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成功化解地方民企与国际客商贸易纠纷

跨越重洋的信任修复

2025-09-12 作者: 孟令洋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孟令洋
  本报通讯员 张志刚 唐凡凡 刘正航

  在枣庄市市中区税郭镇,一家名为枣庄市复粮包装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复粮包装”)的民营企业,今年年初通过跨境电商平台接到墨西哥客商的设备订单。这本是中小企业“出海”的寻常交易,却因文化差异、语言隔阂陷入“诚信危机”,双方互疑欺诈,甚至惊动了中国墨西哥商会。
  最终,在市中区贸促会的斡旋与法律支持下,这场跨洋纠纷得以化解,不仅让订单继续履约,更为中小企业出海提供了“信任修复”的鲜活样本。
  故事的起点,是年初跨境电商平台上的一次“指尖相遇”。墨西哥一家可可粉生产企业通过平台找到复粮包装,订购一套专用包装设备,并支付了定金。作为深耕包装机械领域十余年的民营企业,复粮包装立即启动定制化流程——从设计图纸到原料采购,一切按部就班。
  “问题出在设备测试阶段。”复粮包装国外业务设计总监孙强回忆,“墨方企业生产的可可粉含有油脂,常规设备运行时易出现物料残留。可可粉附加值高,残留意味着损耗,我们必须为客户解决这个问题。”公司技术团队随即提出设备升级方案,优化内部结构以减少存料,但升级成本也相应增加。
  然而,当外贸经理通过翻译软件将“升级建议”传递给墨方时,一场误会悄然发酵。“他们可能把‘建议升级’理解成了‘坐地起价’。”复粮包装总经理张宗伟坦言,墨方企业认为中方收了定金后故意更改合同加价,质疑其生产能力,甚至提出“这是商业欺诈”,要求立即退还定金。
  矛盾迅速升级。复粮包装觉得“善意建议被曲解”,设备已进入生产阶段,退款不现实;墨方则坚持“对方不诚信”,直接联系中国墨西哥商会,递交了“调解请求书”。
  一场普通的跨境订单,骤然变成牵动两国商会的“信任危机”。
  “收到调解请求时,我们第一反应是‘不能让中小企业的出海信心受打击’。”市中区贸促会会长陈照回忆,团队当天就赶赴复粮包装,协调沟通。
  梳理发现,纠纷的“症结”藏在细节里:双方全程依赖翻译软件沟通,中文语境中的“建议”被译成生硬的“要求”;中方为验证升级方案可行性,自掏腰包采购高价可可粉进行测试,却未将这一“隐性投入”告知墨方,导致对方误以为“中方什么都没做”;墨方提出的补充合同中,违约金、仲裁条款等严苛内容也让中方觉得对方“缺乏合作诚意”。
  “化解矛盾,既要讲法律,更要建信任。”市中区贸促会一方面查阅相关法律,明确告知墨方:“原合同已事实生效,修改需双方同意”;另一方面,建议双方“面对面沟通”——隔着屏幕的文字永远比不上实地看到的生产线有说服力。
  8月18日,中国墨西哥商会副执行主席维克多·卡德纳带着墨方代表来到复粮包装。在生产车间,他看到了为墨方定制的设备雏形,触摸到优化后的防残留部件,更听到技术人员详细讲解可可粉油脂特性的应对方案。
  随着生产线的轰鸣声与技术图纸的细致解读,墨方的疑虑逐渐消散。“感谢市中区贸促会支持中国墨西哥商会,以非常成功、专业的方式,为两国企业贸易纠纷进行调解。”维克多·卡德纳说,希望未来持续推动墨西哥和中国的贸易。
  “误会解开后,一切都顺了。”张宗伟说。双方当场敲定补充协议:复粮包装将设备质保期从12个月延长至15个月,免费提供易损件更换服务;墨方企业则确认继续履约,支付剩余款项。
  这场持续半年的纠纷,最终以“双向奔赴”的合作收尾。
  □ 本报记者 孟令洋
  本报通讯员 张志刚 唐凡凡 刘正航

