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专版

潍坊科技学院教育学院

推动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发展

2025-08-0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韩中 孙梓菡
  
  高校辅导员队伍是与教学、科研、管理同等重要的“第四支队伍”,是全学段思政教育的主力军。潍坊科技学院教育学院(以下简称“教育学院”)历来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并主动对标前沿理念,将其与高校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从党建引领、能力提升、融媒创新“三个维度”探索出一条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特色之路。
党建引领
筑牢思想根基 凝聚育人合力
  教育学院始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辅导员队伍建设,将党的领导贯穿于辅导员队伍建设全过程、各方面。
  强化理论武装,筑牢信仰之基。教育学院将党建作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核心工作,强化思想政治建设,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教育学院以党建品牌建设为抓手,每月组织“党史学习教育专题会”,通过主题党日活动走进《共产党宣言》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让辅导员在实地研学中深化理想信念;以“榜样辅导员分享会”形式,促进辅导员政治素养持续提升,形成“学理论、强信念、践使命”的浓厚氛围。
  融入日常工作,落实思政育人。教育学院推动党建与辅导员日常工作深度融合。每位辅导员每日深入宿舍、课堂,每月开展“一对一谈心谈话”;每周组织主题班会,把“家国情怀”“励志奋进”等主题教育融入学生生活。在学业指导中,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相结合,让思政教育从“课堂灌输”变为“润物无声”。
  完善考核机制,压实政治责任。教育学院建立“政治素养考核清单”,将辅导员参与党建活动、思政教育成效等纳入年度考核,考核结果与评先树优、绩效评价关联。同时,通过“党支部专项督查工作台账”“学生满意度测评”等方式,动态监督辅导员政治引领工作落实情况。近年来,多名辅导员获评“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
能力提升
搭建培养平台 淬炼专业本领
  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方向。教育学院构建多元化培养体系,推动辅导员从“经验型”向“专家型”转变。
  多元培训赋能,夯实专业基础。教育学院建立“内外联动”培训机制,邀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组织辅导员深度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一站式”学生社区服务。组织辅导员参加省级以上专业培训,鼓励考取心理咨询师、职业生涯规划师等资格证书,为精准育人提供专业支撑。
  “青蓝工程”助力,加速成长步伐。实施“师徒结对”培养模式,为每位新入职辅导员配备一名资深辅导员作为导师,通过“日常指导+定期复盘”提升新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同时,通过案例沙龙、技能比武等活动,促进经验共享,形成“以赛促学、以研促干”的成长氛围。
  科研与实践结合,提升育人实效。在实践转化中,教育学院辅导员将科研结论与具体工作深度融合。针对学生心理问题多发情况,构建“宿舍观察—班级筛查—学院干预—学校联动处置”四级预警体系,通过定期心理测评、个性化疏导方案,成功干预多起心理危机事件,学生心理求助响应效率提升40%。科研与实践的深度联动,既以理论研究为辅导员育人工作锚定方向,又用实践成果检验研究价值,切实提升了思政教育的精准度与实效性。
融媒创新
拓展育人路径 贴近青年需求
  在融媒体时代,教育学院始终秉持“与青年有效沟通”的理念,将思政教育与新媒体传播深度融合,通过构建立体化育人矩阵提升辅导员队伍的媒介素养与服务效能。
  打造新媒体矩阵,锤炼综合能力。教育学院以“微信公众号+抖音+易班”新媒体平台矩阵为载体,辅导员与学生共同深度参与内容创作与平台运营,在挖掘素材、撰写文案的过程中强化朋辈引领意识。
  公众号发布“百万大学生进社区”“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等贴近学生的内容。易班平台的“线上互动社区”建设中,辅导员牵头发起“‘易’起弘扬,文化瑰宝”主题讨论,设置“班级风采展”“宿舍文化节”等线上投票模块,年均发起互动活动150余场,参与超4000余人次。
  这种“辅导员引领、学生参与”的协同模式,让新媒体矩阵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纽带,教育温度通过屏幕直抵学生心田。
  创新互动形式,激活参与活力。教育学院深耕“线上+线下”联动模式,通过多元化互动设计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让思政教育从“单向传播”变为“双向奔赴”。
  “树洞留言板”栏目升级为“全天候互动平台”,在易班、公众号同步开设入口,学生可匿名倾诉学业压力、生活迷茫等困惑,辅导员组建“答疑智囊团”,联合专业教师、优秀学生分层分类回复,日均处理留言15条以上,形成“个体求助—集体解惑—经验共享”的闭环。在线下互动中,学院每月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常态化开展“院长书记接待日”“辅导员零距离”沟通会等面对面活动,邀请学生围绕学业发展、专业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安排、就业资源对接等具体议题建言献策。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声音被听见、需求被回应”的参与价值。
  □韩中 孙梓菡
  
