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沂事无忧
临沂:让企业家“唱主角、站C位、有荣誉”
2025-09-1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杜辉升 王思晴
9月9日,位于费县的山东宸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蒸汽运输管道铺设工程马上进入试运行阶段,公司经理韦洪吉充满期待。经过政府牵线搭桥,宸鸿和费县泰源热力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有效解决了宸鸿的富余蒸汽浪费问题,使余热变废为宝,企业每天增收5万余元,也解决了周边企业用热难的问题。
临沂是民营经济大市,民营经济已成为支撑临沂发展的“基本盘”和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临沂市始终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发展民营经济的“关键变量”,接续推出优化营商环境“28条”和“12条”,聚力打造“欢迎光临 沂事无忧”服务品牌,不断提升行政效能,最大限度便民利企,让企业家“唱主角、站C位、有荣誉”。
为政府加压
为企业“松绑”
临沂市成立政府、纪委优化营商环境“双专班”,健全问题线索移交、会商研判、信息共享、联合监督等机制,建立贯通市直部门、县(区)和镇(街道)的营商环境联络员制度,分别明确1名分管领导和工作联络员,建立横向协同、上下贯通的责任落实体系,细化营商环境工作大会7类、38条具体任务,市营转办抓好面上督导,37个市直部门深入县(区)“体检”,逐县(区)制发工作提醒。
将规范涉企执法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中之重和“关键一招”,建机制、查问题、优方式、强监督,着力营造“管住风险、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执法新生态,围绕4类重点问题、13个重点领域和3类重点地区,纵深推进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聚焦3个方面、10类问题,创新执法领域教育整顿“自选动作”,严查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全面提升基层执法规范化水平。全面推行分级分类监管,将企业划分“ABCD”4个风险等级,“定时+即时”动态调整,实行精准化、差异化监管。创新建立全市分级分类监管平台,超频次检查自动预警,以智慧监督提升监管效能。深化“综合查一次”改革,出台联合检查运行机制,公布33个联合检查场景,部门内明确1个科室牵头,部门间司法部门统筹,推动“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推广应用“鲁执法”平台,推动入企检查全量纳入平台管理,联合检查率59%、全省第一。
线下“高效办成一件事”
线上“总客服”发力
对国家和省部署的“一件事”,临沂逐个组建工作专组,解决部门联动机制不健全、与企业群众需求脱节、数据共享不畅等问题,目前新部署18个“一件事”已有17个落地,办事环节、材料、时限、跑动次数分别压减64%、55%、64%、78%。内容上,立足临沂作为商贸名城、物流之都、北方最大直播电商集聚地的实际,把“一件事”改革与服务特色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实事求是选准“小切口”,创新打造开办运输企业、直播电商、跨境贸易经营等具有临沂特色、具备推广价值的“一件事”。对已推出的“一件事”开展“对标先进争一流”、“陪群众走流程”和“政务服务体验官”3项活动,制定优化措施、解决堵点427个,推动从“能办”到“好办易办”转变。
同时,强化“热线·首发”助企纾困功能,聚力做好企业和群众诉求解决,真正将其打造成为营商环境的“总客服”。全口径受理企业诉求,建立涉企诉求办理、反馈、回访等闭环运行体系,确保企业诉求有效处理。抓实“在线帮办”,设立助企专区,搭建涉企政策知识库,130余名政策专员、业务骨干在线答疑。打造“智能智办”,客户端上线“助企帮办”,开通“AI客服、诉求入口、办事指南”等栏目,实现企业咨询智能问答、政策精准查询,目前已更新各类涉企政策、涉企事项120余项。做优“专项深办”,聚焦中小企业融资保障、涉企执法监督、拖欠企业账款偿还等“小切口”,开展专项深办,每月两名市级领导进“热线·首发”开展“亲清会客厅”,推动问题根源性、制度性解决。
政策送上门
服务到企业
围绕政策制定、宣推、兑现、评估等全流程完善工作机制,将政策送到企业内部。在推送上,完成“沂i企”与“鲁惠通”对接,深度梳理5036条政策,开展数字化、标签化改造,创新打造“政策企业标签库”和“政策计算器”等功能,推动实现“政策找人”。在兑现上,开展两轮奖补政策摸底,新上线惠企政策25项、涉及资金5560万元。建立惠企资金“直通车”模式,在工信、商城、科技、市场监管等领域,将资金拨付由原来的“县区列支、逐级拨付”调整为“市级列支、部门直拨”,防止资金挤占截流。今年以来,财政直拨奖补资金3217万元,惠及企业525家。对下达省直管县的资金,建立拨付台账,全程跟踪监督。在评估上,由财政部门牵头,对去年出台8大惠企政策中涉及财政的75条惠企政策进行评估,建议继续保留45条、优化调整19条、取消11条;结合评估成果,对商城、科技、金融等领域政策进行修订完善,提高政策的针对性、时效性。
完善“一致性清单”,与“热线·首发”建立双向常态沟通机制,将364个省、市重点项目纳入保障;融资方面,32个项目银行授信166.9亿元;用地方面,225个项目完成征供地、保障用地2345亩;手续方面,185个项目已完成施工许可手续办理、占比50.8%。维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66场次;完善涉企案件审慎处置机制,推广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适用“活封活扣”、“置换查封”等方式,为中小微企业实施解除限高、解封转贷等2489件次,对116起涉企刑事案件、358起重点涉企行政案件开展集中评查。提升走访企业质效,分层分类推进“解难题、办实事、优服务、促发展”走访活动,建立“实情、诉求、建议”3张清单,31名市级领导对接龙头工业企业、21个市直“一把手”负责210家骨干企业、县(区)领导包联其余产值过亿元企业,工信部门兜底全部规上工业企业,推动问题闭环解决。目前,已实现规上工业企业“企企到”,收集诉求369个、解决167个。
