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资本强劲活力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构建活力人才生态
新型研发机构如何跨越发展鸿沟
2025-08-2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赵国陆
近年来,为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型研发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四不像”如何增强自我造血能力,怎么提升成果转化效率,哪些堵点急需打通?日前,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邀请近50家新型研发机构负责人以及业内专家,在济南共同探讨如何推动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提高科创“试验田”质效。
传统的招商引资以投资体量、吸纳就业量等维度去考量项目,日趋“内卷”。一些地方已尝试以引育代替招商,注重投早、投小、投长期。但是项目早期融资难、定价难、成本控制难,而且要看得懂技术,识别验证其潜在市场规模、可行性成熟度、核心团队的合理性以及商业模式等。原创性引领性的技术往往伴随着风险高、周期长、不确定性多、成熟度低等问题,技术方和投资方在价值判断上错位,融资市场失灵,这是当前创新技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一大鸿沟。
新型研发机构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与会专家表示,一手链接创新资源,一手牵着产业需求,新型研发机构要把技术需求“引上来”,把创新成果“落下去”。同时,创新体制机制去做企业不愿做、政府高校做不了的事,搭桥牵线,甚至“扶上马送一程”。
拨投结合解决前期投入,是山东产研院、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做法之一。以山东产研院为例,初期成立小规模项目公司,团队占股不低于70%,出小钱占大股,保障其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财政资金按照里程碑节点拨付经费,研发转化成功,拨付资金转股或者以还本付息的方式退出;同时建立及时止损机制,宽容研发失败。这通常要求研发团队以自有资金共同投入,因为自己都不投的项目,很难让别人相信。
项目完成后,如获得市场融资,新型研发机构投入的经费按市场价转为股权;如未获投资,则结题验收。也就是天使轮靠财政拨款,A轮开始靠市场化融资,这种拨投结合有效破解了融资市场失灵的问题。另外,也有科研团队与企业联合成立项目公司,企业出题、科研答题,致力于降低企业在从“0到1”创新过程中的成本,解决产业长远发展的后劲问题。
德国史太白技术管理中国总部总裁马娟介绍,德国推行风险共担机制,科学家和企业均可投保。不过,这一机制的落地需依托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尤其需要专业技术评估师(即定损员)参与,通过保险机制能够有效化解技术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的信任难题。史太白的运营模式与国内新型研发机构存在共通之处:其顶层架构为公益性质的基金会,由产、学、研、金、政等23家代表机构共同组成;下设全球管理总部,管理全球1100余个技术转移中心、科创中心及控股企业。这些中心拥有自主经营与决策权,可获得85%-90%的营收分成;史太白总部则提供人力、财务、法务、风险保险等支持,收取分中心10%-15%的管理费。此外,培养懂技术、通市场、晓法律、会投资、擅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她认为,山东产研院布局的微纳制造等公共服务平台,聚焦企业“想做但做不了的事”,为技术成果转化提供了开放创新的基础条件,构建起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
西南交通大学党的组织建设与人才发展学院院长、二级研究员吴江认为,创新靠人才驱动,新型研发机构应聚焦主责主业,跑市场、跑企业,深度挖掘产业需求,帮助企业解决难题,根据产业需求和发展趋势,找出竞争力强、性价比高的科技成果。山东的传统产业比重大,高校等科创资源也不差,教育、人才要围绕产业转,立足产业,聚焦技术,致力创新,将科研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发展优势。
专家一致认为,新型研发机构在发挥巨大作用同时,其发展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在顶层设计、战略定位、经费扶持、人才引进等方面仍需政策引导、扶持。同时需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民间资本、耐心资本在科创研发中的强劲活力,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构建活力人才生态,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共同推动这块科创“试验田”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为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型研发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四不像”如何增强自我造血能力,怎么提升成果转化效率,哪些堵点急需打通?日前,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邀请近50家新型研发机构负责人以及业内专家,在济南共同探讨如何推动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提高科创“试验田”质效。
传统的招商引资以投资体量、吸纳就业量等维度去考量项目,日趋“内卷”。一些地方已尝试以引育代替招商,注重投早、投小、投长期。但是项目早期融资难、定价难、成本控制难,而且要看得懂技术,识别验证其潜在市场规模、可行性成熟度、核心团队的合理性以及商业模式等。原创性引领性的技术往往伴随着风险高、周期长、不确定性多、成熟度低等问题,技术方和投资方在价值判断上错位,融资市场失灵,这是当前创新技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一大鸿沟。
新型研发机构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与会专家表示,一手链接创新资源,一手牵着产业需求,新型研发机构要把技术需求“引上来”,把创新成果“落下去”。同时,创新体制机制去做企业不愿做、政府高校做不了的事,搭桥牵线,甚至“扶上马送一程”。
拨投结合解决前期投入,是山东产研院、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做法之一。以山东产研院为例,初期成立小规模项目公司,团队占股不低于70%,出小钱占大股,保障其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财政资金按照里程碑节点拨付经费,研发转化成功,拨付资金转股或者以还本付息的方式退出;同时建立及时止损机制,宽容研发失败。这通常要求研发团队以自有资金共同投入,因为自己都不投的项目,很难让别人相信。
项目完成后,如获得市场融资,新型研发机构投入的经费按市场价转为股权;如未获投资,则结题验收。也就是天使轮靠财政拨款,A轮开始靠市场化融资,这种拨投结合有效破解了融资市场失灵的问题。另外,也有科研团队与企业联合成立项目公司,企业出题、科研答题,致力于降低企业在从“0到1”创新过程中的成本,解决产业长远发展的后劲问题。
德国史太白技术管理中国总部总裁马娟介绍,德国推行风险共担机制,科学家和企业均可投保。不过,这一机制的落地需依托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尤其需要专业技术评估师(即定损员)参与,通过保险机制能够有效化解技术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的信任难题。史太白的运营模式与国内新型研发机构存在共通之处:其顶层架构为公益性质的基金会,由产、学、研、金、政等23家代表机构共同组成;下设全球管理总部,管理全球1100余个技术转移中心、科创中心及控股企业。这些中心拥有自主经营与决策权,可获得85%-90%的营收分成;史太白总部则提供人力、财务、法务、风险保险等支持,收取分中心10%-15%的管理费。此外,培养懂技术、通市场、晓法律、会投资、擅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她认为,山东产研院布局的微纳制造等公共服务平台,聚焦企业“想做但做不了的事”,为技术成果转化提供了开放创新的基础条件,构建起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
西南交通大学党的组织建设与人才发展学院院长、二级研究员吴江认为,创新靠人才驱动,新型研发机构应聚焦主责主业,跑市场、跑企业,深度挖掘产业需求,帮助企业解决难题,根据产业需求和发展趋势,找出竞争力强、性价比高的科技成果。山东的传统产业比重大,高校等科创资源也不差,教育、人才要围绕产业转,立足产业,聚焦技术,致力创新,将科研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发展优势。
专家一致认为,新型研发机构在发挥巨大作用同时,其发展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在顶层设计、战略定位、经费扶持、人才引进等方面仍需政策引导、扶持。同时需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民间资本、耐心资本在科创研发中的强劲活力,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构建活力人才生态,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共同推动这块科创“试验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