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赋能高校思政教育探讨

2025-08-1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景鑫炎
  
  随着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普及,新媒体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创新载体。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受限于单向传播模式与时空边界,与当代大学生多元化、碎片化、互动化的信息获取方式和需求不符,而新媒体凭借其强交互性、个性化等特征,不仅重构了高校思政教育的传播模式,更推动了教育理念、内容、方法的系统性革新。本文将对新媒体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优势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新媒体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突破时空限制、增强互动性、提升教育覆盖广度。新媒体通过全平台矩阵布局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课堂线下讲授的局限,实现了全天候、全场景覆盖。高校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学习通App、在线学习社区等渠道发布思政微课,思政课程发布制作红色主题线上云展厅任务等,形成“课内—课外—云端”的立体化传播网络。以山东师范大学为例,在传统的线下讲授课堂融入线上观看思政教育课程、让学生自己制作线上云展厅任务,不仅实现了足不出户制作三维红色主题展厅,还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内化课内外的思政教育知识。通过线上课堂弹幕评论,教师在平台发布线上实时互动讨论等功能,构建了双向互通的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课堂老师—学生单向传播知识的模式。这种模式不仅能实时捕捉学生的知识盲区,还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使教师实现了角色身份的转变,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成长引导者”,打消师生之间的疏离感,推动学生对思政教育价值观的内化。新媒体赋能高校教育还体现在各大高校的思政教育网课互通上,通过云端开展“云课堂”,实时上传高校思政课,使不同地区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更全面、更优质的思政教育资源。
  此外,新媒体短视频还实现了思政教育硬道理的软传播。“软传播”即是在传播过程中强调传播者与被传播者之间的情感共鸣和互动参与,从传播策略上实现更深远更广泛的影响力。与以往传统的思政教育不同,新媒体短视频“软传播”试图将生硬、刻板的课本内容进行“软化”,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内容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以《三分钟看懂二十大怎么开》为例,视频采用动漫解说、数据可视化等形式,将政策文件转化为青少年喜闻乐见、更具生活气息的小故事。这种方式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象化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思政教育知识,自主接受思政教育观点。近些年,新媒体平台上的微短剧凭借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赋能迅猛发展,其中的部分微短剧具有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客观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软传播的重要资源。微短剧《听金陵说》就通过设置“阿生”这个角色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通过阿生的情感流露表现主题,自然生动。这种共情式“软传播”是当今时代极具效力的思政教育途径。高校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选取制作精良、价值导向正确、富有深刻教育内涵的微短剧作为教育载体。这类作品不仅在大学生群体中引发了较高的关注度和话题讨论度,“软传播”策略也更易于引发大学生的共情与价值认同,可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在线学习社区、线上云展厅等多元场景,使新媒体短视频成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精神食粮,借力发力推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体赋能思政教育也需要创新策略。高校可以建立由“官方账号”“二级学院账号”“教师个人号”各级账号组成的传播体系。通过学校官方账号发布权威内容,各学院账号结合学科特色创作具体思政教育内容,教师账号则与学生互动创造“思政教育”社区交流平台。这种方式既可以统筹高校思政教育大方向,又实现了针对院校、专业、学校个人的特色化交流。高校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内容精准供给,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行为数据,绘制用户画像,再根据需求匹配内容推送。高校可通过分析学生关注度较高的话题,针对性制作并发布系列微信公众号文章及视频,实现浏览量与思政教育共赢。
  目前,新媒体正处于快速更新的时期,VR、AR、AI等技术迅速发展,高校思政教育应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教育内容、形式,解决传统思政教育的痛点问题。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深度赋能思政教育,引入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学习场景,开发“红色VR”项目,构建一个虚拟三维空间,学生通过佩戴头戴式显示器、动作追踪设备等硬件,与虚拟环境进行实时交互。VR技术通过模拟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信息,使用户产生“身临其境”的错觉,仿佛置身于计算机生成的虚拟世界中。如让学生通过VR设备“亲历”遵义会议现场,沉浸式体验历史事件,结合AI语音解说完成知识内化,学生可通过视觉、听觉多维度感受革命先辈的艰辛历程,自发地理解感悟其深刻内涵。山东某高校就利用生成式AI创设虚拟导师,根据学生的个人资料、思政必修课程、学生自主设置方向生成个性化导师,并附带生成视频、图表等可视化内容,使抽象理论更易理解。此外还可以分析学生的思维动态,为教师提供更精准的导向,直击传统思政教育中老师难以及时掌握学生需求的问题。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高校党组织抓好学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是办学治校的基本功,这也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新媒体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其通过重构传播模式、激活主体互动、内化价值认同,推动思政教育从“单向传输”向“双向共情”转型。未来,高校需持续探索“新媒体+思政”的融合模式,“大思政课”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新媒体正是连接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社会的“数字桥梁”,其赋能价值将随着技术演进持续释放。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规范,新媒体技术将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更坚实支撑。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景鑫炎
  
