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专题

济南能源集团

组织“产业工人大培训”着力锻造能源产业工人队伍

2025-08-2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济南能源集团举办2025年能源管家精准为民服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培训(供气管家)
  济南能源集团聚焦落实全省“十万产业工人大培训”部署,以深化产教融合、拓展培训领域、强化数字赋能、完善保障机制为目标,依托工匠学院主阵地和遍布一线的工匠培训站(所),打造平台扎实、模式创新、成效显著的立体化大培训格局,锻造了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能源产业工人队伍。
夯基垒台
打造全域覆盖的实训网络

  倾力打造核心培训阵地。成立济南能源工匠学院,占地4.86万平方米,集教学研发、实训实操、文体中心于一体,可为职工提供培训、就餐、住宿全方位服务保障。建有安全应急、供暖管家、供气管家等12个高度仿真实操模块,配备智能控制系统仿真平台、新能源设备检修平台、管网运行模拟系统等前沿设备,确保学员“在模拟场景中练真功”。将培训触角延伸到生产最前沿。将现有换热站、项目现场等一线场所转型升级为工匠培训站(所),挂牌成立6家特色站点。热力和康分公司培训站首创“冬天是换热站,夏天变培训站”的“双季节转换”模式,利用非供暖期开展“师带徒”培训,年均超300场次。这种“站点即课堂”模式,显著提升了培训效率。建设“能源大学堂”线上平台。汇聚供热、供气、安全、信息化等全领域课程180余门,提供从课件查阅、在线考试到证书认证的一站式服务。2025年以来,平台培训突破34万人次,重点学习课程完成率100%,打造了覆盖全员、便捷高效的“指尖上的工匠学院”。
创新驱动
构建学赛相融的培训生态

  建强师资队伍。构建“内部骨干+外部权威+高校智库”的双轨师资库,打造了一支由20名以上劳模、工匠和技术专家组成的“劳模工匠师资队伍”,建立起强有力的教学支撑体系。开发体系课程。精心打造PLC/SCADA系统操作、AI能源管理、无人机驾驶与低空经济应用等15门精品课程,形成涵盖技能、服务、信息化、应急及定制类的“五大课程体系”。注重实操能力。依托工匠学院、各培训站以及各类开放式培训机构等“1+2+N”多元化实训场景,广泛应用VR场景模拟、虚幻引擎技术,打造“情景模拟+实景操作”的沉浸式教学模式,严格落实实操课时占比超过60%要求,让职工身临其境地演练复杂管网抢修、智慧能源调度等高难度任务。融入实战竞赛。围绕供热运行、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常态化开展九大类实战性劳动和技能竞赛,让职工在实景比拼中锤炼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累计培训产业工人超8950人,参赛职工技能等级普遍得到提升。
厚积薄发
彰显赋能发展的培训效能

  产业工人成长通道更加畅通。创新构建以职业能力和工作业绩为核心的分层级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实施经营管理与专业职能“双通道”的职业发展路径,覆盖技能与施工管理全链条,变“独木桥”为“立交架”,构建起“能工巧匠,源源不断”的人才梯队,先后有13人获评“济南大工匠”“济南工匠”“齐鲁建设工匠”“齐鲁能源工匠”“齐鲁巾帼工匠”等,为集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能人才支撑。优质培训资源持续聚集。探索“高校智库+企业实践”协同育人模式,与山东建筑大学共建“智慧能源实训基地”,联合济南职业学院开发“燃气具安装维修”专项课程;成立技师协会,常态化开展“大学习、大培训、大考试、大竞赛、大发展”活动。培训效果逐步显现。“五小”等群众性创新活动成果丰硕,23个创新工作室和百余个创新小组组织实施技术革新项目313个,取得市级及以上奖项215项。“热力管网智能检漏系统”项目年节约成本超800万元,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为企业效益。经过专项培训的“供暖管家”队伍,大幅缩短了户内维修响应时间。掌握新能源应用技术的专业团队,成功实施了济南国际金融城冷热联供项目,年减排二氧化碳达1.2万吨,提升了企业服务水平和绿色发展能力。
  济南能源集团聚焦落实全省“十万产业工人大培训”部署,以深化产教融合、拓展培训领域、强化数字赋能、完善保障机制为目标,依托工匠学院主阵地和遍布一线的工匠培训站(所),打造平台扎实、模式创新、成效显著的立体化大培训格局,锻造了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能源产业工人队伍。
夯基垒台
打造全域覆盖的实训网络

