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革命精神与青年群体“双向奔赴”
2025-09-1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冯彦娟
“革命精神代代传”是我们共同的目标与使命,然而,“代代传”在今天正遭遇数字时代的挑战。我们必须直面矛盾挑战,探寻创新路径,以期实现革命精神传承与当代青年的价值认同与双向奔赴。
当前的传播工作与青年一代的接受习惯之间,存在几道显性的结构性矛盾,我将其归纳为“四大鸿沟”:
一是叙事鸿沟。宏大叙事强调历史的必然性和集体的伟力,而青年更容易与具体的、鲜活的、有情感的故事产生共情。他们的认知路径是“由小见大”,先爱上一个人物,才能理解一个时代。矛盾在于我们想讲述时代的史诗,而他们期待聆听个人的故事。
二是语态鸿沟。我们在革命精神传播过程中,出于对革命事件的敬畏,常采用庄严、正式的宣传语态,这是一种“仰视”视角。而青年人的网络文化基因是解构、平视与互动。他们通过弹幕、表情包、二次创作来消解距离,天然屏蔽单向度的“说教”。矛盾在于我们提供仰视的瞻仰,而他们需要平视的互动。
三是参与鸿沟。我们的传播模式通常是“我讲-你听”的单向传输。青年是被动的“接收器”。而青年偏好“参与式文化”,其乐趣在于评论、分享、二次创作,他们喜欢做内容的共同创造者。矛盾在于我们将他们视为听众,而他们将自己视为参与者。
四是渠道鸿沟。目前革命精神传播的主要模式还是依赖传统媒体、报告会等线性渠道,路径清晰但触达有限。而青年生活在由算法主导的碎片化信息流,如抖音、B站、小红书等平台中,内容能否触达,不取决于其重要性,而取决于算法是否判定其“有趣”“有吸引力”。矛盾在于我们坚守传播阵地,而他们追随算法流量。
这四大鸿沟,正是导致革命精神在传播中可能出现“代际阻滞”的症结所在。困境即创新的方向。要填平这些鸿沟,我们必须实施系统性创新策略,这不仅包括对客体的创新,也包括对主体能力的升级。
内容创新。我们需要转变传统的大而化之的表述方式,转而深入挖掘具有代表性的个体故事。与其泛泛而谈“沂蒙人民”的集体形象,不如聚焦“红嫂”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等具体人物的真实经历,通过展现她们作为普通母亲、平凡百姓在面对重大抉择时的情感挣扎与最终选择,用真实的人性细节来折射崇高的精神品质。这种从微观视角切入的叙事方式,能够更好地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让革命精神变得可感可知。我们需要找到革命精神与当代价值观的契合点,让红色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生命力。
形式创新。深度整合前沿技术,全面拥抱数字技术,重构红色文化传播范式,打造革命精神“云参观”等平台,重点开发具有分支叙事结构的互动数字产品矩阵,包括微短剧、互动视频、文字冒险游戏等形态,让用户通过评论、参与、二次创作等方式,同步构建用户画像系统,实现个性化内容推荐,提升参与黏性。
渠道创新。革命精神传播需要突破传统传播渠道的局限,深入年轻人活跃的社交平台腹地,建立精准的对话机制。具体而言,我们要深入研究B站、抖音、小红书等青年文化聚集地的用户画像和内容偏好,用年轻人熟悉的表达方式,创作符合平台算法推荐机制的内容产品。我们的目标是让革命精神相关内容自然出现在年轻人的信息流中,避免生硬推送带来的抵触感,激发用户的互动意愿,获得真实的点赞反馈,最终,形成自传播效应,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红色文化真正融入年轻一代的数字生活。
主体创新。充分激发青年群体的主体性和创造力,将传统传播者的角色升级为教练员,将信息接受者转化为积极参与的运动员,构建起一个良性互动的价值传播生态系统,让青年群体成为新时代革命精神的传承者和创新者,实现红色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自主传播和创新发展。
组织与能力创新。首先要组建跨学科协同团队。打破“学科壁垒”的关键,并非要求每位理论专家都成为技术高手,而是要进行组织创新。吸纳新闻传播、影视制作、动画设计、计算机专业的年轻人才及师生加入,与理论专家共同组成项目制团队。理论专家负责“内容把关”,专业团队负责“形式创作”,实现优势互补。
我们期盼的是一场真正的“双向奔赴”,不仅是历史与当下的奔赴,也是我们传播者与青年受众的奔赴,更是人文精神与数字技术的奔赴。唯有完成这场奔赴,伟大的革命实践、崇高的革命精神,才能超越代际与技术的隔阂,在新的时代场域中焕发出永恒的生命力,真正实现代代相传。 (作者单位:嘉兴大学红船精神研究中心)
