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齐民要术》能从 《天工开物》学到什么

2025-08-11 作者: 逄春阶 来源: 大众日报
  □ 逄春阶

  陈英武先生是我在省会大剧院看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相识的上海朋友。7月25日,9年没见面的陈先生突然致电说,他带着舞剧《天工开物》来济南演出,请现场观赏。我以为听错了。陈先生说:“是陆川导演的舞剧《天工开物》。陆川,你知道吗?”陆川,当然知道,电影导演,《天工开物》是一本科学著作,这么枯燥的一本书,怎么能搞出个舞剧?陈先生说:“能!这是一部能让观众开眼界的舞剧。”我对舞剧没有深爱,去点个卯,主要是想见见老朋友。
  我将信将疑地坐在剧场里,还没开演,就被8个活雕塑给镇住了。8个女性扮演的雕塑,分别有打铁、织布、耕作、酿酒等姿势,这静态雕塑,足足静静地待了一刻钟,那表情、动作,都是固定的,是劳动场景瞬间的凝固。在灯光渐亮后缓缓“苏醒”,这象征着《天工开物》记录的科技文明从历史中“复活”,引导观众进入宋应星的科技世界。这个前奏的设置,有味道。
  未舞先震,我脑海里蹦出四个字:工匠精神。看完舞剧,我听专家说,这些“活雕塑”的服装与造型参考了明代版画的白描风格,尤其是原书123幅插图的线条感,以“大、简、巧”的明式美学为基调,展现出古朴而震撼的视觉效果。
  这部舞剧采用双线结构:一条线讲述宋应星求学、著书传播科技的历程,赶考、著书、山河三幕戏集中刻画了宋应星六次科考失败后仍潜心著书、记录民间工艺的坚韧品格,展现了他“敢为不同”的科学追求。另一条线展现山河破碎下他以笔墨报国的信念。演员通过肢体语言复现《天工开物》中记录的百工技艺,如通过舞蹈语汇,将制瓷、织造、冶铁等传统技艺升华为对劳动的颂歌。一丝一缕,皆心血也。舞美设计将冶铁、制瓷等工艺转化为流动的舞台符号,灯光设计“以光为墨”勾连古今,形成独特的“明制美学”。
  从无故事处,演绎出故事,进而“掘进灵魂深处”(刘仲国语),这就是艺术家的过人之处。通过艺术再创造,让沉睡近四百年的科技典籍焕发新生,其核心价值在于揭示:工匠精神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对真理的执着、对民生的关怀。这种精神跨越时空,超越国度,正如剧中贯穿的意象——星火长庚,象征着中华文明中生生不息的创造之火。
  整部剧舞蹈演员的表现都特别优秀,我看了特别激动。他们凭借扎实的古典舞基础、现代舞的创新表达,以及极强的身体控制力,成功将科技典籍转化为震撼的舞台艺术。他们的表演不仅是技术的展示,更是对工匠精神的深刻诠释,让观众感受到“人力与天工”的共生之美。
  我一边看,一边想,既然《天工开物》都能用舞剧形式呈现,我们山东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也能呈现。这两部伟大的著作,都闪耀着独特光芒。而《齐民要术》比《天工开物》要早一千多年呢。
  《齐民要术》有没有其他艺术形式呈现呢?我记得2023年春,央视《典籍里的中国》节目,专门有一期介绍《齐民要术》,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曹幸穗、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戴卫红,在访谈现场为观众解读《齐民要术》的重要价值与深刻内涵。值得一提的是,《齐民要术》不仅写怎么种、怎么养,还教怎么吃,直接完成了农业技术的全链条闭环。贾思勰在书中记载了将近三百种的食品菜品。例如,书中记载的“截饼——‘纯用乳溲者,入口即碎,脆如凌雪’”,相当于现在的牛奶饼干,一嚼就碎,如冰雪一般;“炒鸡子”就是今天的家常菜炒鸡蛋。我们的先辈贾思勰,是一个热爱生活且富有烟火气的人。我还注意到,青岛农业大学团队以《齐民要术》的技术内容为原点,结合现代农业和山东民俗,改编了52集三维高清动画,首次以动画形式系统呈现《齐民要术》,填补了国内外文化产业空白。那文创呢?我收藏过一个《齐民要术》礼盒,包含仿古线装书、贾思勰头像银币、纪录片《蔬菜改变中国》光盘,其中融合了寿光农耕文化元素等。