  在枣庄市市中区税郭镇,一家名为枣庄市复粮包装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复粮包装”)的民营企业,今年年初通过跨境电商平台接到墨西哥客商的设备订单。这本是中小企业“出海”的寻常交易,却因文化差异、语言隔阂陷入“诚信危机”,双方互疑欺诈,甚至惊动了中国墨西哥商会。
  最终,在市中区贸促会的斡旋与法律支持下,这场跨洋纠纷得以化解,不仅让订单继续履约,更为中小企业出海提供了“信任修复”的鲜活样本。
  故事的起点,是年初跨境电商平台上的一次“指尖相遇”。墨西哥一家可可粉生产企业通过平台找到复粮包装,订购一套专用包装设备,并支付了定金。作为深耕包装机械领域十余年的民营企业,复粮包装立即启动定制化流程——从设计图纸到原料采购,一切按部就班。
  “问题出在设备测试阶段。”复粮包装国外业务设计总监孙强回忆,“墨方企业生产的可可粉含有油脂,常规设备运行时易出现物料残留。可可粉附加值高,残留意味着损耗,我们必须为客户解决这个问题。”公司技术团队随即提出设备升级方案,优化内部结构以减少存料,但升级成本也相应增加。
  然而,当外贸经理通过翻译软件将“升级建议”传递给墨方时,一场误会悄然发酵。“他们可能把‘建议升级’理解成了‘坐地起价’。”复粮包装总经理张宗伟坦言,墨方企业认为中方收了定金后故意更改合同加价,质疑其生产能力,甚至提出“这是商业欺诈”,要求立即退还定金。
  矛盾迅速升级。复粮包装觉得“善意建议被曲解”,设备已进入生产阶段,退款不现实;墨方则坚持“对方不诚信”,直接联系中国墨西哥商会,递交了“调解请求书”。
  一场普通的跨境订单,骤然变成牵动两国商会的“信任危机”。
  “收到调解请求时,我们第一反应是‘不能让中小企业的出海信心受打击’。”市中区贸促会会长陈照回忆,团队当天就赶赴复粮包装,协调沟通。
  梳理发现,纠纷的“症结”藏在细节里:双方全程依赖翻译软件沟通,中文语境中的“建议”被译成生硬的“要求”;中方为验证升级方案可行性,自掏腰包采购高价可可粉进行测试,却未将这一“隐性投入”告知墨方,导致对方误以为“中方什么都没做”;墨方提出的补充合同中,违约金、仲裁条款等严苛内容也让中方觉得对方“缺乏合作诚意”。
  “化解矛盾,既要讲法律,更要建信任。”市中区贸促会一方面查阅相关法律,明确告知墨方:“原合同已事实生效,修改需双方同意”;另一方面,建议双方“面对面沟通”——隔着屏幕的文字永远比不上实地看到的生产线有说服力。
  8月18日,中国墨西哥商会副执行主席维克多·卡德纳带着墨方代表来到复粮包装。在生产车间,他看到了为墨方定制的设备雏形,触摸到优化后的防残留部件,更听到技术人员详细讲解可可粉油脂特性的应对方案。
  随着生产线的轰鸣声与技术图纸的细致解读,墨方的疑虑逐渐消散。“感谢市中区贸促会支持中国墨西哥商会,以非常成功、专业的方式,为两国企业贸易纠纷进行调解。”维克多·卡德纳说,希望未来持续推动墨西哥和中国的贸易。
  “误会解开后,一切都顺了。”张宗伟说。双方当场敲定补充协议:复粮包装将设备质保期从12个月延长至15个月,免费提供易损件更换服务;墨方企业则确认继续履约,支付剩余款项。
  这场持续半年的纠纷,最终以“双向奔赴”的合作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