“革命精神代代传”是我们共同的目标与使命,然而,“代代传”在今天正遭遇数字时代的挑战。我们必须直面矛盾挑战,探寻创新路径,以期实现革命精神传承与当代青年的价值认同与双向奔赴。
当前的传播工作与青年一代的接受习惯之间,存在几道显性的结构性矛盾,我将其归纳为“四大鸿沟”:
一是叙事鸿沟。宏大叙事强调历史的必然性和集体的伟力,而青年更容易与具体的、鲜活的、有情感的故事产生共情。他们的认知路径是“由小见大”,先爱上一个人物,才能理解一个时代。矛盾在于我们想讲述时代的史诗,而他们期待聆听个人的故事。
二是语态鸿沟。我们在革命精神传播过程中,出于对革命事件的敬畏,常采用庄严、正式的宣传语态,这是一种“仰视”视角。而青年人的网络文化基因是解构、平视与互动。他们通过弹幕、表情包、二次创作来消解距离,天然屏蔽单向度的“说教”。矛盾在于我们提供仰视的瞻仰,而他们需要平视的互动。
三是参与鸿沟。我们的传播模式通常是“我讲-你听”的单向传输。青年是被动的“接收器”。而青年偏好“参与式文化”,其乐趣在于评论、分享、二次创作,他们喜欢做内容的共同创造者。矛盾在于我们将他们视为听众,而他们将自己视为参与者。
四是渠道鸿沟。目前革命精神传播的主要模式还是依赖传统媒体、报告会等线性渠道,路径清晰但触达有限。而青年生活在由算法主导的碎片化信息流,如抖音、B站、小红书等平台中,内容能否触达,不取决于其重要性,而取决于算法是否判定其“有趣”“有吸引力”。矛盾在于我们坚守传播阵地,而他们追随算法流量。
这四大鸿沟,正是导致革命精神在传播中可能出现“代际阻滞”的症结所在。困境即创新的方向。要填平这些鸿沟,我们必须实施系统性创新策略,这不仅包括对客体的创新,也包括对主体能力的升级。
内容创新。我们需要转变传统的大而化之的表述方式,转而深入挖掘具有代表性的个体故事。与其泛泛而谈“沂蒙人民”的集体形象,不如聚焦“红嫂”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等具体人物的真实经历,通过展现她们作为普通母亲、平凡百姓在面对重大抉择时的情感挣扎与最终选择,用真实的人性细节来折射崇高的精神品质。这种从微观视角切入的叙事方式,能够更好地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让革命精神变得可感可知。我们需要找到革命精神与当代价值观的契合点,让红色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生命力。
形式创新。深度整合前沿技术,全面拥抱数字技术,重构红色文化传播范式,打造革命精神“云参观”等平台,重点开发具有分支叙事结构的互动数字产品矩阵,包括微短剧、互动视频、文字冒险游戏等形态,让用户通过评论、参与、二次创作等方式,同步构建用户画像系统,实现个性化内容推荐,提升参与黏性。
渠道创新。革命精神传播需要突破传统传播渠道的局限,深入年轻人活跃的社交平台腹地,建立精准的对话机制。具体而言,我们要深入研究B站、抖音、小红书等青年文化聚集地的用户画像和内容偏好,用年轻人熟悉的表达方式,创作符合平台算法推荐机制的内容产品。我们的目标是让革命精神相关内容自然出现在年轻人的信息流中,避免生硬推送带来的抵触感,激发用户的互动意愿,获得真实的点赞反馈,最终,形成自传播效应,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红色文化真正融入年轻一代的数字生活。
主体创新。充分激发青年群体的主体性和创造力,将传统传播者的角色升级为教练员,将信息接受者转化为积极参与的运动员,构建起一个良性互动的价值传播生态系统,让青年群体成为新时代革命精神的传承者和创新者,实现红色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自主传播和创新发展。
组织与能力创新。首先要组建跨学科协同团队。打破“学科壁垒”的关键,并非要求每位理论专家都成为技术高手,而是要进行组织创新。吸纳新闻传播、影视制作、动画设计、计算机专业的年轻人才及师生加入,与理论专家共同组成项目制团队。理论专家负责“内容把关”,专业团队负责“形式创作”,实现优势互补。
我们期盼的是一场真正的“双向奔赴”,不仅是历史与当下的奔赴,也是我们传播者与青年受众的奔赴,更是人文精神与数字技术的奔赴。唯有完成这场奔赴,伟大的革命实践、崇高的革命精神,才能超越代际与技术的隔阂,在新的时代场域中焕发出永恒的生命力,真正实现代代相传。 (作者单位:嘉兴大学红船精神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