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思政课”赋能大学生实践育人成效探析

2025-08-0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于云华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行走的思政课”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实践,打破教室四壁,让青年学子在红色足迹与田野课堂中触摸信仰温度、感知时代脉搏,实现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有效破解了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难题。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始终坚持将专业与实践深度融合,本文将从“行走的思政课”的大学生实践出发,结合笔者参与的理论宣讲、实践服务活动,论述“行走的思政课”大学生实践的特征、路径与经验。
  秉持“三重属性”,彰显实践形态时代特质
  其一,传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大学生既是红色精神的传承人,也是精神内涵的创新解读者。他们带着对党的理论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等的理论认知,走进革命遗址、乡村田野,用青年话语重构历史叙事,既原汁原味讲述历史故事,又结合发展实际阐释理论的时代意义,让红色精神在代际传递中焕发新活力,持续充实党的创新理论新内涵。
  其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融合。不同于单纯的参观游览,大学生的“行走”始终以思政理论为指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在赴淄博开展的“青年参与乡村全面振兴”主题调研中,学生以群众路线理论为框架,既记录典型村庄从“软弱涣散村”到“治理示范村”的转型经验,又协助村民梳理发展难题,将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转化为具体服务举措,诠释了理论运用到实际的实践意义。
  其三,个体成长与社会贡献的协同。“行走的思政课”为大学生搭建了“小我融入大我”的实践平台。在沂蒙精神志愿宣讲活动中,学生既锻炼了理论传播能力,又通过政策解读、志愿服务助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并通过宣讲鼓励当代青年将核心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实际行动践行沂蒙精神,带动更多人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实现了个人成长与社会价值的双向增值。
  紧扣“三项举措”,促进成长质量稳步提高
  以红色资源赋能,让信仰在历史现场扎根。红色资源是“行走的思政课”最鲜活的教材。大学生在革命遗址、纪念馆等红色场域中,通过沉浸体验激活历史记忆,让抽象精神具象化,从理论认知走向情感认同,实现了信仰升华。在“看实物、听故事、悟道理”的过程中,不局限于生硬的理论灌输,而是发挥青年优势,将理想信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历史记忆,将政治话语转化为大众话语、青年话语,以小切口讲透大道理,既保持红色精神的历史厚重感,又赋予其时代风格。
  以田野实践筑基,让情怀在乡村大地生长。“行走的思政课”不止回望历史,更立足现实。作为大学生的“实践场”与鲜活课堂,学生聚焦乡村振兴一线,在田间地头发现问题、在民情访谈中汲取智慧,将群众路线经验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解“乡村振兴是具体问题的解决”,大学生在服务“三农”中体会知行合一,强化懂农爱农的责任担当。
  以协同机制护航,让实践在系统保障中深化。高校构建校地联动、师生协同、评价闭环的保障体系,为实践提供全链条支撑,指引大学生从精神传承者成长为实践创新者。校地联动共建合作平台,实现资源互通;思政教师、专业教师与地方导师共同指导形成合力,确保实践兼具理论高度与乡土气息;从实践过程、社会反馈、成果转化方面多元考核,保障实践实效。这一机制让“行走”成为持续进阶的成长过程,引导学生从照本宣科到“接地气”、从“单打独斗”到协同攻坚、从理论传播到问题解决,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把握“三个融合”,实现育人实效最大化
  一是坚持理论引领与现实需求融合。避免“行走”沦为无目的观光或单纯历史回顾,始终以思政理论为灵魂,紧扣现实议题。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乡村调研,以人民史观解读红色历史,让理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具象化。如在“新时代农民身份重塑路径探析”调研中,学生结合实际提供建议;开展理论宣讲前先专题研学,再带着问题走进实践场域,确保“行走”有方向、有深度。
  二是坚持资源整合与特色发展融合。立足地域优势打造差异化品牌,避免同质化。在红色资源富集地区,聚焦红色足迹研学,如沂蒙老区通过遗址体验、老党员访谈传承精神;乡村振兴重点区域侧重田野实践,如高校依托本地振兴成果,让资源优势转化为育人特色,实现“一地一品牌、校校有亮点”。
  三是坚持教师引导与学生主体融合。教师当好方向“把舵者”,把握理论正确性与实践导向性,也要尊重大学生创造性,鼓励其用青年视角解读历史、用创新方式服务社会。实践队自主设计乡村调研方案,宣讲团创新形式传播红色精神,既保证教育方向,又让“行走的思政课”充满青春活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行走的思政课”让大学生在红色足迹中筑牢信仰,在田野课堂里厚植情怀,在实践熔炉中锤炼担当。它培养了一批“懂国情、接地气、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使青春力量化为奋进动能,汇聚成“强国有我”的澎湃能量,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光彩,让理论扎根大地的信仰照亮新的征程。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
