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施策 高质量开好“形势与政策”课
2025-08-1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查看PDF版】
□黄鹏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第一时间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必修课程。长期以来,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特殊性,课程的很多规定和要求落实不够到位,部分高校存在责任主体不清、教学内容随意、教师队伍不稳、教学秩序失范等现象,课程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新时代新征程,必须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高思想认识、提升政治站位,高质量开好“形势与政策”课。
完善机制 加强校内组织协调
高质量的课程需要良好的组织协调机制。“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本专科学生每学期的必修课程,涉及校内众多部门。以往因责任划分不清,课程的组织协调存在“九龙治水”的混乱局面。为解决这一问题,各高校应根据教育部的最新要求,将“形势与政策”课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建立健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组织,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党委学生工作部、团委等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具体来说,学校党委必须充分认识课程的重要性,加强顶层设计,明确责任主体,统筹领导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设置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组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团队,确定教学专题,明确教学重点,组织集体备课。党委宣传部要参与每学期的教学专题备课工作,严把政治方向和意识形态红线。教务处确保课程进入课表,严格落实课程的学时学分。党委学生工作部、团委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学生参加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完善校内组织协调机制,学校各部门权责明确、各司其职,齐心协力确保课程的高质量开设。
与时俱进 精心准备教学内容
高质量的课程始于高质量的内容供给。“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政治性强、变动性大、涉及面广,实现教学内容的高质量供给需要与时俱进、精心准备。首先,确保教学内容的权威性与政治性。课程内容紧密围绕党的创新理论,依据教育部每学期印发的课程教学要点,确保教学内容的权威性和规范性。其次,强化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与动态性。“形势”瞬息万变,“政策”与时俱进。“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动态更新,及时将国内外形势的最新变化、党中央的最新精神、国家的最新战略融入课堂,将当前的经济社会形势、国家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全球治理体系的重大变革等最新热点转化为生动而深刻的教学案例。最后,提升内容的精准性与针对性。“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应“顶天”“立地”,既要紧跟国家大政方针,也要精准对接学生的现实关切与思想困惑。课程教研室应建立学生思想动态跟踪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方式,准确把握学生在社会思潮、国内形势、国际关系等方面的关注与困惑,将宏大叙事与学生的个人成长相结合,从而真正实现解疑释惑、凝聚共识的教学目标。
专兼结合 打造优秀教学队伍
高质量的课程离不开优秀的教学队伍。“形势与政策”课学生数量庞大,所需授课老师数量较多,对教师的政治素质和知识素养要求高,打造优秀的教学队伍面临不少考验。首先,必须建立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精神,要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的教师队伍。其次,适当补充优秀的兼职教师。针对教师数量短缺问题,按照“优中选优”原则,从党政领导干部、专职辅导员、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教师队伍中择优遴选优秀兼职教师,有效补充壮大教师队伍。再次,构建常态化培训机制。马克思主义学院定期举办集体备课、教学比赛、考察交流等活动,建立科学的课程教学评估和督导机制,切实提升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效保障教学质量。最后,优化课程的绩效计算机制。为保证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应充分考虑“形势与政策”课难度大、变化快、备课耗时长、上课人数多的特点,科学计算教学工作量,给予授课教师适度的绩效激励。
科学管理 确保良好教学秩序
高质量的课程有赖于良好的教学秩序。“形势与政策”课每学期的学时、学分数少,但学生总量多,排课、备课、考核都有很大难度,因此需要对课程教学进行科学的规划与管理。首先,要优化排课选课机制。教务部门应适度控制教学班级的学生数量,尽量减少大班化教学,实现不同专业年级、教学班级的顺畅衔接,避免教学资源的空耗和浪费。针对毕业班学生校外实习、毕业求职等特殊情况,可通过开设在线课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确保达到“开课不断线”的教学要求。其次,建立集体备课制度。针对课程内容的多变性,应根据教育部每学期下发的课程教学要点,选择专业方向匹配的优秀教师负责新专题的备课和打磨,开学前组织集体备课和示范课,减少教学内容的随意性。最后,合理组织课程考核。各高校应考虑学生数量、考核标准等实际情况,探索符合各校实际的考核方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考核的方式降低考试组织和阅卷难度。同时,探索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的辅修课程,允许没有通过课程考核的学生以此类课程进行替代,解决课程补修或重修的难题。
高质量开好“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在于综合施策的系统思维和久久为功的持续努力。这要求各高校加强校内组织协调,精心准备教学内容,打造优秀教学团队,确保良好教学秩序,把最具时代气息的大政方针转化为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日常话语,真正发挥“形势与政策”课促进学生知世情、明国情、铸信仰、强担当的独特育人功能。
