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教育助力应用型高校学生综合能力提升

——以泰山科技学院为例

2025-08-2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李文霖
  
  近年来,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泰山科技学院提出并实施的“完满教育”体系,从教学与实践方面贯彻了这一理念。戏剧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强互动性、重体验性和多综合性,成为培养学生创造力、表现力、团队合作精神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泰山科技学院为例,从戏剧教育与完满教育的内在联系出发,深入探讨戏剧课堂在应用型高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理念统一
艺术舞台与实践课堂同频共振

  近年来,多部原创剧目在泰山科技学院相继上演,包括音乐剧、话剧、舞剧等。这些表现不同国家、年代、文化的作品不仅迸发出师生共创的艺术火花,也折射出中华儿女坚实的文化自信。完满教育作为泰山科技学院独特的办学理念,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学校在强调协调发展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同时,格外关注其在道德、智力、身体、审美和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全面提升。这一理念与戏剧教育的本质不谋而合。
  作为一门综合的艺术,戏剧通过多种艺术形式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如在日常排练过程中,通过积极地探索角色内心、丰富冲突情节等体验,有助于学生在实践经历中提升认知水平并磨炼应变能力。在剧本创作与角色表演中,合理运用文学、音乐、美术、形体等多方面的知识成为学生的必备技能,而解读角色、设计舞台调度的过程,使学生的认知力、审美力和实践力都得到了充分锻炼。这与完满教育倡导的“四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目标高度契合,即“培养既有专业能力,又有健康人格和文化自信的完满的人”。
  戏剧教育的互动性与完满教育的实践性特征也不谋而合。戏剧超越了单向的知识传授形式,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集体创作等方式,营造了“体验—反思—实践”的学习循环模式。这种既激发创造性又提供反馈反思的过程,让学生在实践经验中更深刻地认识自我与社会。以原创话剧《站立》为例,学生不仅要主动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剧本年代的社会背景,还要通过台词、动作将民间手艺人这一角色的内心动机与外在行动准确传达。同时,整个创作历程融合了同伴交流和互助学习,使学生在摩擦、沟通、共鸣中学会了倾听、协调与担当。这种交互式的学习体验,与完满教育所强调的“生活即教育”相一致,鼓励学生从日常学习中积累经验,从集体创作中自我反思、完善人格。
  从精神内核来看,戏剧教育的人文性为完满教育注入了灵魂。戏剧从古至今一直关注人的情感、命运与价值追求。学生通过扮演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角色,完成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从而培养了同理心与人文关怀。例如,在“话剧体验课”上,学生通过对《雷雨》的家庭伦理冲突、《哈姆雷特》中主角的生死思考等的分析,不仅提升了文学素养,也深化了对人性、道德与生命价值的反思。这与泰山科技学院完满教育“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的公民”的理念高度契合。
课程创新
模块化体系更接地气

  作为一所应用型高校,泰山科技学院根据自己的定位和学生的特点,打造了一套兼具专业水平、实践资源、创新理念的特色体系。
  学校为打破传统戏剧教育的专业界限,创办了模块化课程体系,即将课程分为“基础认知—技能训练—实践创作”三大模块。在基础认知模块中,开设“话剧体验课”“演剧艺术创作”等通识课程,让学生初步了解戏剧艺术的基本常识与表现形式;在技能训练模块中,具有一定戏剧基础知识的学生参加“台词训练”“形体表演”等课程,吸收来自校内教师与外聘专家共同提供的专业指导,强化表演与创作能力;在实践创作模块中,学校积极开展“揽岳杯”校园戏剧节等活动,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色与社会热点进行原创。例如,有学生将科技知识与戏剧融合,探讨科技伦理问题,既创新了戏剧选材,又锻炼了跨学科能力,实现了专业教育与完满教育的深度融合。
  此外,学校还搭建了“校企合作”实践平台,与山东省话剧院、山东演艺集团合作,组织学生参与真实剧目排演与文化活动策划。在技能训练模块后,优秀学员可加入合作项目,在专业院团导师指导下完成角色塑造,将课堂所学转化为舞台实践,进一步打通“学”与“用”的链路,让戏剧教育更贴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评价革新
更关注过程中的成长

  “过去的艺术教育往往只看最后的作品好不好,现在我们更重视过程中的成长。”泰山科技学院一位教师表示。
  学校将学生在戏剧活动中的参与度、合作表现、创意贡献等纳入完满教育学分体系,强调过程评价与个性化发展比结果更加重要。教师通过记录学生在排练中剧本讨论、角色分配、舞台布置等环节的成长轨迹,鼓励他们在尝试与修正中不断进步。这种做法与完满教育“关注所有学生全面发展”的宗旨一脉相承,让每名学生无论在舞台上还是舞台下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实现充分的学习和发展。
  泰山科技学院的探索表明,戏剧教育与完满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为应用型高校的艺术教育提供了新路径,也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给出了生动答案。为了让戏剧教育真正成为完满教育的助力者,让每名学生都能借戏剧的光芒照亮自己,最终成长为“完满的人”,应用型高校的戏剧教育还需进一步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深跨学科融合;降低参与门槛,让更多学生受益;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建立协同育人机制。这既是泰山科技学院的奋进方向,也是新时代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作者单位:泰山科技学院)
  □李文霖
  