  □于云华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行走的思政课”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实践,打破教室四壁,让青年学子在红色足迹与田野课堂中触摸信仰温度、感知时代脉搏,实现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有效破解了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难题。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始终坚持将专业与实践深度融合,本文将从“行走的思政课”的大学生实践出发,结合笔者参与的理论宣讲、实践服务活动,论述“行走的思政课”大学生实践的特征、路径与经验。
  秉持“三重属性”,彰显实践形态时代特质
  其一,传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大学生既是红色精神的传承人,也是精神内涵的创新解读者。他们带着对党的理论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等的理论认知,走进革命遗址、乡村田野,用青年话语重构历史叙事,既原汁原味讲述历史故事,又结合发展实际阐释理论的时代意义,让红色精神在代际传递中焕发新活力,持续充实党的创新理论新内涵。
  其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融合。不同于单纯的参观游览,大学生的“行走”始终以思政理论为指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在赴淄博开展的“青年参与乡村全面振兴”主题调研中,学生以群众路线理论为框架,既记录典型村庄从“软弱涣散村”到“治理示范村”的转型经验,又协助村民梳理发展难题,将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转化为具体服务举措,诠释了理论运用到实际的实践意义。
  其三,个体成长与社会贡献的协同。“行走的思政课”为大学生搭建了“小我融入大我”的实践平台。在沂蒙精神志愿宣讲活动中,学生既锻炼了理论传播能力,又通过政策解读、志愿服务助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并通过宣讲鼓励当代青年将核心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实际行动践行沂蒙精神,带动更多人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实现了个人成长与社会价值的双向增值。
  紧扣“三项举措”,促进成长质量稳步提高
  以红色资源赋能,让信仰在历史现场扎根。红色资源是“行走的思政课”最鲜活的教材。大学生在革命遗址、纪念馆等红色场域中,通过沉浸体验激活历史记忆,让抽象精神具象化,从理论认知走向情感认同,实现了信仰升华。在“看实物、听故事、悟道理”的过程中,不局限于生硬的理论灌输,而是发挥青年优势,将理想信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历史记忆,将政治话语转化为大众话语、青年话语,以小切口讲透大道理,既保持红色精神的历史厚重感,又赋予其时代风格。
  以田野实践筑基,让情怀在乡村大地生长。“行走的思政课”不止回望历史,更立足现实。作为大学生的“实践场”与鲜活课堂,学生聚焦乡村振兴一线,在田间地头发现问题、在民情访谈中汲取智慧,将群众路线经验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解“乡村振兴是具体问题的解决”,大学生在服务“三农”中体会知行合一,强化懂农爱农的责任担当。
  以协同机制护航,让实践在系统保障中深化。高校构建校地联动、师生协同、评价闭环的保障体系,为实践提供全链条支撑,指引大学生从精神传承者成长为实践创新者。校地联动共建合作平台,实现资源互通;思政教师、专业教师与地方导师共同指导形成合力,确保实践兼具理论高度与乡土气息;从实践过程、社会反馈、成果转化方面多元考核,保障实践实效。这一机制让“行走”成为持续进阶的成长过程,引导学生从照本宣科到“接地气”、从“单打独斗”到协同攻坚、从理论传播到问题解决,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把握“三个融合”,实现育人实效最大化
  一是坚持理论引领与现实需求融合。避免“行走”沦为无目的观光或单纯历史回顾,始终以思政理论为灵魂,紧扣现实议题。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乡村调研,以人民史观解读红色历史,让理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具象化。如在“新时代农民身份重塑路径探析”调研中,学生结合实际提供建议;开展理论宣讲前先专题研学,再带着问题走进实践场域,确保“行走”有方向、有深度。
  二是坚持资源整合与特色发展融合。立足地域优势打造差异化品牌,避免同质化。在红色资源富集地区,聚焦红色足迹研学,如沂蒙老区通过遗址体验、老党员访谈传承精神;乡村振兴重点区域侧重田野实践,如高校依托本地振兴成果,让资源优势转化为育人特色,实现“一地一品牌、校校有亮点”。
  三是坚持教师引导与学生主体融合。教师当好方向“把舵者”,把握理论正确性与实践导向性,也要尊重大学生创造性,鼓励其用青年视角解读历史、用创新方式服务社会。实践队自主设计乡村调研方案,宣讲团创新形式传播红色精神,既保证教育方向,又让“行走的思政课”充满青春活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行走的思政课”让大学生在红色足迹中筑牢信仰,在田野课堂里厚植情怀,在实践熔炉中锤炼担当。它培养了一批“懂国情、接地气、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使青春力量化为奋进动能,汇聚成“强国有我”的澎湃能量,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光彩,让理论扎根大地的信仰照亮新的征程。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