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规模庞大的“存款搬家”已然启幕

储蓄难“躺赢”,“搬家”搬去哪?

2025-08-21 作者: 胡羽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胡羽

  最近,六旬退休教师王叔叔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20万元定期存款到期后,他没有选择续存,而是将资金分散投向了理财产品和股市。
  这张存了三年的存单,年利率从存入时令人心动的“3字头”,一路跌至如今续存时的1.55%。这让习惯了“稳稳幸福”的王叔叔感慨:“存三年利息还不到1万元,真不如试试新路子。”
  王叔叔的决策,正是当前低利率环境下储户心态变化的一个缩影。在存款利率不断下调、权益资产吸引力不断上升的背景下,越来越多资金从低风险、低收益的存款转向保险、基金、股票等更高收益的领域。数据显示,7月,居民存款减少了1.11万亿元,非银存款新增2.14万亿元,一场规模庞大的“存款搬家”已然启幕。
存款“搬家”搬去哪?
资本市场成为“新住址”

  储户选择调整资产结构,将银行储蓄“搬出”,是一种正常的“趋利”行为。“随着利率下调,按照目前三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破二的水平,这些到期的存款它不大可能再续存,有可能流入到银行理财产品,或者直接流到了资本市场。”中泰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
  存款“搬家”的方向,正清晰地指向资本市场。
  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的激增,主要反映了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机构吸纳的资金增长,其动向往往与资本市场的活跃度紧密相连。
  这直接表明,居民存款正显现出向资本市场迁移的巨大潜力。
  这种资金流动的潜力有多大?据招商证券测算,2025年将有约105万亿元的存量定期存款到期,若其中部分资金转向股市、债市等金融资产,将为资本市场带来可观的增量资金。在存款吸引力下降、资产荒持续以及“活跃资本市场”政策支持的背景下,资本市场有望成为居民储蓄外溢的主要方向,进一步扩大股市资金池,提升市场交易活跃度与估值弹性。
谁在加速入场?
新生代试水老投资者回归

  8月18日,中国资本市场迎来历史性时刻,A股市值总和首次突破100万亿元,伴随市值飞跃的是上证指数、北证50指数等关键指数的集体突破。
  谈及本轮行情时,不少分析都将居民存款入市视为行情的重要驱动力。
  而资本市场的活力一旦被有效激发,又会反过来加速“存款搬家”现象,最终形成“居民资金入市推动市场慢涨,市场上涨又吸引更多资金入市”的正反馈效应。
  “行情热起来,感觉自己要把握住机会。”在济南上大学的“00后”小张在近期开通了股票账户,他表示,看着上证指数节节攀升,他有一种强烈的参与感,投入了1万元到股市中。小张表示,他的本金不多,打算先从熟悉的领域入手,在实践中学习投资。
  据上海证券交易所数据,今年7月,A股市场新开户数达196.36万户,同比增长70.54%,环比增长19.27%。
  在这股热潮中,既涌动着新生代投资者的谨慎尝试,也伴随着老股民的理性回归。济南的李女士已6年未打理过自己的股票账户,如今看到行情向好,正考虑择机补仓。而像王叔叔这样的中老年群体,则倾向于将资金进行分散配置,部分投入理财以求稳健,少量投入股市博取潜在收益,摸索着在利率下行时代构建“稳中求进”的资产组合。
“搬家”还是“扎根”?
长期趋势仍有待观察

  当下的“存款搬家”究竟是短期市场情绪波动,还是中长期趋势的开端,仍需时间检验。
  “社会财富流向资本市场是长期过程,难以一蹴而就。如果短期有大量存款迁徙资本市场,通常是市场情绪的结果,而非原因。”招商证券指出,如果市场过度将中长期逻辑通过故事化叙事进行短期兑现,只会带来不必要的市场波动,降低资本市场的财富持有体验,反而会导致居民财富进入资本市场的长期逻辑兑现难度上升,建议理性对待。
  对于“存款搬家”能否演变为长期趋势,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强调了更深层次的制度性基础。“这不仅取决于短期市场行情的表现,更取决于居民资产配置结构的深度调整以及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的完善、上市公司质量的提升、投资者保护机制的健全以及市场监管的有效性等诸多深层次因素。”田轩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财富管理市场的持续发展以及居民资产配置需求的多元化,存款向资本市场的合理有序迁移是大势所趋。但是,这一过程将是渐进的、结构性的,需要资本市场自身不断地成熟和完善作为支撑,也需要投资者资产配置观念的逐步转变。
  万亿量级的居民储蓄离开银行账户的“舒适区”,这场“搬家”之旅终将走向何方、扎根多深?答案既考验着市场参与者的智慧,更将检验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的韧性。
  □ 本报记者 胡羽

