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资源融入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实践与探索

2025-09-1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种保锋
  
  菏泽市牡丹区李村镇中心小学地处牡丹区唯一的沿黄乡镇——李村镇,为语文作业设计构建了鲜活的乡土素材库。前期调研(覆盖五年级80%的学生)显示,学生与乡土文化存在明显割裂:65%的学生无法描述黄河改道对家乡的影响,仅28%的学生能列举3条以上黄河谚语。这促使我们反思,亟须将乡土资源作为核心要素在教学中进行系统性融入与创新。
创设乡土情境
激发探究热情

  首先,实地考察替代文本抄写。组织学生走访依黄河大堤而建的稚璜公园,深入了解清代名臣丁宝桢的治黄功绩,实地观察刘庄险工31号坝的水文特征,并撰写观察日记。学生在日记中写道:“黄河水看似平静,河底却暗流汹涌,印证了‘黄河面善心不善,翻脸就要人命换’的谚语。”也有学生进行古今对比:“爷爷讲述过去村民用‘埽工’堵决口的艰辛,如今坚固的大堤让洪水威胁成为历史。”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学生开展“黄河岸边听故事”活动,邀请当地老人讲述黄河变迁史。例如,有学生在访谈记录中写道:“张爷爷说,1958年黄河发大水,全村人连夜堆沙袋,保住了家园。他撩起裤腿,露出当年抗洪时留下的伤疤,我们都感动得哭了。”
  其次,跨学科活动设计。语文+美术。绘制“黄河农耕图”,配文描述鲁西南麦收场景。学生作品《麦浪里的黄河》中写道:“金黄的麦田连着黄河大堤,收割机的轰鸣与黄河的涛声,共同奏响丰收的交响曲。”还组织“我眼中的黄河”绘画征文活动,学生在画作中描绘夕阳下的黄河渡口,并配文:“摆渡人刘爷爷说,他在这条河上撑了三十年船,见证了泥泞小路变成柏油大道,但黄河的水声永远没变。”
  语文+科学。采集黄河泥沙,撰写实验报告《黄河水为何“一碗水半碗沙”?》。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泥沙成分,结合地理知识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在报告中写道:“在显微镜下看到泥沙里有很多细小的矿物颗粒,老师告诉我们,这些泥沙经过上千公里的奔波,来自遥远的黄土高原。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流淌的不仅是水,更是历史。”
分层设计任务
深化文化认知

  针对学生差异,设计阶梯式作业任务。基础层:识黄河。以历史视角认识母亲河,收集整理黄河诗词、谚语(如“黄河远上白云间”“鲤鱼跃龙门”等),制作主题手抄报。学生不仅摘抄古诗,还配上自己的插图和解说。例如,学生在手抄报中画了一条腾空的鲤鱼,旁边写道:“妈妈说,鲤鱼跃龙门就像我们考试,只要努力,就能跳过‘龙门’改变命运。”
  拓展层:研黄河。采访郝寨新村村民,撰写口述史《从“水患窝”到“幸福楼”》。学生详细记录陈大爷的讲述:“过去发大水,全村挤在土坡上搭窝棚;如今住进楼房,冬暖夏凉。这好日子是党的恩情!”此外,学生还采访返乡创业青年张伟,撰写《黄河边的电商梦》,记述他带动村民致富的故事。
  创新层:护黄河。设计“黄河生态倡议书”,并用方言录制宣传音频。有学生在倡议书中写道:“我们要像爱护妈妈一样爱护黄河,不乱扔垃圾,不排放污水,让黄河水更清,鱼儿更多。”她的方言录音还在乡镇环保宣传车上播放。
  实施分层作业后,实验班(46人)中选择高阶任务的学生从9人增至32人;学生作文中引用乡土案例的比例从10%跃升至76%。
构建真实情境
驱动深度学习

  问题链引领探究。以核心问题“黄河鲤鱼为何成为文化符号?”驱动探究,串联《诗经》典故、中医药文化(如《本草纲目》载“鲤鱼肉治咳逆”)、现代养殖产业探究。84%的学生在研究报告(如《一条鱼的千年传奇》)中体现“历史—现实”的辩证思考。有学生在研究中发现,当地黄河鲤鱼养殖户通过生态养殖,年收入增加超过5万元,即在报告中写道:“黄河鲤鱼不仅是文化符号,更是老百姓的‘致富鱼’。”
  家校协同赋能实践。开展“黄河老物件展示”活动,学生不仅展示祖辈治河工具,还拍摄短视频讲解其原理。家长反馈:“这是孩子第一次主动探寻家族历史。”一名学生展示祖传的黄河汛期测量尺,并录制视频讲解其用法和历史,视频发布后获得上千点赞。
深化学科融合
拓宽认知视野

