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
探索创新职业教育“随船出海”新路径
2025-08-1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周灌中 冯刚
日前,在埃及亚历山大港,一座崭新的“班·墨学院”正式揭牌。来自阿拉伯科技与海运学院的学员阿卜杜勒,通过VR设备模拟操作山东港口青岛港的自动化桥吊。屏幕上的“中国师傅”实时指导,进行跨越上万公里的技术传递,这成为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全球港口网络建设的生动缩影。
“校港一体”
创新构建双轨办学机制
作为山东港口集团举办的职业院校,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始终将“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基因。随着山东港口建成东南亚、非洲、西亚、欧洲等区域公司,运营多个海外项目,学院同步提出“山东港口布局到哪,职教服务就跟到哪”,创新构建“境内校企+境外企校”双轨办学机制。
“港航业全球化需要本土化人才支撑。”学院院长赵庆松介绍,“我们以‘班·墨学院’为载体,在埃及讲授港口机械维护知识,在几内亚开展物流管理培训,在苏丹讲授港口航运技术,让中国标准在当地落地生根。”目前,学院已在亚非欧建成8所境外办学机构,开发6项国际通用专业标准、20门核心课程,为10国培养3000余名港航技术人才。
产教融合
从“技术输血”到“标准造血”
近日,“非洲法语国家港口管理研修班”及“发展中国家海运管理研修班”在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圆满结业,来自刚果(金)、马达加斯加、多哥、刚果(布)、加蓬、科摩罗、突尼斯、柬埔寨、南非、贝宁、加纳、尼日利亚等13个国家的43名学员参与培训。研修班通过专题讲座、实地考察、文化交流等形式,全面展现了山东港口及学院在智慧港口、绿色航运等领域的创新成果,为深化中外港航培训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学院将“中国智慧”转化为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把青岛港全球首创的自动化码头“氢+5G”技术、无人AGV循环充电系统等12项创新成果编入教材。精准对接坦桑尼亚港务局的培训需求和预期,围绕绿色港口建设、港口经营风险防控、港口生产业务数据统计、港口建设规划、港口企业管理、港口安全管理等方面量身定制、周密安排,采用“授课+研讨”“课堂+现场”的培训方式,邀请来自山东港口管理、风控、安全、生产、工程等领域业务专家,精准设计课程、精心授课分享。
这种产教方面的深度融合赢得国际认可,受到坦桑尼亚港务局学员的高度评价。坦桑尼亚港务局高管致谢道:“中国经验为我们建设智慧港口指明了方向。”
向海图强
从“教随产出”到“技随船行”
自从2023年阿拉伯科技与海运学院港口培训学院“埃及港口职业技能培训卓越中心”揭牌以来,学院与阿拉伯科技与海运学院合作交流不断深化。在近期举办的中埃港口与物流人才培养在线论坛上,阿拉伯科技与海运学院港口培训学院院长阿拉·穆尔西说:“交流活动为中埃两国职业教育合作提供了重要支撑,有效助力专业人才培养。”
“班·墨学院”首批埃及学员将进入青岛港实习。站在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上,看到随着巨型桥吊无人操作,集装箱精准起落。这里既是学院实训基地,也是中国港航技术输出的“孵化器”——连钢创新团队研发的智能系统,正通过学院培训课程复制到更多的海外港。“从‘教随产出’到‘技随船行’,我们探索出中国职教‘出海’新路径。”学院党委书记徐国旺表示。下一步,学院将推动中埃港口职业资格互认,开发多语种教学资源库;拓展数字赋能,建设“云上港湾学院”,为海外员工提供AR远程实训;深化科教融汇,依托全球智慧港口技术创新中心,联合攻关绿色港口关键技术。
碧海再扬帆,驼铃传新声。当山东港口的巨轮驶向吉布提、阿布扎比,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正以职教之力,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中刻下鲜明印记。
日前,在埃及亚历山大港,一座崭新的“班·墨学院”正式揭牌。来自阿拉伯科技与海运学院的学员阿卜杜勒,通过VR设备模拟操作山东港口青岛港的自动化桥吊。屏幕上的“中国师傅”实时指导,进行跨越上万公里的技术传递,这成为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全球港口网络建设的生动缩影。
“校港一体”
创新构建双轨办学机制
作为山东港口集团举办的职业院校,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始终将“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基因。随着山东港口建成东南亚、非洲、西亚、欧洲等区域公司,运营多个海外项目,学院同步提出“山东港口布局到哪,职教服务就跟到哪”,创新构建“境内校企+境外企校”双轨办学机制。
“港航业全球化需要本土化人才支撑。”学院院长赵庆松介绍,“我们以‘班·墨学院’为载体,在埃及讲授港口机械维护知识,在几内亚开展物流管理培训,在苏丹讲授港口航运技术,让中国标准在当地落地生根。”目前,学院已在亚非欧建成8所境外办学机构,开发6项国际通用专业标准、20门核心课程,为10国培养3000余名港航技术人才。
产教融合
从“技术输血”到“标准造血”
近日,“非洲法语国家港口管理研修班”及“发展中国家海运管理研修班”在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圆满结业,来自刚果(金)、马达加斯加、多哥、刚果(布)、加蓬、科摩罗、突尼斯、柬埔寨、南非、贝宁、加纳、尼日利亚等13个国家的43名学员参与培训。研修班通过专题讲座、实地考察、文化交流等形式,全面展现了山东港口及学院在智慧港口、绿色航运等领域的创新成果,为深化中外港航培训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学院将“中国智慧”转化为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把青岛港全球首创的自动化码头“氢+5G”技术、无人AGV循环充电系统等12项创新成果编入教材。精准对接坦桑尼亚港务局的培训需求和预期,围绕绿色港口建设、港口经营风险防控、港口生产业务数据统计、港口建设规划、港口企业管理、港口安全管理等方面量身定制、周密安排,采用“授课+研讨”“课堂+现场”的培训方式,邀请来自山东港口管理、风控、安全、生产、工程等领域业务专家,精准设计课程、精心授课分享。
这种产教方面的深度融合赢得国际认可,受到坦桑尼亚港务局学员的高度评价。坦桑尼亚港务局高管致谢道:“中国经验为我们建设智慧港口指明了方向。”
向海图强
从“教随产出”到“技随船行”
自从2023年阿拉伯科技与海运学院港口培训学院“埃及港口职业技能培训卓越中心”揭牌以来,学院与阿拉伯科技与海运学院合作交流不断深化。在近期举办的中埃港口与物流人才培养在线论坛上,阿拉伯科技与海运学院港口培训学院院长阿拉·穆尔西说:“交流活动为中埃两国职业教育合作提供了重要支撑,有效助力专业人才培养。”
“班·墨学院”首批埃及学员将进入青岛港实习。站在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上,看到随着巨型桥吊无人操作,集装箱精准起落。这里既是学院实训基地,也是中国港航技术输出的“孵化器”——连钢创新团队研发的智能系统,正通过学院培训课程复制到更多的海外港。“从‘教随产出’到‘技随船行’,我们探索出中国职教‘出海’新路径。”学院党委书记徐国旺表示。下一步,学院将推动中埃港口职业资格互认,开发多语种教学资源库;拓展数字赋能,建设“云上港湾学院”,为海外员工提供AR远程实训;深化科教融汇,依托全球智慧港口技术创新中心,联合攻关绿色港口关键技术。
碧海再扬帆,驼铃传新声。当山东港口的巨轮驶向吉布提、阿布扎比,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正以职教之力,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中刻下鲜明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