  但我总觉得咱们的《齐民要术》,还应该更“有名”,更“火”。我们应该借鉴舞剧《天工开物》,开动脑筋,做出我们的现象级精品。
  学什么呢?一、瞄准青年群体,关注青年人的审美取向,《天工开物》为什么要选择舞剧,因为舞剧更高雅,更时尚,更能吸引年轻人的目光。在演出现场,我看到省会大剧院演出大厅座无虚席,而年轻观众占到九成。二、颠覆性创意,使得文本陌生化。科技与艺术,相隔好像很远,其实是一层窗户纸,需要创意去戳破。舞剧、歌剧、音乐剧、话剧,都可以呈现。三、要有破圈的勇气。陆川是电影导演,他能跨界导演舞剧,他的电影思维,跟传统舞剧导演思维是不一样的。跨圈可能擦出更多火花。《天工开物》的成功在于将硬核科技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符号。《齐民要术》若想突破“农书”的固有印象,首先需提炼精神内核,可不可以从工具书升级为农耕文明的精神象征?其次是创造当代共鸣,关联现代生态农业、食品安全等议题;再是构建沉浸式体验场景,让古籍从书架走向生活。正如舞剧《天工开物》中“活雕塑”让工匠“复活”一样,《齐民要术》同样可以让北魏农人“穿越”至今,讲述土地与生命的永恒故事。
  演出结束后,我采访了陈英武先生。9年前,他是上海昆剧团的演出营销部副主任,现在则是上海晶英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舞剧《天工开物》中国巡演总负责人。他说,《天工开物》由知名导演陆川执导,江西文演集团与北京舞蹈学院联合出品,自首演以来在全国巡演并登上联合国舞台,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象级作品。2025年计划演出超108场,开启四国七场的海外巡演。
  艺术都是在互相碰撞、互相借鉴中出彩的。科技著作的艺术转化,是一片处女地,科学家们的心血和智慧,应该让更多人知悉。期待着《齐民要术》也如《天工开物》一样,放射出独特的光芒。
  □ 逄春阶

  陈英武先生是我在省会大剧院看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相识的上海朋友。7月25日,9年没见面的陈先生突然致电说,他带着舞剧《天工开物》来济南演出,请现场观赏。我以为听错了。陈先生说:“是陆川导演的舞剧《天工开物》。陆川,你知道吗?”陆川,当然知道,电影导演,《天工开物》是一本科学著作,这么枯燥的一本书,怎么能搞出个舞剧?陈先生说:“能!这是一部能让观众开眼界的舞剧。”我对舞剧没有深爱,去点个卯,主要是想见见老朋友。
  我将信将疑地坐在剧场里,还没开演,就被8个活雕塑给镇住了。8个女性扮演的雕塑,分别有打铁、织布、耕作、酿酒等姿势,这静态雕塑,足足静静地待了一刻钟,那表情、动作,都是固定的,是劳动场景瞬间的凝固。在灯光渐亮后缓缓“苏醒”,这象征着《天工开物》记录的科技文明从历史中“复活”,引导观众进入宋应星的科技世界。这个前奏的设置,有味道。
  未舞先震,我脑海里蹦出四个字:工匠精神。看完舞剧,我听专家说,这些“活雕塑”的服装与造型参考了明代版画的白描风格,尤其是原书123幅插图的线条感,以“大、简、巧”的明式美学为基调,展现出古朴而震撼的视觉效果。
  这部舞剧采用双线结构:一条线讲述宋应星求学、著书传播科技的历程,赶考、著书、山河三幕戏集中刻画了宋应星六次科考失败后仍潜心著书、记录民间工艺的坚韧品格,展现了他“敢为不同”的科学追求。另一条线展现山河破碎下他以笔墨报国的信念。演员通过肢体语言复现《天工开物》中记录的百工技艺,如通过舞蹈语汇,将制瓷、织造、冶铁等传统技艺升华为对劳动的颂歌。一丝一缕,皆心血也。舞美设计将冶铁、制瓷等工艺转化为流动的舞台符号,灯光设计“以光为墨”勾连古今,形成独特的“明制美学”。
