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出海背景下的外译人才培养架构研究

2025-08-2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宁乐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深入推进,外译人才培养日益成为企业出海的关键。截至2023年底,我国翻译从业人员规模已达642万,相较2022年增长6.8%,其中专职翻译人员约为95万人,兼职翻译人员达547万余人。尽管翻译人才总量可观,但真正能满足企业国际化需求的复合型外译人才仍显不足。当前,市场对外译人才的要求已从单一语言技能转向语言能力与专业知识并重、市场感知与文化理解融合的复合型人才结构,这也为企业外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与挑战。
企业出海背景下
外译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企业出海背景下的外译人才培养具有深远战略价值,随着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在2023年攀升至539281亿元,企业国际化进程加速,外译人才已成为链接全球市场的关键纽带。优秀外译人才助力企业精准把握目标市场文化脉络与商业环境,有利于企业开拓当地市场。在中小企业占出海主体68.3%的格局下,外译人才更为跨境业务拓展提供语言与文化保障。高素质外译人才队伍构建对提升中国企业国际传播效能、增强全球市场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尤其在中国对亚洲投资占比79.9%且呈持续增长态势的背景下,培养熟悉区域文化、精通商业规则的复合型外译人才已成为企业实现国际化战略的必要路径。
企业出海背景下的
外译人才培养架构

  外译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架构设计。架构应植根企业国际化实际需求,形成语言能力与专业知识相融共生的培养格局。着力培育语言精准表达、专业领域深耕、跨文化商业敏感与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将行业实践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培养视野开阔、文化敏锐、规则精通的复合型人才,使学生面对多变国际商务环境时从容应对、游刃有余。
  例如,以本校山东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为例,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外译人才培养路径。学院设有商务英语、朝鲜语、翻译、日语、英语(跨境电商方向)5个本科专业,构建语言能力与商务知识相得益彰的专业体系。七成教师具备海外学习工作背景,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国际化视野与思维。学院与美澳日韩等国20余所高校建立的“2+2”“3+1+1”等本硕项目,为学生创设纯正语言环境与文化浸润氛围。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商务英语专业工作委员会副会长单位、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语言服务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学院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历练企业出海所需语言服务技能。
  外译人才培训体系与知识管理架构。融语言技能与专业知识于一体。知识管理架构围绕获取、转化、应用、创新环节设计,形成企业实践与学术理论相辅相成的知识生态。培训注重情境学习,将行业案例融入教学;知识管理侧重显性与隐性知识转化,打造持续发展的人才培育模式,满足企业国际化拓展需求。
  例如,学校可以构建“语言+专业+技术”三维培训体系,开设行业词汇库建设、专业术语管理、跨文化商务沟通等模块课程。知识库平台作为外译人才培养的数字基础,学校建立案例库、术语库与翻译记忆库,方便学生在实践中调用学习。项目式教学贯穿培养过程,企业业务场景引入课堂,学生参与实际翻译任务,在解决问题中锤炼专业技能。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学生参与企业出海文案本地化,培养国际视野。确立师徒制知识传承机制,资深教师指导学生从事商务翻译实践。常态化开展行业论坛与工作坊,学生与专家交流互动,把握市场动态。能力评估融合翻译竞赛与职业认证,为学生搭建展示舞台,营造专业氛围,推动外译人才全面发展。
  外译人才评估与职业发展架构。外译人才评估维度涵盖语言技能、专业知识、跨文化能力与职业素养,采用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方式。职业发展路径设计注重阶梯式提升,打造从初级译员到高级本地化专家的成长通道,引导学生明确职业定位,规划个人发展蓝图。
  例如,学校可以建立“能力档案+市场反馈”双轨评估机制,为每位学生创建能力发展电子档案,记录语言能力测试、专业课程成绩、实践项目表现等数据。档案中嵌入行业标准对标分析,学生据此了解自身能力差距,精准提升。同时引入企业评价反馈,邀请企业导师定期评估学生翻译作品质量、项目执行效果,使评估体系与市场需求紧密衔接。学校可以打造“课程学习—实习实践—职业认证—就业指导”一体化职业发展支持系统。开设职业规划课程,邀请外译行业资深人士分享成长经历;组织学生参与企业出海文案翻译、多语种网站本地化等实习项目,积累实战经验;推动学生获取CATTI、剑桥商务英语等专业认证,提升就业竞争力;设立外译人才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提供精准推荐,促进人才与企业精准对接,实现学生职业理想与企业需求的双向满足。
  外译人才培养与企业国际化进程相辅相成,构成现代商业生态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当代外译工作已超越单纯语言转换范畴,演变为融合商业智慧、文化洞察与技术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实践。企业出海征程中,语言障碍消解仅为基础,文化共鸣激发则为根本。在这样的背景下,优秀外译人才应肩负起沟通世界的重任,使商业逻辑在跨文化语境中自然流转,让企业价值主张于国际舞台精准呈现。外译教育工作者应深耕于此,精心设计能力培养体系,构筑知识管理框架,完善评估发展机制,为企业国际化战略落地提供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山东工商学院)
  □宁乐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深入推进,外译人才培养日益成为企业出海的关键。截至2023年底,我国翻译从业人员规模已达642万,相较2022年增长6.8%,其中专职翻译人员约为95万人,兼职翻译人员达547万余人。尽管翻译人才总量可观,但真正能满足企业国际化需求的复合型外译人才仍显不足。当前,市场对外译人才的要求已从单一语言技能转向语言能力与专业知识并重、市场感知与文化理解融合的复合型人才结构,这也为企业外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与挑战。
企业出海背景下
外译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企业出海背景下的外译人才培养具有深远战略价值,随着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在2023年攀升至539281亿元,企业国际化进程加速,外译人才已成为链接全球市场的关键纽带。优秀外译人才助力企业精准把握目标市场文化脉络与商业环境,有利于企业开拓当地市场。在中小企业占出海主体68.3%的格局下,外译人才更为跨境业务拓展提供语言与文化保障。高素质外译人才队伍构建对提升中国企业国际传播效能、增强全球市场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尤其在中国对亚洲投资占比79.9%且呈持续增长态势的背景下,培养熟悉区域文化、精通商业规则的复合型外译人才已成为企业实现国际化战略的必要路径。
企业出海背景下的
外译人才培养架构