  随着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普及,新媒体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创新载体。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受限于单向传播模式与时空边界,与当代大学生多元化、碎片化、互动化的信息获取方式和需求不符,而新媒体凭借其强交互性、个性化等特征,不仅重构了高校思政教育的传播模式,更推动了教育理念、内容、方法的系统性革新。本文将对新媒体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优势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新媒体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突破时空限制、增强互动性、提升教育覆盖广度。新媒体通过全平台矩阵布局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课堂线下讲授的局限,实现了全天候、全场景覆盖。高校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学习通App、在线学习社区等渠道发布思政微课,思政课程发布制作红色主题线上云展厅任务等,形成“课内—课外—云端”的立体化传播网络。以山东师范大学为例,在传统的线下讲授课堂融入线上观看思政教育课程、让学生自己制作线上云展厅任务,不仅实现了足不出户制作三维红色主题展厅,还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内化课内外的思政教育知识。通过线上课堂弹幕评论,教师在平台发布线上实时互动讨论等功能,构建了双向互通的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课堂老师—学生单向传播知识的模式。这种模式不仅能实时捕捉学生的知识盲区,还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使教师实现了角色身份的转变,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成长引导者”,打消师生之间的疏离感,推动学生对思政教育价值观的内化。新媒体赋能高校教育还体现在各大高校的思政教育网课互通上,通过云端开展“云课堂”,实时上传高校思政课,使不同地区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更全面、更优质的思政教育资源。
  此外,新媒体短视频还实现了思政教育硬道理的软传播。“软传播”即是在传播过程中强调传播者与被传播者之间的情感共鸣和互动参与,从传播策略上实现更深远更广泛的影响力。与以往传统的思政教育不同,新媒体短视频“软传播”试图将生硬、刻板的课本内容进行“软化”,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内容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以《三分钟看懂二十大怎么开》为例,视频采用动漫解说、数据可视化等形式,将政策文件转化为青少年喜闻乐见、更具生活气息的小故事。这种方式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象化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思政教育知识,自主接受思政教育观点。近些年,新媒体平台上的微短剧凭借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赋能迅猛发展,其中的部分微短剧具有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客观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软传播的重要资源。微短剧《听金陵说》就通过设置“阿生”这个角色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通过阿生的情感流露表现主题,自然生动。这种共情式“软传播”是当今时代极具效力的思政教育途径。高校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选取制作精良、价值导向正确、富有深刻教育内涵的微短剧作为教育载体。这类作品不仅在大学生群体中引发了较高的关注度和话题讨论度,“软传播”策略也更易于引发大学生的共情与价值认同,可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在线学习社区、线上云展厅等多元场景,使新媒体短视频成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精神食粮,借力发力推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体赋能思政教育也需要创新策略。高校可以建立由“官方账号”“二级学院账号”“教师个人号”各级账号组成的传播体系。通过学校官方账号发布权威内容,各学院账号结合学科特色创作具体思政教育内容,教师账号则与学生互动创造“思政教育”社区交流平台。这种方式既可以统筹高校思政教育大方向,又实现了针对院校、专业、学校个人的特色化交流。高校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内容精准供给,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行为数据,绘制用户画像,再根据需求匹配内容推送。高校可通过分析学生关注度较高的话题,针对性制作并发布系列微信公众号文章及视频,实现浏览量与思政教育共赢。
  目前,新媒体正处于快速更新的时期,VR、AR、AI等技术迅速发展,高校思政教育应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教育内容、形式,解决传统思政教育的痛点问题。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深度赋能思政教育,引入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学习场景,开发“红色VR”项目,构建一个虚拟三维空间,学生通过佩戴头戴式显示器、动作追踪设备等硬件,与虚拟环境进行实时交互。VR技术通过模拟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信息,使用户产生“身临其境”的错觉,仿佛置身于计算机生成的虚拟世界中。如让学生通过VR设备“亲历”遵义会议现场,沉浸式体验历史事件,结合AI语音解说完成知识内化,学生可通过视觉、听觉多维度感受革命先辈的艰辛历程,自发地理解感悟其深刻内涵。山东某高校就利用生成式AI创设虚拟导师,根据学生的个人资料、思政必修课程、学生自主设置方向生成个性化导师,并附带生成视频、图表等可视化内容,使抽象理论更易理解。此外还可以分析学生的思维动态,为教师提供更精准的导向,直击传统思政教育中老师难以及时掌握学生需求的问题。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高校党组织抓好学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是办学治校的基本功,这也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新媒体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其通过重构传播模式、激活主体互动、内化价值认同,推动思政教育从“单向传输”向“双向共情”转型。未来,高校需持续探索“新媒体+思政”的融合模式,“大思政课”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新媒体正是连接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社会的“数字桥梁”,其赋能价值将随着技术演进持续释放。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规范,新媒体技术将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更坚实支撑。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