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探知数学奥妙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分析
2025-09-1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杨雪梅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日常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知识,数学现象也随处可见。那么,如何将数学生活化理念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获得更多生活启示?本文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有效联系生活原型
激发探究欲望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明确提出“做学问要以趣味为本”,这一观点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指明了方向,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长远发展。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主动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育资源,以此为切入点深入揭示“生活教育”的奥妙,引导学生在探索数学与生活联系的过程中感受知识探索的乐趣,增强学习主动性和获得感。
例如,在图形概念教学中,教师可整合生活资源设计探究任务,鼓励学生基于生活周边物品提出数学问题。以“圆形与梯形”的教学为例,圆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能快速建立认知;而梯形因日常出现频率较低,学生学习时往往面临理解困难。教师可创新教学方式,组织“用生活材料拼接图形”活动,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如课本(长方形)、三角尺(三角形)、手工纸(正方形)等尝试拼出梯形。在实践中,教师可先让学生自主尝试,再组织小组讨论,分析“为何这种组合能形成梯形”“梯形的边和角有哪些独特之处”,最后引导学生拆解已拼成的梯形,观察各组成部分与梯形特征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系列动手操作,学生既可突破认知困难,直观理解图形构成,又能在探索中激发创造力,发现图形组合的多种可能性,深化对几何图形的整体认知,为后续学习积累思维经验。
优化学习体验
促进知识领悟
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将生活化教学方法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能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助力学生提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养成习惯。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理论与真实生活紧密结合,例如在“百分数”教学中模拟商场折扣购物,在“路程问题”教学中还原上下学路线计算。这样的设计不仅能让学生直观感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知识,更能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接受系统的数学思维训练。而在问题求解的实践中,学生可进一步领悟数学知识的本质,理解“百分数”背后的比例关系,明晰“路程公式”的现实意义,从而深刻认识数学知识在优化生活决策、解决实际难题中的重要价值,激发他们主动探寻生活中数学奥秘的兴趣,在自主探索实践中稳步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勾勒课堂情境
提升表达交流能力
数学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还需具备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观点的能力。教师可借助生活化情境,为学生营造轻松的表达氛围,使他们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敢于交流、善于表达,从而增强数学表达的信心和积极性。
例如,在“时、分、秒”的教学中,教学目标为学生理解时间概念,正确认读不同的时间点。在课堂知识讲解完毕后,教师可从学生熟悉的电视节目入手构建沉浸情境,通过多媒体播放“新闻联播片头”“天气预报片段”等素材,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每组推选代表回答“这是什么节目”“它通常在什么时间播出”等问题。学生结合生活经历,会给出丰富的回答,如“这是新闻联播,晚上7点准时开始,我爷爷每天都看”。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补充表达,如“7点时,时针指向7,分针指向12”,并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对应时刻的时钟表盘,再互相检查。借助这类生活化互动情境,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激发,数学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也在不断交流和表达中得到提升。
联系生活实践
推动知识应用
数学源于生活,教师在践行生活化教育理念时,可依托“教育即生活”的核心观念,引导学生在帮助家人、朋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知识理解能力。
以“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为例,教师可设置“帮妈妈解决难题”的生活化情境,提出任务:“小红妈妈所在单位即将举办跳绳比赛,妈妈希望小红帮忙统计自己一周的跳绳练习数据,并根据统计结果给出训练改进建议。”教学中,教师先播放小红妈妈每日跳绳练习的模拟视频,同时在屏幕下方同步呈现每日跳绳数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统计知识自主设计表格,将视频中的每日数据准确填入表格。完成数据整理后,再组织学生分析表格信息,并尝试为小红妈妈提出合理的训练建议。例如,有学生通过对比表格中每日跳绳数量,发现成绩呈直线下滑趋势后,结合生活经验做出合理推测:“妈妈可能最近工作太累,状态不好,应该劳逸结合”;“也许是跳绳姿势不对、技巧没掌握好,导致越练越吃力,建议找正规教程学习正确方法”。这些基于数据的推测与建议,体现了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也让数学思维与生活关怀紧密结合在一起。
结语
陶行知先生明确提出“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为宗旨”,这一思想为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小学数学教师应深入钻研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准确把握其核心内涵,树立科学的生活化教学观念,以生活化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以实践性的任务推动知识运用,确保学生在“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数学思维、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作者单位:济南市商河县实验小学)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日常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知识,数学现象也随处可见。那么,如何将数学生活化理念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获得更多生活启示?本文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有效联系生活原型
