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培智学校教学管理的思考
2025-09-0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顾伟成
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培智学校是为智力障碍、发展性障碍,以及部分多重残疾的儿童青少年设立的特殊教育学校。随着盲聋儿童的减少和以智力残疾与孤独症为主的精神障碍学生的数量增加,绝大多数的特殊教育学校逐步向培智教育转型,给学校教学管理带来了全方位和深层次的变化,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影响着教学质量和管理效能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评估体系不完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目前培智学校课程评估是基于2007年《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现有分科的课程设置在评估上很难与综合主题教学内容对接,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估系统和具体的指导标准,教师操作难以准确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影响了教学目标的精准定位。
(二)个别化教育计划(IEP)实施效果不佳。教育诊断部分内容较开放,诊断结果对于教育计划目标的制定及课程目标的选择参考作用不够,课程目标与个别化教育计划目标难以很好对接。同时,IEP的实施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许多学校没有建立IEP动态调整机制和成效监控体系,导致IEP流于形式。
(三)师资队伍专业能力不足。培智学校主题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具备多领域、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应具有熟练的应用性专业能力。但目前培智学校教师队伍还存在师资数量不足、学科背景单一、专业水平不高、教学和科研能力不强等问题。许多教师缺乏康复专业知识与技能,导致教师对康复理念、评估工具、核心干预技术掌握不足。
(四)康复教学与实践教学存在偏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康复教学往往被简化或表层化,缺乏基于评估的功能性目标(如定向行走训练、社交互动引导、环境适应练习)。对问题行为的处理停留于即时性批评或制止,缺乏功能性行为评估(FBA)和正向行为支持(PBS)策略,忽视行为背后的沟通需求或环境诱因。
(五)实践活动管理不到位。实践活动是培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管理中存在活动内容和形式同质化严重问题,教师缺乏科学有效的教育技术和教育思路的支持,导致实践活动形式固化,内容较为单薄,缺乏新意。同时,活动缺乏因材施教的理念,未能充分考虑学生智力程度、残疾类型的差异,导致一些基础较差或跟不上节奏的学生实践活动效果不佳。
提升教学管理质量和效果的策略
(一)改进评估系统,实现精准教学。要建立科学的课程本位评估体系。评估系统应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各个阶段,用于评估学生的基线能力,判断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确定最近发展区,帮助IEP的制定者和实施者能够预测学生在各个领域的发展进步和需要支持的力度,及时调整教育教学计划,检验学习效果。要改变由教师评估学生的单一方式,建立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家长以及其他必要的专业人员等共同参与评价的制度,多角度、多场景获取学生信息,更加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和需求,为IEP的制定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二)优化IEP实施,强化个别化支持。要根据国内外IEP制定的先进经验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对接IEP目标和课程目标,将IEP目标与主题活动进行匹配。学校要以医学诊断结果为基础,编写不同内容的评量表格、调查问卷,通过入户观察、访谈家长和学生,对学生进行“个性心理特征”“特殊行为”“特殊服务需要”等方面的观察评估,记录和描述教育诊断的现状和结论,确定学生的教育重点以及阶段性长期、短期目标,按照趋同原则,梳理整合出班级教学重点目标,进而制定班级教学计划。要将IEP的有效实施作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加大培训力度并注重实施过程的监管,实现IEP与学校、班级课程的有机统合,保障教学的科学性、灵活性与有效性。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专业素养。以师魂塑造为重点,推动特殊教育教师和融合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发展实现质态跃升。发挥资源中心的引领作用,通过“集中培训、专题引领、专业化发展”模式,将专题研究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构建分层、持续的康复素养提升体系,聘请校外专家定期指导,鼓励校内康复经验分享、个案研讨,不断提升教师的康复教学能力。
(四)深化康复教学创新,实现医教结合。培智学校应加强与医疗机构、康复中心的联动,构建跨机构、跨学科协作机制,建立转介、咨询、联合评估与干预的稳定通道,将康复策略有机嵌入学科内容和教学方法中。要探索“班主任/学科教师+资源教师/康复教师”协作模式,定期召开IEP团队会议,将标准化评估工具与生态化评估结合,开发系统化、游戏化、生活化的个训与小组康复活动方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五)构建科学实践活动体系,促进生活适应。培智学校实践活动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从智力障碍学生的成长规律出发,明确要在活动中培养和发展的目标,组织学校教师,深挖适合学生的特色实践活动资源、优势资源,做好活动的策划和实施,建立“观察—分析—反思”常态化机制,不断培养学生正常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随着特殊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培智学校教学管理也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将为个别化教育提供更加精准的支持;康复医学和教育学的深度融合将开辟新的教学领域和方法;全社会对特殊教育关注度的提高将带来更多资源和支持。培智学校应积极拥抱这些变化,不断探索创新教学管理模式,为智力障碍学生提供更加优质、适宜的教育服务,真正实现“让每一名残疾儿童青少年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美好愿景。