  高校辅导员队伍是与教学、科研、管理同等重要的“第四支队伍”,是全学段思政教育的主力军。潍坊科技学院教育学院(以下简称“教育学院”)历来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并主动对标前沿理念,将其与高校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从党建引领、能力提升、融媒创新“三个维度”探索出一条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特色之路。
党建引领
筑牢思想根基 凝聚育人合力
  教育学院始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辅导员队伍建设,将党的领导贯穿于辅导员队伍建设全过程、各方面。
  强化理论武装,筑牢信仰之基。教育学院将党建作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核心工作,强化思想政治建设,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教育学院以党建品牌建设为抓手,每月组织“党史学习教育专题会”,通过主题党日活动走进《共产党宣言》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让辅导员在实地研学中深化理想信念;以“榜样辅导员分享会”形式,促进辅导员政治素养持续提升,形成“学理论、强信念、践使命”的浓厚氛围。
  融入日常工作,落实思政育人。教育学院推动党建与辅导员日常工作深度融合。每位辅导员每日深入宿舍、课堂,每月开展“一对一谈心谈话”;每周组织主题班会,把“家国情怀”“励志奋进”等主题教育融入学生生活。在学业指导中,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相结合,让思政教育从“课堂灌输”变为“润物无声”。
  完善考核机制,压实政治责任。教育学院建立“政治素养考核清单”,将辅导员参与党建活动、思政教育成效等纳入年度考核,考核结果与评先树优、绩效评价关联。同时,通过“党支部专项督查工作台账”“学生满意度测评”等方式,动态监督辅导员政治引领工作落实情况。近年来,多名辅导员获评“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
能力提升
搭建培养平台 淬炼专业本领
  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方向。教育学院构建多元化培养体系,推动辅导员从“经验型”向“专家型”转变。
  多元培训赋能,夯实专业基础。教育学院建立“内外联动”培训机制,邀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组织辅导员深度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一站式”学生社区服务。组织辅导员参加省级以上专业培训,鼓励考取心理咨询师、职业生涯规划师等资格证书,为精准育人提供专业支撑。
  “青蓝工程”助力,加速成长步伐。实施“师徒结对”培养模式,为每位新入职辅导员配备一名资深辅导员作为导师,通过“日常指导+定期复盘”提升新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同时,通过案例沙龙、技能比武等活动,促进经验共享,形成“以赛促学、以研促干”的成长氛围。
  科研与实践结合,提升育人实效。在实践转化中,教育学院辅导员将科研结论与具体工作深度融合。针对学生心理问题多发情况,构建“宿舍观察—班级筛查—学院干预—学校联动处置”四级预警体系,通过定期心理测评、个性化疏导方案,成功干预多起心理危机事件,学生心理求助响应效率提升40%。科研与实践的深度联动,既以理论研究为辅导员育人工作锚定方向,又用实践成果检验研究价值,切实提升了思政教育的精准度与实效性。
融媒创新
拓展育人路径 贴近青年需求
  在融媒体时代,教育学院始终秉持“与青年有效沟通”的理念,将思政教育与新媒体传播深度融合,通过构建立体化育人矩阵提升辅导员队伍的媒介素养与服务效能。
  打造新媒体矩阵,锤炼综合能力。教育学院以“微信公众号+抖音+易班”新媒体平台矩阵为载体,辅导员与学生共同深度参与内容创作与平台运营,在挖掘素材、撰写文案的过程中强化朋辈引领意识。
  公众号发布“百万大学生进社区”“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等贴近学生的内容。易班平台的“线上互动社区”建设中,辅导员牵头发起“‘易’起弘扬,文化瑰宝”主题讨论,设置“班级风采展”“宿舍文化节”等线上投票模块,年均发起互动活动150余场,参与超4000余人次。
  这种“辅导员引领、学生参与”的协同模式,让新媒体矩阵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纽带,教育温度通过屏幕直抵学生心田。
  创新互动形式,激活参与活力。教育学院深耕“线上+线下”联动模式,通过多元化互动设计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让思政教育从“单向传播”变为“双向奔赴”。
  “树洞留言板”栏目升级为“全天候互动平台”,在易班、公众号同步开设入口,学生可匿名倾诉学业压力、生活迷茫等困惑,辅导员组建“答疑智囊团”,联合专业教师、优秀学生分层分类回复,日均处理留言15条以上,形成“个体求助—集体解惑—经验共享”的闭环。在线下互动中,学院每月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常态化开展“院长书记接待日”“辅导员零距离”沟通会等面对面活动,邀请学生围绕学业发展、专业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安排、就业资源对接等具体议题建言献策。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声音被听见、需求被回应”的参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