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祖林赈灾的“庄户县长”
2025-08-1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庄户县长”王东年。(□资料图)
|
□ 本报记者 许金星 曾轲
“庄户”泛指农户,“庄户县长”是革命战争年代群众对基层干部的亲切称呼,体现了早期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工作作风。
在抗战时期的临沂莒南,王东年就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庄户县长”。
1941年初,王东年当选莒南县第一任民选县长。作为一县之长的他,形象令人印象颇深:头戴黑毡帽、身穿一件破布棉袄和肥大的棉裤,腰间系着绳子,脚上穿着毛窝草鞋。
有一次开会,王东年讲完话了,底下有村民还问:“不是说王县长要来吗,咋还看不见人啊?”“那不就是王县长嘛!”见过王东年的村民赶忙说。“这王县长咋穿的跟咱庄户人一样啊!”村民们纷纷感叹。
“王东年平时到哪去都戴着个毡帽,不让警卫员和秘书跟着,也不让别人喊他县长,百姓们都叫他‘老王’。”莒南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原主任陈庆堂介绍。
战争年代,县政府驻地不固定,县长在哪里,哪里就是县政府。由于莒南一带我党与敌人的斗争态势十分严峻,所以县政府驻地都有警卫员站岗放哨。
“有一年过年,王东年看着门口的警卫员还在站岗,就命令警卫员去休息,他来站岗。那段时间形势有所缓和,正逢过年,大家就想着包饺子吃。结果饺子包好还没下锅,王东年就发现日军来了,马上安排县政府转移,饺子到最后也没吃上。”谈起王东年的优良作风,陈庆堂说。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根据地在日寇的反复扫荡下,大面积沦陷。雪上加霜的是,1941年秋季歉收,冬旱无雨,造成了次年春荒,根据地饿殍遍野,难民到处流窜,当时的莒南县涌入了大量的难民。
面对如此情形,时任莒南县长王东年心急如焚,夜不能寐,于是给母亲写了封信,决心毁家纾难。这封信现存于莒南的山东抗日根据地纪念馆中,信中王东年向母亲表达了卖祖林的想法,以及忠孝不能两全的歉意。
王东年生于殷实之家,祖上在清朝当过官。“我问过父亲‘咱们家里条件这么好,为什么要出来参加革命呢?’父亲说他对封建家庭不满,还说人只要有信仰,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王东年的女儿王滨生回忆道。
当时灾情的严重程度难以想象,王东年便想到了自家祖坟林地中几十棵上百年的大柏树,决定将柏树卖了,让忍饥挨饿的老百姓吃上饭。最后这些大柏树卖了200块银圆,王东年将其中大部分都用于救济灾民,少部分给了县政府的伙房。
随着王东年卖祖林分粮食的事情越传越广,许多老百姓逃荒到莒南定居,莒南的粮食紧缺问题愈发严重。王东年召开全县士绅名流、开明地主、富农座谈会,动员他们积极响应。
卖祖林这件事后,当地百姓看到县长为了群众利益做到如此地步,都自发参与生产,革命的热情大大提升。
1942年4月,中共山东分局下发了“减租减息增资”文件,率先在莒南、临沭两地试点。莒南县实行减租的户数很快达到了83%。1942年,莒南县粮食增产近70万公斤,青壮年纷纷参军,妇女们也通过做军鞋、送粮食等形式拥军支前。
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943年,王东年带着县里的民兵开辟新区,进一步扩大抗日根据地,建立了诸莒边游击支队,同敌人展开了顽强斗争。
【□报道组特邀顾问: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研究二处处长、一级调研员闫化川】
“庄户”泛指农户,“庄户县长”是革命战争年代群众对基层干部的亲切称呼,体现了早期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工作作风。
在抗战时期的临沂莒南,王东年就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庄户县长”。
1941年初,王东年当选莒南县第一任民选县长。作为一县之长的他,形象令人印象颇深:头戴黑毡帽、身穿一件破布棉袄和肥大的棉裤,腰间系着绳子,脚上穿着毛窝草鞋。
有一次开会,王东年讲完话了,底下有村民还问:“不是说王县长要来吗,咋还看不见人啊?”“那不就是王县长嘛!”见过王东年的村民赶忙说。“这王县长咋穿的跟咱庄户人一样啊!”村民们纷纷感叹。
“王东年平时到哪去都戴着个毡帽,不让警卫员和秘书跟着,也不让别人喊他县长,百姓们都叫他‘老王’。”莒南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原主任陈庆堂介绍。
战争年代,县政府驻地不固定,县长在哪里,哪里就是县政府。由于莒南一带我党与敌人的斗争态势十分严峻,所以县政府驻地都有警卫员站岗放哨。
“有一年过年,王东年看着门口的警卫员还在站岗,就命令警卫员去休息,他来站岗。那段时间形势有所缓和,正逢过年,大家就想着包饺子吃。结果饺子包好还没下锅,王东年就发现日军来了,马上安排县政府转移,饺子到最后也没吃上。”谈起王东年的优良作风,陈庆堂说。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根据地在日寇的反复扫荡下,大面积沦陷。雪上加霜的是,1941年秋季歉收,冬旱无雨,造成了次年春荒,根据地饿殍遍野,难民到处流窜,当时的莒南县涌入了大量的难民。
面对如此情形,时任莒南县长王东年心急如焚,夜不能寐,于是给母亲写了封信,决心毁家纾难。这封信现存于莒南的山东抗日根据地纪念馆中,信中王东年向母亲表达了卖祖林的想法,以及忠孝不能两全的歉意。
王东年生于殷实之家,祖上在清朝当过官。“我问过父亲‘咱们家里条件这么好,为什么要出来参加革命呢?’父亲说他对封建家庭不满,还说人只要有信仰,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王东年的女儿王滨生回忆道。
当时灾情的严重程度难以想象,王东年便想到了自家祖坟林地中几十棵上百年的大柏树,决定将柏树卖了,让忍饥挨饿的老百姓吃上饭。最后这些大柏树卖了200块银圆,王东年将其中大部分都用于救济灾民,少部分给了县政府的伙房。
随着王东年卖祖林分粮食的事情越传越广,许多老百姓逃荒到莒南定居,莒南的粮食紧缺问题愈发严重。王东年召开全县士绅名流、开明地主、富农座谈会,动员他们积极响应。
卖祖林这件事后,当地百姓看到县长为了群众利益做到如此地步,都自发参与生产,革命的热情大大提升。
1942年4月,中共山东分局下发了“减租减息增资”文件,率先在莒南、临沭两地试点。莒南县实行减租的户数很快达到了83%。1942年,莒南县粮食增产近70万公斤,青壮年纷纷参军,妇女们也通过做军鞋、送粮食等形式拥军支前。
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943年,王东年带着县里的民兵开辟新区,进一步扩大抗日根据地,建立了诸莒边游击支队,同敌人展开了顽强斗争。
【□报道组特邀顾问: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研究二处处长、一级调研员闫化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