(作者单位:日照市东港区特殊教育学校)
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培智学校是为智力障碍、发展性障碍,以及部分多重残疾的儿童青少年设立的特殊教育学校。随着盲聋儿童的减少和以智力残疾与孤独症为主的精神障碍学生的数量增加,绝大多数的特殊教育学校逐步向培智教育转型,给学校教学管理带来了全方位和深层次的变化,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影响着教学质量和管理效能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评估体系不完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目前培智学校课程评估是基于2007年《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现有分科的课程设置在评估上很难与综合主题教学内容对接,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估系统和具体的指导标准,教师操作难以准确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影响了教学目标的精准定位。
(二)个别化教育计划(IEP)实施效果不佳。教育诊断部分内容较开放,诊断结果对于教育计划目标的制定及课程目标的选择参考作用不够,课程目标与个别化教育计划目标难以很好对接。同时,IEP的实施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许多学校没有建立IEP动态调整机制和成效监控体系,导致IEP流于形式。
(三)师资队伍专业能力不足。培智学校主题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具备多领域、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应具有熟练的应用性专业能力。但目前培智学校教师队伍还存在师资数量不足、学科背景单一、专业水平不高、教学和科研能力不强等问题。许多教师缺乏康复专业知识与技能,导致教师对康复理念、评估工具、核心干预技术掌握不足。
(四)康复教学与实践教学存在偏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康复教学往往被简化或表层化,缺乏基于评估的功能性目标(如定向行走训练、社交互动引导、环境适应练习)。对问题行为的处理停留于即时性批评或制止,缺乏功能性行为评估(FBA)和正向行为支持(PBS)策略,忽视行为背后的沟通需求或环境诱因。
(五)实践活动管理不到位。实践活动是培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管理中存在活动内容和形式同质化严重问题,教师缺乏科学有效的教育技术和教育思路的支持,导致实践活动形式固化,内容较为单薄,缺乏新意。同时,活动缺乏因材施教的理念,未能充分考虑学生智力程度、残疾类型的差异,导致一些基础较差或跟不上节奏的学生实践活动效果不佳。
提升教学管理质量和效果的策略
(一)改进评估系统,实现精准教学。要建立科学的课程本位评估体系。评估系统应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各个阶段,用于评估学生的基线能力,判断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确定最近发展区,帮助IEP的制定者和实施者能够预测学生在各个领域的发展进步和需要支持的力度,及时调整教育教学计划,检验学习效果。要改变由教师评估学生的单一方式,建立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家长以及其他必要的专业人员等共同参与评价的制度,多角度、多场景获取学生信息,更加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和需求,为IEP的制定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二)优化IEP实施,强化个别化支持。要根据国内外IEP制定的先进经验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对接IEP目标和课程目标,将IEP目标与主题活动进行匹配。学校要以医学诊断结果为基础,编写不同内容的评量表格、调查问卷,通过入户观察、访谈家长和学生,对学生进行“个性心理特征”“特殊行为”“特殊服务需要”等方面的观察评估,记录和描述教育诊断的现状和结论,确定学生的教育重点以及阶段性长期、短期目标,按照趋同原则,梳理整合出班级教学重点目标,进而制定班级教学计划。要将IEP的有效实施作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加大培训力度并注重实施过程的监管,实现IEP与学校、班级课程的有机统合,保障教学的科学性、灵活性与有效性。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专业素养。以师魂塑造为重点,推动特殊教育教师和融合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发展实现质态跃升。发挥资源中心的引领作用,通过“集中培训、专题引领、专业化发展”模式,将专题研究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构建分层、持续的康复素养提升体系,聘请校外专家定期指导,鼓励校内康复经验分享、个案研讨,不断提升教师的康复教学能力。
(四)深化康复教学创新,实现医教结合。培智学校应加强与医疗机构、康复中心的联动,构建跨机构、跨学科协作机制,建立转介、咨询、联合评估与干预的稳定通道,将康复策略有机嵌入学科内容和教学方法中。要探索“班主任/学科教师+资源教师/康复教师”协作模式,定期召开IEP团队会议,将标准化评估工具与生态化评估结合,开发系统化、游戏化、生活化的个训与小组康复活动方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五)构建科学实践活动体系,促进生活适应。培智学校实践活动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从智力障碍学生的成长规律出发,明确要在活动中培养和发展的目标,组织学校教师,深挖适合学生的特色实践活动资源、优势资源,做好活动的策划和实施,建立“观察—分析—反思”常态化机制,不断培养学生正常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随着特殊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培智学校教学管理也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将为个别化教育提供更加精准的支持;康复医学和教育学的深度融合将开辟新的教学领域和方法;全社会对特殊教育关注度的提高将带来更多资源和支持。培智学校应积极拥抱这些变化,不断探索创新教学管理模式,为智力障碍学生提供更加优质、适宜的教育服务,真正实现“让每一名残疾儿童青少年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美好愿景。
(作者单位:日照市东港区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