  倾力打造核心培训阵地。成立济南能源工匠学院,占地4.86万平方米,集教学研发、实训实操、文体中心于一体,可为职工提供培训、就餐、住宿全方位服务保障。建有安全应急、供暖管家、供气管家等12个高度仿真实操模块,配备智能控制系统仿真平台、新能源设备检修平台、管网运行模拟系统等前沿设备,确保学员“在模拟场景中练真功”。将培训触角延伸到生产最前沿。将现有换热站、项目现场等一线场所转型升级为工匠培训站(所),挂牌成立6家特色站点。热力和康分公司培训站首创“冬天是换热站,夏天变培训站”的“双季节转换”模式,利用非供暖期开展“师带徒”培训,年均超300场次。这种“站点即课堂”模式,显著提升了培训效率。建设“能源大学堂”线上平台。汇聚供热、供气、安全、信息化等全领域课程180余门,提供从课件查阅、在线考试到证书认证的一站式服务。2025年以来,平台培训突破34万人次,重点学习课程完成率100%,打造了覆盖全员、便捷高效的“指尖上的工匠学院”。
创新驱动
构建学赛相融的培训生态

  建强师资队伍。构建“内部骨干+外部权威+高校智库”的双轨师资库,打造了一支由20名以上劳模、工匠和技术专家组成的“劳模工匠师资队伍”,建立起强有力的教学支撑体系。开发体系课程。精心打造PLC/SCADA系统操作、AI能源管理、无人机驾驶与低空经济应用等15门精品课程,形成涵盖技能、服务、信息化、应急及定制类的“五大课程体系”。注重实操能力。依托工匠学院、各培训站以及各类开放式培训机构等“1+2+N”多元化实训场景,广泛应用VR场景模拟、虚幻引擎技术,打造“情景模拟+实景操作”的沉浸式教学模式,严格落实实操课时占比超过60%要求,让职工身临其境地演练复杂管网抢修、智慧能源调度等高难度任务。融入实战竞赛。围绕供热运行、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常态化开展九大类实战性劳动和技能竞赛,让职工在实景比拼中锤炼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累计培训产业工人超8950人,参赛职工技能等级普遍得到提升。
厚积薄发
彰显赋能发展的培训效能

  产业工人成长通道更加畅通。创新构建以职业能力和工作业绩为核心的分层级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实施经营管理与专业职能“双通道”的职业发展路径,覆盖技能与施工管理全链条,变“独木桥”为“立交架”,构建起“能工巧匠,源源不断”的人才梯队,先后有13人获评“济南大工匠”“济南工匠”“齐鲁建设工匠”“齐鲁能源工匠”“齐鲁巾帼工匠”等,为集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能人才支撑。优质培训资源持续聚集。探索“高校智库+企业实践”协同育人模式,与山东建筑大学共建“智慧能源实训基地”,联合济南职业学院开发“燃气具安装维修”专项课程;成立技师协会,常态化开展“大学习、大培训、大考试、大竞赛、大发展”活动。培训效果逐步显现。“五小”等群众性创新活动成果丰硕,23个创新工作室和百余个创新小组组织实施技术革新项目313个,取得市级及以上奖项215项。“热力管网智能检漏系统”项目年节约成本超800万元,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为企业效益。经过专项培训的“供暖管家”队伍,大幅缩短了户内维修响应时间。掌握新能源应用技术的专业团队,成功实施了济南国际金融城冷热联供项目,年减排二氧化碳达1.2万吨,提升了企业服务水平和绿色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