9月9日,位于费县的山东宸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蒸汽运输管道铺设工程马上进入试运行阶段,公司经理韦洪吉充满期待。经过政府牵线搭桥,宸鸿和费县泰源热力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有效解决了宸鸿的富余蒸汽浪费问题,使余热变废为宝,企业每天增收5万余元,也解决了周边企业用热难的问题。
临沂是民营经济大市,民营经济已成为支撑临沂发展的“基本盘”和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临沂市始终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发展民营经济的“关键变量”,接续推出优化营商环境“28条”和“12条”,聚力打造“欢迎光临 沂事无忧”服务品牌,不断提升行政效能,最大限度便民利企,让企业家“唱主角、站C位、有荣誉”。
为政府加压
为企业“松绑”
临沂市成立政府、纪委优化营商环境“双专班”,健全问题线索移交、会商研判、信息共享、联合监督等机制,建立贯通市直部门、县(区)和镇(街道)的营商环境联络员制度,分别明确1名分管领导和工作联络员,建立横向协同、上下贯通的责任落实体系,细化营商环境工作大会7类、38条具体任务,市营转办抓好面上督导,37个市直部门深入县(区)“体检”,逐县(区)制发工作提醒。
将规范涉企执法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中之重和“关键一招”,建机制、查问题、优方式、强监督,着力营造“管住风险、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执法新生态,围绕4类重点问题、13个重点领域和3类重点地区,纵深推进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聚焦3个方面、10类问题,创新执法领域教育整顿“自选动作”,严查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全面提升基层执法规范化水平。全面推行分级分类监管,将企业划分“ABCD”4个风险等级,“定时+即时”动态调整,实行精准化、差异化监管。创新建立全市分级分类监管平台,超频次检查自动预警,以智慧监督提升监管效能。深化“综合查一次”改革,出台联合检查运行机制,公布33个联合检查场景,部门内明确1个科室牵头,部门间司法部门统筹,推动“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推广应用“鲁执法”平台,推动入企检查全量纳入平台管理,联合检查率59%、全省第一。
线下“高效办成一件事”
线上“总客服”发力
对国家和省部署的“一件事”,临沂逐个组建工作专组,解决部门联动机制不健全、与企业群众需求脱节、数据共享不畅等问题,目前新部署18个“一件事”已有17个落地,办事环节、材料、时限、跑动次数分别压减64%、55%、64%、78%。内容上,立足临沂作为商贸名城、物流之都、北方最大直播电商集聚地的实际,把“一件事”改革与服务特色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实事求是选准“小切口”,创新打造开办运输企业、直播电商、跨境贸易经营等具有临沂特色、具备推广价值的“一件事”。对已推出的“一件事”开展“对标先进争一流”、“陪群众走流程”和“政务服务体验官”3项活动,制定优化措施、解决堵点427个,推动从“能办”到“好办易办”转变。
同时,强化“热线·首发”助企纾困功能,聚力做好企业和群众诉求解决,真正将其打造成为营商环境的“总客服”。全口径受理企业诉求,建立涉企诉求办理、反馈、回访等闭环运行体系,确保企业诉求有效处理。抓实“在线帮办”,设立助企专区,搭建涉企政策知识库,130余名政策专员、业务骨干在线答疑。打造“智能智办”,客户端上线“助企帮办”,开通“AI客服、诉求入口、办事指南”等栏目,实现企业咨询智能问答、政策精准查询,目前已更新各类涉企政策、涉企事项120余项。做优“专项深办”,聚焦中小企业融资保障、涉企执法监督、拖欠企业账款偿还等“小切口”,开展专项深办,每月两名市级领导进“热线·首发”开展“亲清会客厅”,推动问题根源性、制度性解决。
政策送上门
服务到企业
围绕政策制定、宣推、兑现、评估等全流程完善工作机制,将政策送到企业内部。在推送上,完成“沂i企”与“鲁惠通”对接,深度梳理5036条政策,开展数字化、标签化改造,创新打造“政策企业标签库”和“政策计算器”等功能,推动实现“政策找人”。在兑现上,开展两轮奖补政策摸底,新上线惠企政策25项、涉及资金5560万元。建立惠企资金“直通车”模式,在工信、商城、科技、市场监管等领域,将资金拨付由原来的“县区列支、逐级拨付”调整为“市级列支、部门直拨”,防止资金挤占截流。今年以来,财政直拨奖补资金3217万元,惠及企业525家。对下达省直管县的资金,建立拨付台账,全程跟踪监督。在评估上,由财政部门牵头,对去年出台8大惠企政策中涉及财政的75条惠企政策进行评估,建议继续保留45条、优化调整19条、取消11条;结合评估成果,对商城、科技、金融等领域政策进行修订完善,提高政策的针对性、时效性。
完善“一致性清单”,与“热线·首发”建立双向常态沟通机制,将364个省、市重点项目纳入保障;融资方面,32个项目银行授信166.9亿元;用地方面,225个项目完成征供地、保障用地2345亩;手续方面,185个项目已完成施工许可手续办理、占比50.8%。维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66场次;完善涉企案件审慎处置机制,推广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适用“活封活扣”、“置换查封”等方式,为中小微企业实施解除限高、解封转贷等2489件次,对116起涉企刑事案件、358起重点涉企行政案件开展集中评查。提升走访企业质效,分层分类推进“解难题、办实事、优服务、促发展”走访活动,建立“实情、诉求、建议”3张清单,31名市级领导对接龙头工业企业、21个市直“一把手”负责210家骨干企业、县(区)领导包联其余产值过亿元企业,工信部门兜底全部规上工业企业,推动问题闭环解决。目前,已实现规上工业企业“企企到”,收集诉求369个、解决16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