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突破、“面”上创新,莱芜区——
“红绿”相融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2025-09-0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记者 姜斌 报道
莱芜区高庄街道塔子村709文化产业园门前油葵花盛开,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
□ 本报记者 姜 斌
本报通讯员 崔文冉
近日,济南市莱芜区高庄街道塔子村709文化产业园内,人流如织。济南市民张女士带着孩子,在复刻的“供销社”里用“粮票”换了一包红糖馒头,又走进沉浸式剧场,观看讲述三线建设故事的演出《代号709》。“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火热的年代,孩子也能感受到奋斗的精神,这趟来得值!”张女士说。
“我们不是简单‘修旧’,而是‘活旧’。”709项目运营负责人白冰介绍,园区与山乡集团专业团队合作,打造了纪念馆、剧场、民宿、研学等多元业态,预计年接待游客可达60万人次,综合收入2000万元。这座由山东人民印刷厂旧址蜕变而来的文化园区,自7月开园以来,已成为莱芜红色文旅的新地标,也成为莱芜区以红色根基托举、以专业力量赋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57岁的村民张延庆是709文化产业园“芳华照相馆”的负责人。“以前在外面打工,现在回家门口上班,方便踏实。”他笑着说。像他一样,园区吸纳了本村60多名村民从事保洁、安保、体验馆运营等工作,人均月增收超过3000元。
莱芜区红色底蕴深厚,2020年入选全国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录;山东省首批和第二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中莱芜区总计36处,居全省之首。自2021年来,莱芜区投入736万元对酉坡泰山军分区战地医院旧址等14处工程进行抢救性修缮、预防性保护。通过系统化整合全区红色资源与乡村载体,以5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为纽带,有机串联31个齐鲁样板村和45个省级美丽乡村,形成覆盖15个镇街、242个村居的全域网络,全力推动红色文旅带动乡村振兴。
莱芜区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刘青表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红色基因、组织引领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专业力量是激活资源的“火”与“风”,而制度创新则是保障农民受益的“桥”与“船”。莱芜区将“红色底蕴”与“绿色产业”深度融合,让“专业运营”与“村民参与”相辅相成,唤醒沉睡资源,激活内生动力,让乡村真正成为充满希望的田野。
在高庄街道黑峪村,“半亩花田”创始人亓云吉的返乡,让这个曾经账上只有1元钱的“空壳村”彻底翻身。“2018年我回来时,村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亓云吉介绍,回乡后他个人出资并对接联系赞助,村里硬化道路、铺设管道、绿化荒山,流转200多亩地种玫瑰、牡丹,打造“空谷花园”。
如今,黑峪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星空帐篷、民宿花园、调香体验、电商直播等20多种业态吸引游客纷至沓来。“节假日期间,平均每天营收3万到5万元,全年用工40多人,基本都是本村村民。”“半亩花田”营销部经理刘林介绍。
同样是返乡创业的代表,亓宪瑞不仅是企业家,还是牛泉镇庞家庄村党支部书记。他推动成立“星火党总支”,联合周边5个村发展山楂产业,创新“村集体+龙头企业+创客+农户”模式。“我们在青创街试点四方分红:企业出产品,创客运营,农户出场地,村集体服务。一盆山楂盆景卖180元,创客拿30%,农户拿40%,村集体和企业各分15%。”亓宪瑞说。
去年,庞家庄村集体收入110万元,山楂产业年产值达1.2亿元,花椒出口创汇500万美元,成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莱芜区的乡村振兴实践,不仅有个案的“点”上突破,更有机制的“面”上创新。该区通过政策引路、乡情感召、平台赋能,2025年以来吸引1500余名新农人、青创客返乡创业。截至目前,已引导310家企业与507个村开展结对共建,带动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600余家。2024年,全区村集体收入达4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
本报通讯员 崔文冉
近日,济南市莱芜区高庄街道塔子村709文化产业园内,人流如织。济南市民张女士带着孩子,在复刻的“供销社”里用“粮票”换了一包红糖馒头,又走进沉浸式剧场,观看讲述三线建设故事的演出《代号709》。“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火热的年代,孩子也能感受到奋斗的精神,这趟来得值!”张女士说。
“我们不是简单‘修旧’,而是‘活旧’。”709项目运营负责人白冰介绍,园区与山乡集团专业团队合作,打造了纪念馆、剧场、民宿、研学等多元业态,预计年接待游客可达60万人次,综合收入2000万元。这座由山东人民印刷厂旧址蜕变而来的文化园区,自7月开园以来,已成为莱芜红色文旅的新地标,也成为莱芜区以红色根基托举、以专业力量赋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57岁的村民张延庆是709文化产业园“芳华照相馆”的负责人。“以前在外面打工,现在回家门口上班,方便踏实。”他笑着说。像他一样,园区吸纳了本村60多名村民从事保洁、安保、体验馆运营等工作,人均月增收超过3000元。
莱芜区红色底蕴深厚,2020年入选全国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录;山东省首批和第二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中莱芜区总计36处,居全省之首。自2021年来,莱芜区投入736万元对酉坡泰山军分区战地医院旧址等14处工程进行抢救性修缮、预防性保护。通过系统化整合全区红色资源与乡村载体,以5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为纽带,有机串联31个齐鲁样板村和45个省级美丽乡村,形成覆盖15个镇街、242个村居的全域网络,全力推动红色文旅带动乡村振兴。
莱芜区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刘青表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红色基因、组织引领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专业力量是激活资源的“火”与“风”,而制度创新则是保障农民受益的“桥”与“船”。莱芜区将“红色底蕴”与“绿色产业”深度融合,让“专业运营”与“村民参与”相辅相成,唤醒沉睡资源,激活内生动力,让乡村真正成为充满希望的田野。
在高庄街道黑峪村,“半亩花田”创始人亓云吉的返乡,让这个曾经账上只有1元钱的“空壳村”彻底翻身。“2018年我回来时,村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亓云吉介绍,回乡后他个人出资并对接联系赞助,村里硬化道路、铺设管道、绿化荒山,流转200多亩地种玫瑰、牡丹,打造“空谷花园”。
如今,黑峪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星空帐篷、民宿花园、调香体验、电商直播等20多种业态吸引游客纷至沓来。“节假日期间,平均每天营收3万到5万元,全年用工40多人,基本都是本村村民。”“半亩花田”营销部经理刘林介绍。
同样是返乡创业的代表,亓宪瑞不仅是企业家,还是牛泉镇庞家庄村党支部书记。他推动成立“星火党总支”,联合周边5个村发展山楂产业,创新“村集体+龙头企业+创客+农户”模式。“我们在青创街试点四方分红:企业出产品,创客运营,农户出场地,村集体服务。一盆山楂盆景卖180元,创客拿30%,农户拿40%,村集体和企业各分15%。”亓宪瑞说。
去年,庞家庄村集体收入110万元,山楂产业年产值达1.2亿元,花椒出口创汇500万美元,成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莱芜区的乡村振兴实践,不仅有个案的“点”上突破,更有机制的“面”上创新。该区通过政策引路、乡情感召、平台赋能,2025年以来吸引1500余名新农人、青创客返乡创业。截至目前,已引导310家企业与507个村开展结对共建,带动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600余家。2024年,全区村集体收入达4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