  从无故事处,演绎出故事,进而“掘进灵魂深处”(刘仲国语),这就是艺术家的过人之处。通过艺术再创造,让沉睡近四百年的科技典籍焕发新生,其核心价值在于揭示:工匠精神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对真理的执着、对民生的关怀。这种精神跨越时空,超越国度,正如剧中贯穿的意象——星火长庚,象征着中华文明中生生不息的创造之火。
  整部剧舞蹈演员的表现都特别优秀,我看了特别激动。他们凭借扎实的古典舞基础、现代舞的创新表达,以及极强的身体控制力,成功将科技典籍转化为震撼的舞台艺术。他们的表演不仅是技术的展示,更是对工匠精神的深刻诠释,让观众感受到“人力与天工”的共生之美。
  我一边看,一边想,既然《天工开物》都能用舞剧形式呈现,我们山东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也能呈现。这两部伟大的著作,都闪耀着独特光芒。而《齐民要术》比《天工开物》要早一千多年呢。
  《齐民要术》有没有其他艺术形式呈现呢?我记得2023年春,央视《典籍里的中国》节目,专门有一期介绍《齐民要术》,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曹幸穗、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戴卫红,在访谈现场为观众解读《齐民要术》的重要价值与深刻内涵。值得一提的是,《齐民要术》不仅写怎么种、怎么养,还教怎么吃,直接完成了农业技术的全链条闭环。贾思勰在书中记载了将近三百种的食品菜品。例如,书中记载的“截饼——‘纯用乳溲者,入口即碎,脆如凌雪’”,相当于现在的牛奶饼干,一嚼就碎,如冰雪一般;“炒鸡子”就是今天的家常菜炒鸡蛋。我们的先辈贾思勰,是一个热爱生活且富有烟火气的人。我还注意到,青岛农业大学团队以《齐民要术》的技术内容为原点,结合现代农业和山东民俗,改编了52集三维高清动画,首次以动画形式系统呈现《齐民要术》,填补了国内外文化产业空白。那文创呢?我收藏过一个《齐民要术》礼盒,包含仿古线装书、贾思勰头像银币、纪录片《蔬菜改变中国》光盘,其中融合了寿光农耕文化元素等。
  但我总觉得咱们的《齐民要术》,还应该更“有名”,更“火”。我们应该借鉴舞剧《天工开物》,开动脑筋,做出我们的现象级精品。
  学什么呢?一、瞄准青年群体,关注青年人的审美取向,《天工开物》为什么要选择舞剧,因为舞剧更高雅,更时尚,更能吸引年轻人的目光。在演出现场,我看到省会大剧院演出大厅座无虚席,而年轻观众占到九成。二、颠覆性创意,使得文本陌生化。科技与艺术,相隔好像很远,其实是一层窗户纸,需要创意去戳破。舞剧、歌剧、音乐剧、话剧,都可以呈现。三、要有破圈的勇气。陆川是电影导演,他能跨界导演舞剧,他的电影思维,跟传统舞剧导演思维是不一样的。跨圈可能擦出更多火花。《天工开物》的成功在于将硬核科技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符号。《齐民要术》若想突破“农书”的固有印象,首先需提炼精神内核,可不可以从工具书升级为农耕文明的精神象征?其次是创造当代共鸣,关联现代生态农业、食品安全等议题;再是构建沉浸式体验场景,让古籍从书架走向生活。正如舞剧《天工开物》中“活雕塑”让工匠“复活”一样,《齐民要术》同样可以让北魏农人“穿越”至今,讲述土地与生命的永恒故事。
  演出结束后,我采访了陈英武先生。9年前,他是上海昆剧团的演出营销部副主任,现在则是上海晶英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舞剧《天工开物》中国巡演总负责人。他说,《天工开物》由知名导演陆川执导,江西文演集团与北京舞蹈学院联合出品,自首演以来在全国巡演并登上联合国舞台,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象级作品。2025年计划演出超108场,开启四国七场的海外巡演。
  艺术都是在互相碰撞、互相借鉴中出彩的。科技著作的艺术转化,是一片处女地,科学家们的心血和智慧,应该让更多人知悉。期待着《齐民要术》也如《天工开物》一样,放射出独特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