吃美食”榜单全城首位的“刘小忙把子肉”店内,“老济南”范先生向记者提出了他的疑问:作为周边食客,他从不需要开导航就能直接到店。这些因素是否会对榜单的真实性形成挑战?
  在泰安,记者发现这一状况更为突出:市民对本地店铺相当熟稔,市内较少使用地图。因此,到店并无导航留痕,可能造成偏差。
  有身在大型商超、商业楼栋的商家表达了不满,认为独立门店明显占优,而自己的店铺常常被导航到商厦、大楼的数据抹平。
  胡浩然提出,高德地图覆盖的使用人群有限,可能造成数据失真。比如,老人、儿童通常较少使用智能机,因此在榜单上受到高频光顾的店铺呈现出年轻化口味的特点——口味较浓烈的连锁品牌,高高挂在必吃美食榜前列。
  此外,除导航数据外,榜单评分还将用户的芝麻信用纳入考量。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赵海川对这一设计存疑,“芝麻信用低的人,是否被剥夺了表达感受的权利?”   在社交平台,更常见的是消费者对导航数据合规性与隐私问题的迟疑与顾虑。
  高德地图平台对此表态称,其对大数据的使用,均使用了标识化、匿名化、假名化等数据安全技术,是在无法识别特定个人的前提下进行挖掘和处理。这种安全的处理方式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关要求。
重建榜单信任
贵在“长期主义”

  “啥榜单我也不信,都是收费的。”范先生直言,对于互联网上各类评分与榜单,他几乎采取一概否决的态度,且笃信其中存在收费买榜行为。于他而言,主要依赖车友会、微信群等社群或熟人推荐。
  范先生的表态直指现有评价体系的痛点——消费者对于一些商业平台的榜单并不信任。刷评、兑奖、删差评的“刷分术”透支了公众耐心,也造就了榜单的“信任危机”。
  而商家在“评分游戏”中追求高排名、高曝光,亦是生存所需,早也疲于应对。毕竟在平台流量对销量影响愈深的今天,“不参与就出局”。
  在此语境下,如何重建消费者对榜单的信任,且尽可能不为商家带来额外的运营成本,成为棘手的难题。
  胡浩然指出,一旦指标能够被量化,那么商家便有动机通过非正当手段“刷榜”。因此要以客观、真实取信于消费者,扫街榜首先应当排除技术上造假的可能,下决心打击“代导航”等可能的灰色操作。
  高德扫街榜号称“永不商业化”的标语亦十分引人注目,这一承诺对买卖双方均具有吸引力。在赵海川看来,商业平台始终存在盈利动机,“但盈利在哪儿是关键。”他认为,如果有间接的盈利收费行为,也应充分告知消费者,保持相当的透明度,才能守住“真实”生命线。
  审视评价的立体度,基于行为数据的评价则始终干瘪、不够丰富。两位学者均期待,在图文、视频等内容评价上,高德扫街榜能够博采大众点评、小红书等平台众长,打造更为有趣、有多方面参考价值的评价生态,从而使榜单真正“立得起来”。
  “贵在长期主义,贵在久久为功,修复公众信任没有快捷键。”赵海川总结道,“这既不是高德一家能做到的,也不可能一日建成罗马。平台能在公平性、真实性层面‘卷起来’,消费者的春天才会到来。”
  □ 本报记者 张瑞雪 刘姝彤
       许金星

  在高德地图于9月10日最新推出的“高德扫街榜”功能界面,于“烟火小店”这一分赛道,位于济南天桥区无影山路的月锦苑绿豆饼店以高实际到店次数结合芝麻信用评分,牢牢占据榜首。
  与之相对,该店于大众点评上的评分仅有4.3分,而平台认定优秀、高分商家的门槛为4.5分,月锦苑当不上“优等生”。
  这一落差与高德本次产品的宣传重心相当契合——让好店被更多人看到。此外,“10亿人用脚投票的真实榜单”等醒目标语亦让扫街榜上线首日,就迎来了超4000万人使用。
  只是,“用脚投票”确为评价的更优方案吗?导航数据能准确反映各类店面的实际客流吗?行为数据主导,能化解消费者多年积压的榜单“信任危机”吗?
  追问之下,近日,本报记者在济南、泰安等地实地探访商家,以厘清扫街榜的“红与黑”。
叫板现有体系
扫街榜“理念惊艳”