  语文+劳动教育。参与百果香种植园草莓采摘,撰写劳动日记《南果北种的乡村振兴密码》。学生感悟:“大棚里的火龙果如红灯笼高高挂,技术员说现代农业让黄河滩变身为‘聚宝盆’。”此外,学生还参与黄河滩区水稻种植体验,撰写《我和稻苗一起成长》,记录从插秧到收割的全过程,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
  语文+国防教育。参观黄河文化长廊,结合国防知识撰写演讲稿《黄河安澜与国家安全》。学生在演讲中升华认识:“守护黄河,就是守护祖国的血脉!”学校还组织学生走访黄河防汛指挥部,了解防汛抢险中的军民协作故事。学生在作文中写道:“解放军叔叔说,黄河安澜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安全。他们的坚守让我们睡得安心。”
引导思辨探究
厚植家国情怀

  历史与现实对话。组织辩论赛,如辩题“丁宝桢治黄对当代生态治理有何启示?”学生正反方激烈交锋,最终达成共识:“科学治水须与人文关怀并重,既要筑牢大坝,也要温暖民心。”此外,组织学生模拟“黄河生态治理听证会”,扮演政府官员、农民、企业家、环保志愿者等角色,就黄河滩区开发与保护展开辩论,深化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解。
  文化传承使命。设计探究任务,对比鲁锦传统工艺(72道工序)与现代机械化生产,撰写报告《非遗保护:守正还是创新?》。学生提出建议:“运用短视频动态展示鲁锦织造技艺,吸引年轻一代爱上传统工艺。”学生小组还走访鲁锦传承人王奶奶,录制《鲁锦里的母爱》纪录片,视频在学校展播时,很多学生感动落泪。
  通过系统化融入乡土资源的作业设计实践,实验班学生课外阅读时长从周均2小时提升至3.5小时,其中乡土文献阅读占比从18%大幅提高到67%。作文内容深度显著增加,乡土文化关联度大幅提升。学校成立“黄河少年”文学社,定期发表学生优秀作品,并择优推荐至区级及以上报刊发表。
  (作者单位:菏泽市牡丹区李村镇中心小学)
  
  □种保锋
  
  菏泽市牡丹区李村镇中心小学地处牡丹区唯一的沿黄乡镇——李村镇,为语文作业设计构建了鲜活的乡土素材库。前期调研(覆盖五年级80%的学生)显示,学生与乡土文化存在明显割裂:65%的学生无法描述黄河改道对家乡的影响,仅28%的学生能列举3条以上黄河谚语。这促使我们反思,亟须将乡土资源作为核心要素在教学中进行系统性融入与创新。
创设乡土情境
激发探究热情

  首先,实地考察替代文本抄写。组织学生走访依黄河大堤而建的稚璜公园,深入了解清代名臣丁宝桢的治黄功绩,实地观察刘庄险工31号坝的水文特征,并撰写观察日记。学生在日记中写道:“黄河水看似平静,河底却暗流汹涌,印证了‘黄河面善心不善,翻脸就要人命换’的谚语。”也有学生进行古今对比:“爷爷讲述过去村民用‘埽工’堵决口的艰辛,如今坚固的大堤让洪水威胁成为历史。”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学生开展“黄河岸边听故事”活动,邀请当地老人讲述黄河变迁史。例如,有学生在访谈记录中写道:“张爷爷说,1958年黄河发大水,全村人连夜堆沙袋,保住了家园。他撩起裤腿,露出当年抗洪时留下的伤疤,我们都感动得哭了。”
  其次,跨学科活动设计。语文+美术。绘制“黄河农耕图”,配文描述鲁西南麦收场景。学生作品《麦浪里的黄河》中写道:“金黄的麦田连着黄河大堤,收割机的轰鸣与黄河的涛声,共同奏响丰收的交响曲。”还组织“我眼中的黄河”绘画征文活动,学生在画作中描绘夕阳下的黄河渡口,并配文:“摆渡人刘爷爷说,他在这条河上撑了三十年船,见证了泥泞小路变成柏油大道,但黄河的水声永远没变。”
  语文+科学。采集黄河泥沙,撰写实验报告《黄河水为何“一碗水半碗沙”?》。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泥沙成分,结合地理知识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在报告中写道:“在显微镜下看到泥沙里有很多细小的矿物颗粒,老师告诉我们,这些泥沙经过上千公里的奔波,来自遥远的黄土高原。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流淌的不仅是水,更是历史。”
分层设计任务
深化文化认知