  外译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架构设计。架构应植根企业国际化实际需求,形成语言能力与专业知识相融共生的培养格局。着力培育语言精准表达、专业领域深耕、跨文化商业敏感与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将行业实践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培养视野开阔、文化敏锐、规则精通的复合型人才,使学生面对多变国际商务环境时从容应对、游刃有余。
  例如,以本校山东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为例,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外译人才培养路径。学院设有商务英语、朝鲜语、翻译、日语、英语(跨境电商方向)5个本科专业,构建语言能力与商务知识相得益彰的专业体系。七成教师具备海外学习工作背景,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国际化视野与思维。学院与美澳日韩等国20余所高校建立的“2+2”“3+1+1”等本硕项目,为学生创设纯正语言环境与文化浸润氛围。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商务英语专业工作委员会副会长单位、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语言服务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学院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历练企业出海所需语言服务技能。
  外译人才培训体系与知识管理架构。融语言技能与专业知识于一体。知识管理架构围绕获取、转化、应用、创新环节设计,形成企业实践与学术理论相辅相成的知识生态。培训注重情境学习,将行业案例融入教学;知识管理侧重显性与隐性知识转化,打造持续发展的人才培育模式,满足企业国际化拓展需求。
  例如,学校可以构建“语言+专业+技术”三维培训体系,开设行业词汇库建设、专业术语管理、跨文化商务沟通等模块课程。知识库平台作为外译人才培养的数字基础,学校建立案例库、术语库与翻译记忆库,方便学生在实践中调用学习。项目式教学贯穿培养过程,企业业务场景引入课堂,学生参与实际翻译任务,在解决问题中锤炼专业技能。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学生参与企业出海文案本地化,培养国际视野。确立师徒制知识传承机制,资深教师指导学生从事商务翻译实践。常态化开展行业论坛与工作坊,学生与专家交流互动,把握市场动态。能力评估融合翻译竞赛与职业认证,为学生搭建展示舞台,营造专业氛围,推动外译人才全面发展。
  外译人才评估与职业发展架构。外译人才评估维度涵盖语言技能、专业知识、跨文化能力与职业素养,采用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方式。职业发展路径设计注重阶梯式提升,打造从初级译员到高级本地化专家的成长通道,引导学生明确职业定位,规划个人发展蓝图。
  例如,学校可以建立“能力档案+市场反馈”双轨评估机制,为每位学生创建能力发展电子档案,记录语言能力测试、专业课程成绩、实践项目表现等数据。档案中嵌入行业标准对标分析,学生据此了解自身能力差距,精准提升。同时引入企业评价反馈,邀请企业导师定期评估学生翻译作品质量、项目执行效果,使评估体系与市场需求紧密衔接。学校可以打造“课程学习—实习实践—职业认证—就业指导”一体化职业发展支持系统。开设职业规划课程,邀请外译行业资深人士分享成长经历;组织学生参与企业出海文案翻译、多语种网站本地化等实习项目,积累实战经验;推动学生获取CATTI、剑桥商务英语等专业认证,提升就业竞争力;设立外译人才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提供精准推荐,促进人才与企业精准对接,实现学生职业理想与企业需求的双向满足。
  外译人才培养与企业国际化进程相辅相成,构成现代商业生态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当代外译工作已超越单纯语言转换范畴,演变为融合商业智慧、文化洞察与技术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实践。企业出海征程中,语言障碍消解仅为基础,文化共鸣激发则为根本。在这样的背景下,优秀外译人才应肩负起沟通世界的重任,使商业逻辑在跨文化语境中自然流转,让企业价值主张于国际舞台精准呈现。外译教育工作者应深耕于此,精心设计能力培养体系,构筑知识管理框架,完善评估发展机制,为企业国际化战略落地提供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山东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