  对于在省会全城“夺冠”,月锦苑绿豆饼店的老板檀红平显得并不意外。他分析,自己的绿豆饼店开了足有21年,做的都是街坊生意。在原料成本均有上涨的情况下,仍坚持“一元一饼”,有人曾建议单价涨至1.5元,檀红平摆手说,“一下子提五毛,太激进。”
  如同月锦苑一般,手艺独门、口味地道和坚守标准的实体小店,在过往评价体系里遭遇“埋没”,而高德扫街榜推出后,沉默的小店们似乎将迎来“翻身之战”。
  轨迹变“选票”,扫街榜在行为数据上的挖掘和运用上颇有巧思,构建了多维度的榜单。如“状元榜”聚焦用户的高频需求,划分为必吃美食、景点、酒店三个细分榜单。
  “扫街榜”则涵盖烟火小店、轮胎磨损榜、多次前往、本地人爱去等多项排名,试图从多个角度量化检视店铺的真实人气。泰安肥城市“宋老大烧烤”的王经理说:“这个榜单的含金量还是很高的,因为它没有任何引导成分在里面,都是顾客一步步走出来、开出来的。”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胡浩然用“惊艳”形容扫街榜的产品理念。他认为,扫街榜带来了全新的评价标准,冲击了原本以用户自主创作的图文、视频等内容为主导的评价体系,公众真实到店数据相对内容评价也更客观、更有力度。
数据维度显单一
现存偏差引争议

  扫街榜迎来“泼天流量”的同时,争议声也不绝于耳。
  在产品逻辑本身能否成立这一核心议题上,就有多种顾虑的声音指出——导航到店数据,就能反映食物好不好吃、酒店好不好住吗?
  此外,“真实”是高德扫街榜的一大宣传重点。那么,“真实”是否站得住脚?
  事实上,影响导航到店数据的因素可能存在多种偏差。9月12日,在济南“必吃美食”榜单全城首位的“刘小忙把子肉”店内,“老济南”范先生向记者提出了他的疑问:作为周边食客,他从不需要开导航就能直接到店。这些因素是否会对榜单的真实性形成挑战?
  在泰安,记者发现这一状况更为突出:市民对本地店铺相当熟稔,市内较少使用地图。因此,到店并无导航留痕,可能造成偏差。
  有身在大型商超、商业楼栋的商家表达了不满,认为独立门店明显占优,而自己的店铺常常被导航到商厦、大楼的数据抹平。
  胡浩然提出,高德地图覆盖的使用人群有限,可能造成数据失真。比如,老人、儿童通常较少使用智能机,因此在榜单上受到高频光顾的店铺呈现出年轻化口味的特点——口味较浓烈的连锁品牌,高高挂在必吃美食榜前列。
  此外,除导航数据外,榜单评分还将用户的芝麻信用纳入考量。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赵海川对这一设计存疑,“芝麻信用低的人,是否被剥夺了表达感受的权利?”   在社交平台,更常见的是消费者对导航数据合规性与隐私问题的迟疑与顾虑。
  高德地图平台对此表态称,其对大数据的使用,均使用了标识化、匿名化、假名化等数据安全技术,是在无法识别特定个人的前提下进行挖掘和处理。这种安全的处理方式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关要求。
重建榜单信任
贵在“长期主义”

  “啥榜单我也不信,都是收费的。”范先生直言,对于互联网上各类评分与榜单,他几乎采取一概否决的态度,且笃信其中存在收费买榜行为。于他而言,主要依赖车友会、微信群等社群或熟人推荐。
  范先生的表态直指现有评价体系的痛点——消费者对于一些商业平台的榜单并不信任。刷评、兑奖、删差评的“刷分术”透支了公众耐心,也造就了榜单的“信任危机”。
  而商家在“评分游戏”中追求高排名、高曝光,亦是生存所需,早也疲于应对。毕竟在平台流量对销量影响愈深的今天,“不参与就出局”。
  在此语境下,如何重建消费者对榜单的信任,且尽可能不为商家带来额外的运营成本,成为棘手的难题。
  胡浩然指出,一旦指标能够被量化,那么商家便有动机通过非正当手段“刷榜”。因此要以客观、真实取信于消费者,扫街榜首先应当排除技术上造假的可能,下决心打击“代导航”等可能的灰色操作。
  高德扫街榜号称“永不商业化”的标语亦十分引人注目,这一承诺对买卖双方均具有吸引力。在赵海川看来,商业平台始终存在盈利动机,“但盈利在哪儿是关键。”他认为,如果有间接的盈利收费行为,也应充分告知消费者,保持相当的透明度,才能守住“真实”生命线。
  审视评价的立体度,基于行为数据的评价则始终干瘪、不够丰富。两位学者均期待,在图文、视频等内容评价上,高德扫街榜能够博采大众点评、小红书等平台众长,打造更为有趣、有多方面参考价值的评价生态,从而使榜单真正“立得起来”。
  “贵在长期主义,贵在久久为功,修复公众信任没有快捷键。”赵海川总结道,“这既不是高德一家能做到的,也不可能一日建成罗马。平台能在公平性、真实性层面‘卷起来’,消费者的春天才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