  近年来,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泰山科技学院提出并实施的“完满教育”体系,从教学与实践方面贯彻了这一理念。戏剧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强互动性、重体验性和多综合性,成为培养学生创造力、表现力、团队合作精神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泰山科技学院为例,从戏剧教育与完满教育的内在联系出发,深入探讨戏剧课堂在应用型高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理念统一
艺术舞台与实践课堂同频共振

  近年来,多部原创剧目在泰山科技学院相继上演,包括音乐剧、话剧、舞剧等。这些表现不同国家、年代、文化的作品不仅迸发出师生共创的艺术火花,也折射出中华儿女坚实的文化自信。完满教育作为泰山科技学院独特的办学理念,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学校在强调协调发展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同时,格外关注其在道德、智力、身体、审美和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全面提升。这一理念与戏剧教育的本质不谋而合。
  作为一门综合的艺术,戏剧通过多种艺术形式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如在日常排练过程中,通过积极地探索角色内心、丰富冲突情节等体验,有助于学生在实践经历中提升认知水平并磨炼应变能力。在剧本创作与角色表演中,合理运用文学、音乐、美术、形体等多方面的知识成为学生的必备技能,而解读角色、设计舞台调度的过程,使学生的认知力、审美力和实践力都得到了充分锻炼。这与完满教育倡导的“四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目标高度契合,即“培养既有专业能力,又有健康人格和文化自信的完满的人”。
  戏剧教育的互动性与完满教育的实践性特征也不谋而合。戏剧超越了单向的知识传授形式,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集体创作等方式,营造了“体验—反思—实践”的学习循环模式。这种既激发创造性又提供反馈反思的过程,让学生在实践经验中更深刻地认识自我与社会。以原创话剧《站立》为例,学生不仅要主动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剧本年代的社会背景,还要通过台词、动作将民间手艺人这一角色的内心动机与外在行动准确传达。同时,整个创作历程融合了同伴交流和互助学习,使学生在摩擦、沟通、共鸣中学会了倾听、协调与担当。这种交互式的学习体验,与完满教育所强调的“生活即教育”相一致,鼓励学生从日常学习中积累经验,从集体创作中自我反思、完善人格。
  从精神内核来看,戏剧教育的人文性为完满教育注入了灵魂。戏剧从古至今一直关注人的情感、命运与价值追求。学生通过扮演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角色,完成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从而培养了同理心与人文关怀。例如,在“话剧体验课”上,学生通过对《雷雨》的家庭伦理冲突、《哈姆雷特》中主角的生死思考等的分析,不仅提升了文学素养,也深化了对人性、道德与生命价值的反思。这与泰山科技学院完满教育“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的公民”的理念高度契合。
课程创新
模块化体系更接地气

  作为一所应用型高校,泰山科技学院根据自己的定位和学生的特点,打造了一套兼具专业水平、实践资源、创新理念的特色体系。
  学校为打破传统戏剧教育的专业界限,创办了模块化课程体系,即将课程分为“基础认知—技能训练—实践创作”三大模块。在基础认知模块中,开设“话剧体验课”“演剧艺术创作”等通识课程,让学生初步了解戏剧艺术的基本常识与表现形式;在技能训练模块中,具有一定戏剧基础知识的学生参加“台词训练”“形体表演”等课程,吸收来自校内教师与外聘专家共同提供的专业指导,强化表演与创作能力;在实践创作模块中,学校积极开展“揽岳杯”校园戏剧节等活动,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色与社会热点进行原创。例如,有学生将科技知识与戏剧融合,探讨科技伦理问题,既创新了戏剧选材,又锻炼了跨学科能力,实现了专业教育与完满教育的深度融合。
  此外,学校还搭建了“校企合作”实践平台,与山东省话剧院、山东演艺集团合作,组织学生参与真实剧目排演与文化活动策划。在技能训练模块后,优秀学员可加入合作项目,在专业院团导师指导下完成角色塑造,将课堂所学转化为舞台实践,进一步打通“学”与“用”的链路,让戏剧教育更贴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评价革新
更关注过程中的成长

  “过去的艺术教育往往只看最后的作品好不好,现在我们更重视过程中的成长。”泰山科技学院一位教师表示。
  学校将学生在戏剧活动中的参与度、合作表现、创意贡献等纳入完满教育学分体系,强调过程评价与个性化发展比结果更加重要。教师通过记录学生在排练中剧本讨论、角色分配、舞台布置等环节的成长轨迹,鼓励他们在尝试与修正中不断进步。这种做法与完满教育“关注所有学生全面发展”的宗旨一脉相承,让每名学生无论在舞台上还是舞台下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实现充分的学习和发展。
  泰山科技学院的探索表明,戏剧教育与完满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为应用型高校的艺术教育提供了新路径,也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给出了生动答案。为了让戏剧教育真正成为完满教育的助力者,让每名学生都能借戏剧的光芒照亮自己,最终成长为“完满的人”,应用型高校的戏剧教育还需进一步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深跨学科融合;降低参与门槛,让更多学生受益;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建立协同育人机制。这既是泰山科技学院的奋进方向,也是新时代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作者单位:泰山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