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区皇镇街道“一企一策”精准帮扶发力

圆了一人创业梦 带起乡村“虫经济”

2025-08-13 作者: 蒋鑫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蒋鑫
   本报通讯员 郜玉华 黄粟

  “真是太感谢穆书记和街道办事处领导的帮助了,这资金到位后马上建设新棚……”8月11日,菏泽市牡丹区皇镇街道夹河赵行政村刘庄自然村返乡创业青年刘同伦,站在即将扩建的养殖基地旁边,难掩心中喜悦。这份信心的背后,源自皇镇街道落实“我为民企办实事”要求,为其量身打造的“一企一策”精准帮扶。
  今年5月,皇镇街道党工委书记穆静在夹河赵村走访时,得知返乡青年刘同伦在黄粉虫养殖行业已形成规模化生产,个人投资建了10个标准化养殖棚。“我想再扩规模,新建一批大棚,将来搞加工,延长产业链。”刘同伦说,但是扩大养殖缺土地,买设备、搞基建缺资金,想往高科技、规范化走,又不知从何下手。
  “民营企业的需求,就是我们的服务方向。”穆静当即拍板,第一时间召集经济、国土资源、商会、行政村、乡村振兴、金融等多部门分管负责人,成立“刘同伦黄粉虫产业发展工作专班”,自己牵头挂帅。
  连续3次推进会开得热火朝天:国土资源部门现场研判土地性质,敲定设施农用地申报路径;金融分管同志对接银行,详解项目前景争取信贷支持;乡村振兴和商会负责人联动区科技局,邀请专家量身定制高企申报方案……从政策解读到资源对接,专班成员各司其职又协同作战,把“问题清单”变成“行动清单”。
  很快,好消息接踵而至:银行100万元贷款顺利获批,解了资金燃眉之急;办事处正在规划纬二路两侧设施农用地,新养殖棚有了“落脚点”;区科技局专家上门3次,指导企业完善研发台账、规范生产标准,高企申报材料加速成型。
  精准服务的“及时雨”迅速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加速度”。“规划建设的标准化养殖大棚引入了自动化喂料、温湿度控制等设备,养殖规模较之前扩大了三倍,预计年产量将突破300吨。”刘同伦说,正着手规划建设黄粉虫精加工车间,研发干虫、蛋白粉等高附加值产品,向产业链下游延伸迈出了坚实步伐。
  同时,刘同伦牵头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积极吸纳更多周边村民加入,统一提供种虫、技术指导和保底回收,让“小虫子”真正成为带动村民增收、激活乡村产业的“金钥匙”。
  圆了一人的创业梦,带动起乡村“虫经济”。皇镇街道用“专班式服务”和“清单化落实”,把“我为民企办实事”落到了实处。目前,皇镇街道已培育黄粉虫规模化养殖大户1家,建成养殖基地2处,辐射带动了周边12个村58户群众养殖黄粉虫,干虫年产量达6000吨以上,年产值1.3亿元左右,有效带动当地村民就业300余人。
  □ 本报记者 蒋鑫
   本报通讯员 郜玉华 黄粟

  “真是太感谢穆书记和街道办事处领导的帮助了,这资金到位后马上建设新棚……”8月11日,菏泽市牡丹区皇镇街道夹河赵行政村刘庄自然村返乡创业青年刘同伦,站在即将扩建的养殖基地旁边,难掩心中喜悦。这份信心的背后,源自皇镇街道落实“我为民企办实事”要求,为其量身打造的“一企一策”精准帮扶。
  今年5月,皇镇街道党工委书记穆静在夹河赵村走访时,得知返乡青年刘同伦在黄粉虫养殖行业已形成规模化生产,个人投资建了10个标准化养殖棚。“我想再扩规模,新建一批大棚,将来搞加工,延长产业链。”刘同伦说,但是扩大养殖缺土地,买设备、搞基建缺资金,想往高科技、规范化走,又不知从何下手。
  “民营企业的需求,就是我们的服务方向。”穆静当即拍板,第一时间召集经济、国土资源、商会、行政村、乡村振兴、金融等多部门分管负责人,成立“刘同伦黄粉虫产业发展工作专班”,自己牵头挂帅。
  连续3次推进会开得热火朝天:国土资源部门现场研判土地性质,敲定设施农用地申报路径;金融分管同志对接银行,详解项目前景争取信贷支持;乡村振兴和商会负责人联动区科技局,邀请专家量身定制高企申报方案……从政策解读到资源对接,专班成员各司其职又协同作战,把“问题清单”变成“行动清单”。
  很快,好消息接踵而至:银行100万元贷款顺利获批,解了资金燃眉之急;办事处正在规划纬二路两侧设施农用地,新养殖棚有了“落脚点”;区科技局专家上门3次,指导企业完善研发台账、规范生产标准,高企申报材料加速成型。
  精准服务的“及时雨”迅速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加速度”。“规划建设的标准化养殖大棚引入了自动化喂料、温湿度控制等设备,养殖规模较之前扩大了三倍,预计年产量将突破300吨。”刘同伦说,正着手规划建设黄粉虫精加工车间,研发干虫、蛋白粉等高附加值产品,向产业链下游延伸迈出了坚实步伐。
  同时,刘同伦牵头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积极吸纳更多周边村民加入,统一提供种虫、技术指导和保底回收,让“小虫子”真正成为带动村民增收、激活乡村产业的“金钥匙”。
  圆了一人的创业梦,带动起乡村“虫经济”。皇镇街道用“专班式服务”和“清单化落实”,把“我为民企办实事”落到了实处。目前,皇镇街道已培育黄粉虫规模化养殖大户1家,建成养殖基地2处,辐射带动了周边12个村58户群众养殖黄粉虫,干虫年产量达6000吨以上,年产值1.3亿元左右,有效带动当地村民就业3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