  针对学生差异,设计阶梯式作业任务。基础层:识黄河。以历史视角认识母亲河,收集整理黄河诗词、谚语(如“黄河远上白云间”“鲤鱼跃龙门”等),制作主题手抄报。学生不仅摘抄古诗,还配上自己的插图和解说。例如,学生在手抄报中画了一条腾空的鲤鱼,旁边写道:“妈妈说,鲤鱼跃龙门就像我们考试,只要努力,就能跳过‘龙门’改变命运。”
  拓展层:研黄河。采访郝寨新村村民,撰写口述史《从“水患窝”到“幸福楼”》。学生详细记录陈大爷的讲述:“过去发大水,全村挤在土坡上搭窝棚;如今住进楼房,冬暖夏凉。这好日子是党的恩情!”此外,学生还采访返乡创业青年张伟,撰写《黄河边的电商梦》,记述他带动村民致富的故事。
  创新层:护黄河。设计“黄河生态倡议书”,并用方言录制宣传音频。有学生在倡议书中写道:“我们要像爱护妈妈一样爱护黄河,不乱扔垃圾,不排放污水,让黄河水更清,鱼儿更多。”她的方言录音还在乡镇环保宣传车上播放。
  实施分层作业后,实验班(46人)中选择高阶任务的学生从9人增至32人;学生作文中引用乡土案例的比例从10%跃升至76%。
构建真实情境
驱动深度学习

  问题链引领探究。以核心问题“黄河鲤鱼为何成为文化符号?”驱动探究,串联《诗经》典故、中医药文化(如《本草纲目》载“鲤鱼肉治咳逆”)、现代养殖产业探究。84%的学生在研究报告(如《一条鱼的千年传奇》)中体现“历史—现实”的辩证思考。有学生在研究中发现,当地黄河鲤鱼养殖户通过生态养殖,年收入增加超过5万元,即在报告中写道:“黄河鲤鱼不仅是文化符号,更是老百姓的‘致富鱼’。”
  家校协同赋能实践。开展“黄河老物件展示”活动,学生不仅展示祖辈治河工具,还拍摄短视频讲解其原理。家长反馈:“这是孩子第一次主动探寻家族历史。”一名学生展示祖传的黄河汛期测量尺,并录制视频讲解其用法和历史,视频发布后获得上千点赞。
深化学科融合
拓宽认知视野

  语文+劳动教育。参与百果香种植园草莓采摘,撰写劳动日记《南果北种的乡村振兴密码》。学生感悟:“大棚里的火龙果如红灯笼高高挂,技术员说现代农业让黄河滩变身为‘聚宝盆’。”此外,学生还参与黄河滩区水稻种植体验,撰写《我和稻苗一起成长》,记录从插秧到收割的全过程,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
  语文+国防教育。参观黄河文化长廊,结合国防知识撰写演讲稿《黄河安澜与国家安全》。学生在演讲中升华认识:“守护黄河,就是守护祖国的血脉!”学校还组织学生走访黄河防汛指挥部,了解防汛抢险中的军民协作故事。学生在作文中写道:“解放军叔叔说,黄河安澜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安全。他们的坚守让我们睡得安心。”
引导思辨探究
厚植家国情怀

  历史与现实对话。组织辩论赛,如辩题“丁宝桢治黄对当代生态治理有何启示?”学生正反方激烈交锋,最终达成共识:“科学治水须与人文关怀并重,既要筑牢大坝,也要温暖民心。”此外,组织学生模拟“黄河生态治理听证会”,扮演政府官员、农民、企业家、环保志愿者等角色,就黄河滩区开发与保护展开辩论,深化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解。
  文化传承使命。设计探究任务,对比鲁锦传统工艺(72道工序)与现代机械化生产,撰写报告《非遗保护:守正还是创新?》。学生提出建议:“运用短视频动态展示鲁锦织造技艺,吸引年轻一代爱上传统工艺。”学生小组还走访鲁锦传承人王奶奶,录制《鲁锦里的母爱》纪录片,视频在学校展播时,很多学生感动落泪。
  通过系统化融入乡土资源的作业设计实践,实验班学生课外阅读时长从周均2小时提升至3.5小时,其中乡土文献阅读占比从18%大幅提高到67%。作文内容深度显著增加,乡土文化关联度大幅提升。学校成立“黄河少年”文学社,定期发表学生优秀作品,并择优推荐至区级及以上报刊发表。
  (作者单位:菏泽市牡丹区李村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