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硫酸如何从 “烫手山芋” 变成 “香饽饽”
2025-09-0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李 媛
本报通讯员 肖玲玲
在绿色发展赛道上,不少民营企业正面临一道共性难题:政策方向清晰,落地路径却模糊,危废处置的合规压力与成本负担如同“两座大山”,让企业想转型却“难起步”。
8月18日,记者在青岛华芯晶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芯晶电)的生产车间看到,蓝宝石衬底在流水线上闪着莹润光泽,每一片都要经过严苛的酸洗刷片工序。“这几年订单像滚雪球一样涨,产量翻了几番,可废硫酸也跟着‘冒头’。”公司生产部经理贾松松指着废硫酸储存罐说。
废硫酸有强腐蚀性,属于危险废物。处置时一旦某个环节出纰漏,都可能触碰环保红线。对企业来说,这既是合规压力,更是成本负担。
贾松松算了一笔账:公司每年产生废硫酸600多吨,过去找第三方处置,一年下来就要花费上百万元。除了处置费,废硫酸的储存、运输还得安排专人负责,人力物力成本叠加,对企业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
事实上,华芯晶电并非不愿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而是面对“资源化利用”“减量化处置”等政策关键词,始终找不到具体的落地方法:废硫酸里的有效成分能否再利用?去哪找需要这类原料的合作方?手续怎么批、责任怎么分?一连串疑问,让企业陷入“想转型却无门”的困境。
转机的出现,始于一次走访。“当时,我和同事一起去企业走访调研,企业提出了废硫酸的处置问题,我们回来就开始着手研究。”青岛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支队高新区大队中队长谢鹏飞说。
经过调研,谢鹏飞他们发现辖区内一家生产白炭黑的企业,常年需要工业硫酸作为原料。而华芯晶电产生的废硫酸,经过专业处理后,完全能达到替代工业硫酸的标准。这意味着,废硫酸或许能从“废物”变成原料,实现定向利用。
但想法落地前,新的顾虑又出现了:合作的手续该如何办理?双方的责任该如何划分?这些此前从未接触过的流程,让企业一度犹豫。
从明确检测报告需包含的指标、规范检测流程,到梳理材料清单、敲定出资比例,原本看似复杂的审批与对接流程经过一步步拆解变得清晰可执行。在谢鹏飞和同事的帮助下,华芯晶电顺利完成了手续报批。
经过3个月的推进,今年初,青岛高新区“企业废硫酸定向利用”试点率先启动。对华芯晶电而言,这一改变带来的效益立竿见影:每年上百万元的第三方处置费省了,储存、运输的人力物力成本也减了,曾经的“烫手山芋”变成了能创造价值的“香饽饽”。
更关键的是,废硫酸的处理全程处于规范监管下,既没增加环境风险,也没影响产品质量,还与合作企业结成了“绿色伙伴”,实现了双赢。
本报通讯员 肖玲玲
在绿色发展赛道上,不少民营企业正面临一道共性难题:政策方向清晰,落地路径却模糊,危废处置的合规压力与成本负担如同“两座大山”,让企业想转型却“难起步”。
8月18日,记者在青岛华芯晶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芯晶电)的生产车间看到,蓝宝石衬底在流水线上闪着莹润光泽,每一片都要经过严苛的酸洗刷片工序。“这几年订单像滚雪球一样涨,产量翻了几番,可废硫酸也跟着‘冒头’。”公司生产部经理贾松松指着废硫酸储存罐说。
废硫酸有强腐蚀性,属于危险废物。处置时一旦某个环节出纰漏,都可能触碰环保红线。对企业来说,这既是合规压力,更是成本负担。
贾松松算了一笔账:公司每年产生废硫酸600多吨,过去找第三方处置,一年下来就要花费上百万元。除了处置费,废硫酸的储存、运输还得安排专人负责,人力物力成本叠加,对企业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
事实上,华芯晶电并非不愿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而是面对“资源化利用”“减量化处置”等政策关键词,始终找不到具体的落地方法:废硫酸里的有效成分能否再利用?去哪找需要这类原料的合作方?手续怎么批、责任怎么分?一连串疑问,让企业陷入“想转型却无门”的困境。
转机的出现,始于一次走访。“当时,我和同事一起去企业走访调研,企业提出了废硫酸的处置问题,我们回来就开始着手研究。”青岛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支队高新区大队中队长谢鹏飞说。
经过调研,谢鹏飞他们发现辖区内一家生产白炭黑的企业,常年需要工业硫酸作为原料。而华芯晶电产生的废硫酸,经过专业处理后,完全能达到替代工业硫酸的标准。这意味着,废硫酸或许能从“废物”变成原料,实现定向利用。
但想法落地前,新的顾虑又出现了:合作的手续该如何办理?双方的责任该如何划分?这些此前从未接触过的流程,让企业一度犹豫。
从明确检测报告需包含的指标、规范检测流程,到梳理材料清单、敲定出资比例,原本看似复杂的审批与对接流程经过一步步拆解变得清晰可执行。在谢鹏飞和同事的帮助下,华芯晶电顺利完成了手续报批。
经过3个月的推进,今年初,青岛高新区“企业废硫酸定向利用”试点率先启动。对华芯晶电而言,这一改变带来的效益立竿见影:每年上百万元的第三方处置费省了,储存、运输的人力物力成本也减了,曾经的“烫手山芋”变成了能创造价值的“香饽饽”。
更关键的是,废硫酸的处理全程处于规范监管下,既没增加环境风险,也没影响产品质量,还与合作企业结成了“绿色伙伴”,实现了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