激发探究欲望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明确提出“做学问要以趣味为本”,这一观点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指明了方向,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长远发展。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主动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育资源,以此为切入点深入揭示“生活教育”的奥妙,引导学生在探索数学与生活联系的过程中感受知识探索的乐趣,增强学习主动性和获得感。
例如,在图形概念教学中,教师可整合生活资源设计探究任务,鼓励学生基于生活周边物品提出数学问题。以“圆形与梯形”的教学为例,圆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能快速建立认知;而梯形因日常出现频率较低,学生学习时往往面临理解困难。教师可创新教学方式,组织“用生活材料拼接图形”活动,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如课本(长方形)、三角尺(三角形)、手工纸(正方形)等尝试拼出梯形。在实践中,教师可先让学生自主尝试,再组织小组讨论,分析“为何这种组合能形成梯形”“梯形的边和角有哪些独特之处”,最后引导学生拆解已拼成的梯形,观察各组成部分与梯形特征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系列动手操作,学生既可突破认知困难,直观理解图形构成,又能在探索中激发创造力,发现图形组合的多种可能性,深化对几何图形的整体认知,为后续学习积累思维经验。
优化学习体验
促进知识领悟
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将生活化教学方法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能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助力学生提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养成习惯。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理论与真实生活紧密结合,例如在“百分数”教学中模拟商场折扣购物,在“路程问题”教学中还原上下学路线计算。这样的设计不仅能让学生直观感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知识,更能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接受系统的数学思维训练。而在问题求解的实践中,学生可进一步领悟数学知识的本质,理解“百分数”背后的比例关系,明晰“路程公式”的现实意义,从而深刻认识数学知识在优化生活决策、解决实际难题中的重要价值,激发他们主动探寻生活中数学奥秘的兴趣,在自主探索实践中稳步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勾勒课堂情境
提升表达交流能力
数学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还需具备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观点的能力。教师可借助生活化情境,为学生营造轻松的表达氛围,使他们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敢于交流、善于表达,从而增强数学表达的信心和积极性。
例如,在“时、分、秒”的教学中,教学目标为学生理解时间概念,正确认读不同的时间点。在课堂知识讲解完毕后,教师可从学生熟悉的电视节目入手构建沉浸情境,通过多媒体播放“新闻联播片头”“天气预报片段”等素材,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每组推选代表回答“这是什么节目”“它通常在什么时间播出”等问题。学生结合生活经历,会给出丰富的回答,如“这是新闻联播,晚上7点准时开始,我爷爷每天都看”。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补充表达,如“7点时,时针指向7,分针指向12”,并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对应时刻的时钟表盘,再互相检查。借助这类生活化互动情境,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激发,数学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也在不断交流和表达中得到提升。
联系生活实践
推动知识应用
数学源于生活,教师在践行生活化教育理念时,可依托“教育即生活”的核心观念,引导学生在帮助家人、朋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知识理解能力。
以“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为例,教师可设置“帮妈妈解决难题”的生活化情境,提出任务:“小红妈妈所在单位即将举办跳绳比赛,妈妈希望小红帮忙统计自己一周的跳绳练习数据,并根据统计结果给出训练改进建议。”教学中,教师先播放小红妈妈每日跳绳练习的模拟视频,同时在屏幕下方同步呈现每日跳绳数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统计知识自主设计表格,将视频中的每日数据准确填入表格。完成数据整理后,再组织学生分析表格信息,并尝试为小红妈妈提出合理的训练建议。例如,有学生通过对比表格中每日跳绳数量,发现成绩呈直线下滑趋势后,结合生活经验做出合理推测:“妈妈可能最近工作太累,状态不好,应该劳逸结合”;“也许是跳绳姿势不对、技巧没掌握好,导致越练越吃力,建议找正规教程学习正确方法”。这些基于数据的推测与建议,体现了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也让数学思维与生活关怀紧密结合在一起。
结语
陶行知先生明确提出“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为宗旨”,这一思想为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小学数学教师应深入钻研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准确把握其核心内涵,树立科学的生活化教学观念,以生活化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以实践性的任务推动知识运用,确保学生在“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数学思维、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作者单位:济南市商河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