(作者系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办公室主任)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第一时间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必修课程。长期以来,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特殊性,课程的很多规定和要求落实不够到位,部分高校存在责任主体不清、教学内容随意、教师队伍不稳、教学秩序失范等现象,课程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新时代新征程,必须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高思想认识、提升政治站位,高质量开好“形势与政策”课。
完善机制 加强校内组织协调
高质量的课程需要良好的组织协调机制。“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本专科学生每学期的必修课程,涉及校内众多部门。以往因责任划分不清,课程的组织协调存在“九龙治水”的混乱局面。为解决这一问题,各高校应根据教育部的最新要求,将“形势与政策”课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建立健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组织,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党委学生工作部、团委等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具体来说,学校党委必须充分认识课程的重要性,加强顶层设计,明确责任主体,统筹领导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设置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组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团队,确定教学专题,明确教学重点,组织集体备课。党委宣传部要参与每学期的教学专题备课工作,严把政治方向和意识形态红线。教务处确保课程进入课表,严格落实课程的学时学分。党委学生工作部、团委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学生参加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完善校内组织协调机制,学校各部门权责明确、各司其职,齐心协力确保课程的高质量开设。
与时俱进 精心准备教学内容
高质量的课程始于高质量的内容供给。“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政治性强、变动性大、涉及面广,实现教学内容的高质量供给需要与时俱进、精心准备。首先,确保教学内容的权威性与政治性。课程内容紧密围绕党的创新理论,依据教育部每学期印发的课程教学要点,确保教学内容的权威性和规范性。其次,强化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与动态性。“形势”瞬息万变,“政策”与时俱进。“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动态更新,及时将国内外形势的最新变化、党中央的最新精神、国家的最新战略融入课堂,将当前的经济社会形势、国家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全球治理体系的重大变革等最新热点转化为生动而深刻的教学案例。最后,提升内容的精准性与针对性。“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应“顶天”“立地”,既要紧跟国家大政方针,也要精准对接学生的现实关切与思想困惑。课程教研室应建立学生思想动态跟踪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方式,准确把握学生在社会思潮、国内形势、国际关系等方面的关注与困惑,将宏大叙事与学生的个人成长相结合,从而真正实现解疑释惑、凝聚共识的教学目标。
专兼结合 打造优秀教学队伍
高质量的课程离不开优秀的教学队伍。“形势与政策”课学生数量庞大,所需授课老师数量较多,对教师的政治素质和知识素养要求高,打造优秀的教学队伍面临不少考验。首先,必须建立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精神,要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的教师队伍。其次,适当补充优秀的兼职教师。针对教师数量短缺问题,按照“优中选优”原则,从党政领导干部、专职辅导员、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教师队伍中择优遴选优秀兼职教师,有效补充壮大教师队伍。再次,构建常态化培训机制。马克思主义学院定期举办集体备课、教学比赛、考察交流等活动,建立科学的课程教学评估和督导机制,切实提升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效保障教学质量。最后,优化课程的绩效计算机制。为保证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应充分考虑“形势与政策”课难度大、变化快、备课耗时长、上课人数多的特点,科学计算教学工作量,给予授课教师适度的绩效激励。
科学管理 确保良好教学秩序
高质量的课程有赖于良好的教学秩序。“形势与政策”课每学期的学时、学分数少,但学生总量多,排课、备课、考核都有很大难度,因此需要对课程教学进行科学的规划与管理。首先,要优化排课选课机制。教务部门应适度控制教学班级的学生数量,尽量减少大班化教学,实现不同专业年级、教学班级的顺畅衔接,避免教学资源的空耗和浪费。针对毕业班学生校外实习、毕业求职等特殊情况,可通过开设在线课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确保达到“开课不断线”的教学要求。其次,建立集体备课制度。针对课程内容的多变性,应根据教育部每学期下发的课程教学要点,选择专业方向匹配的优秀教师负责新专题的备课和打磨,开学前组织集体备课和示范课,减少教学内容的随意性。最后,合理组织课程考核。各高校应考虑学生数量、考核标准等实际情况,探索符合各校实际的考核方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考核的方式降低考试组织和阅卷难度。同时,探索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的辅修课程,允许没有通过课程考核的学生以此类课程进行替代,解决课程补修或重修的难题。
高质量开好“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在于综合施策的系统思维和久久为功的持续努力。这要求各高校加强校内组织协调,精心准备教学内容,打造优秀教学团队,确保良好教学秩序,把最具时代气息的大政方针转化为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日常话语,真正发挥“形势与政策”课促进学生知世情、明国情、铸信仰、强担当的独特育人功能。
(作者系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办公室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