  最近,六旬退休教师王叔叔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20万元定期存款到期后,他没有选择续存,而是将资金分散投向了理财产品和股市。
  这张存了三年的存单,年利率从存入时令人心动的“3字头”,一路跌至如今续存时的1.55%。这让习惯了“稳稳幸福”的王叔叔感慨:“存三年利息还不到1万元,真不如试试新路子。”
  王叔叔的决策,正是当前低利率环境下储户心态变化的一个缩影。在存款利率不断下调、权益资产吸引力不断上升的背景下,越来越多资金从低风险、低收益的存款转向保险、基金、股票等更高收益的领域。数据显示,7月,居民存款减少了1.11万亿元,非银存款新增2.14万亿元,一场规模庞大的“存款搬家”已然启幕。
存款“搬家”搬去哪?
资本市场成为“新住址”

  储户选择调整资产结构,将银行储蓄“搬出”,是一种正常的“趋利”行为。“随着利率下调,按照目前三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破二的水平,这些到期的存款它不大可能再续存,有可能流入到银行理财产品,或者直接流到了资本市场。”中泰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
  存款“搬家”的方向,正清晰地指向资本市场。
  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的激增,主要反映了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机构吸纳的资金增长,其动向往往与资本市场的活跃度紧密相连。
  这直接表明,居民存款正显现出向资本市场迁移的巨大潜力。
  这种资金流动的潜力有多大?据招商证券测算,2025年将有约105万亿元的存量定期存款到期,若其中部分资金转向股市、债市等金融资产,将为资本市场带来可观的增量资金。在存款吸引力下降、资产荒持续以及“活跃资本市场”政策支持的背景下,资本市场有望成为居民储蓄外溢的主要方向,进一步扩大股市资金池,提升市场交易活跃度与估值弹性。
谁在加速入场?
新生代试水老投资者回归

  8月18日,中国资本市场迎来历史性时刻,A股市值总和首次突破100万亿元,伴随市值飞跃的是上证指数、北证50指数等关键指数的集体突破。
  谈及本轮行情时,不少分析都将居民存款入市视为行情的重要驱动力。
  而资本市场的活力一旦被有效激发,又会反过来加速“存款搬家”现象,最终形成“居民资金入市推动市场慢涨,市场上涨又吸引更多资金入市”的正反馈效应。
  “行情热起来,感觉自己要把握住机会。”在济南上大学的“00后”小张在近期开通了股票账户,他表示,看着上证指数节节攀升,他有一种强烈的参与感,投入了1万元到股市中。小张表示,他的本金不多,打算先从熟悉的领域入手,在实践中学习投资。
  据上海证券交易所数据,今年7月,A股市场新开户数达196.36万户,同比增长70.54%,环比增长19.27%。
  在这股热潮中,既涌动着新生代投资者的谨慎尝试,也伴随着老股民的理性回归。济南的李女士已6年未打理过自己的股票账户,如今看到行情向好,正考虑择机补仓。而像王叔叔这样的中老年群体,则倾向于将资金进行分散配置,部分投入理财以求稳健,少量投入股市博取潜在收益,摸索着在利率下行时代构建“稳中求进”的资产组合。
“搬家”还是“扎根”?
长期趋势仍有待观察

  当下的“存款搬家”究竟是短期市场情绪波动,还是中长期趋势的开端,仍需时间检验。
  “社会财富流向资本市场是长期过程,难以一蹴而就。如果短期有大量存款迁徙资本市场,通常是市场情绪的结果,而非原因。”招商证券指出,如果市场过度将中长期逻辑通过故事化叙事进行短期兑现,只会带来不必要的市场波动,降低资本市场的财富持有体验,反而会导致居民财富进入资本市场的长期逻辑兑现难度上升,建议理性对待。
  对于“存款搬家”能否演变为长期趋势,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强调了更深层次的制度性基础。“这不仅取决于短期市场行情的表现,更取决于居民资产配置结构的深度调整以及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的完善、上市公司质量的提升、投资者保护机制的健全以及市场监管的有效性等诸多深层次因素。”田轩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财富管理市场的持续发展以及居民资产配置需求的多元化,存款向资本市场的合理有序迁移是大势所趋。但是,这一过程将是渐进的、结构性的,需要资本市场自身不断地成熟和完善作为支撑,也需要投资者资产配置观念的逐步转变。
  万亿量级的居民储蓄离开银行账户的“舒适区”,这场“搬家”之旅终将走向何方、扎根多深?答案既考验着市场参与者的智慧,更将检验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的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