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育工会
坚持“三聚焦 三着力”在助推产改中彰显新作为
2025-08-0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
2025年7月31日,省教育工会在临清举办“劳模和优秀人才助企行”活动
|
山东省教育工会坚持“三聚焦 三着力”,为助力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深入推进产教融合贡献力量。有关做法在全国教科文卫体工会深化产改交流活动中作经验介绍。
聚焦思想引领
着力弘扬“三个精神”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弘扬劳动精神、加强劳动教育方面彰显教育工会新作为。汇聚劳模资源讲好“大思政课”。聚焦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构建和“大思政课”建设,组建宣讲名师库,开展“凝心铸魂 齐心筑梦——劳模工匠进校园 同上一堂思政课”活动。通过聘请劳模工匠担任兼职教师、导师等多种方式,为学生上好生动鲜活的劳动实践课和思政教育课,引导广大职业院校学子塑造德技双馨职业人格。发挥榜样作用弘扬劳动精神。落实《关于在职业院校开展“劳模工匠大讲堂”活动的通知》要求,组织劳模工匠走进高校特别是职业院校,用劳模工匠的先进事迹激励广大师生以辛勤劳动,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2024年,全省教育系统各级工会组织近400人次劳模走进学校,开展宣讲300余场,受众10余万人次。以赛促教深化劳动教育。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举办劳动教育技能课程资源开发竞赛,推动丰富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创新劳动教育实践形式,使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种子”在学生内心深处“扎根发芽”。
聚焦建功立业
着力激发创新创效活力
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以培育劳模和优秀人才创新工作室为载体,激励广大教职工踊跃投身深化产教融合、服务高质量发展。加强制度化规范化培育。坚持高质量培育、规范化建设、动态化管理,制定培育建设意见,严格“六有标准”,对示范性创新工作室给予资金支持,优先推荐领衔人参选齐鲁工匠。调研评估创新工作室工作开展情况,确保持续发挥示范作用。截至目前,培育系统内示范性创新工作室48个,其中,4个工作室获评省级创新工作室,2名教职工获评“齐鲁工匠”。形成创新创效带动效应。积极为劳模工匠和企业搭建技术交流平台,组织开展“劳模工匠助企行”、志愿服务等活动,发挥工作室领衔人“头雁效应”和团队集智创新、协同攻关效能,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智力支持。烟台大学王绪敏创新工作室与多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帮助企业成功解决数十项技术难题;滨州职业学院赵春海实验室全面参与企业技术升级改造,助力企业成功上市,打通了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
聚焦素质提升
着力推动教师队伍建设
发挥教育工会联系广泛、体系完备的独特优势,搭建教师成长平台,赋能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重要支撑。抓好教育系统劳动和技能竞赛。围绕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和我省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等重大部署、重点任务,广泛开展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不断丰富竞赛项目内容、扩大竞赛覆盖面,在提高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参与工匠学院建设。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全省工匠学院建设的意见》,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支持直属职业院校建设工匠学院,申请重点支持,鼓励高职院校工会与所在地方总工会协力共建工匠学院。立足工会所能领域,在工匠学院软件建设等方面帮智出力,动员学校劳模工匠、教学名师等优秀人才加入工匠学院师资队伍,积极参与企业工匠人才培训培养,充分了解行业人才供需状况,提高师资队伍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争取资源共享,推动创新工作室列入工匠学院实践教学点,引导支持创新工作室与工匠学院联合开展科研课题研究等,促进双方互学互鉴、优势互补,为创新工作室团队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创新创效能力水平蓄能添力。
聚焦思想引领
着力弘扬“三个精神”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弘扬劳动精神、加强劳动教育方面彰显教育工会新作为。汇聚劳模资源讲好“大思政课”。聚焦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构建和“大思政课”建设,组建宣讲名师库,开展“凝心铸魂 齐心筑梦——劳模工匠进校园 同上一堂思政课”活动。通过聘请劳模工匠担任兼职教师、导师等多种方式,为学生上好生动鲜活的劳动实践课和思政教育课,引导广大职业院校学子塑造德技双馨职业人格。发挥榜样作用弘扬劳动精神。落实《关于在职业院校开展“劳模工匠大讲堂”活动的通知》要求,组织劳模工匠走进高校特别是职业院校,用劳模工匠的先进事迹激励广大师生以辛勤劳动,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2024年,全省教育系统各级工会组织近400人次劳模走进学校,开展宣讲300余场,受众10余万人次。以赛促教深化劳动教育。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举办劳动教育技能课程资源开发竞赛,推动丰富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创新劳动教育实践形式,使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种子”在学生内心深处“扎根发芽”。
聚焦建功立业
着力激发创新创效活力
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以培育劳模和优秀人才创新工作室为载体,激励广大教职工踊跃投身深化产教融合、服务高质量发展。加强制度化规范化培育。坚持高质量培育、规范化建设、动态化管理,制定培育建设意见,严格“六有标准”,对示范性创新工作室给予资金支持,优先推荐领衔人参选齐鲁工匠。调研评估创新工作室工作开展情况,确保持续发挥示范作用。截至目前,培育系统内示范性创新工作室48个,其中,4个工作室获评省级创新工作室,2名教职工获评“齐鲁工匠”。形成创新创效带动效应。积极为劳模工匠和企业搭建技术交流平台,组织开展“劳模工匠助企行”、志愿服务等活动,发挥工作室领衔人“头雁效应”和团队集智创新、协同攻关效能,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智力支持。烟台大学王绪敏创新工作室与多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帮助企业成功解决数十项技术难题;滨州职业学院赵春海实验室全面参与企业技术升级改造,助力企业成功上市,打通了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
聚焦素质提升
着力推动教师队伍建设
发挥教育工会联系广泛、体系完备的独特优势,搭建教师成长平台,赋能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重要支撑。抓好教育系统劳动和技能竞赛。围绕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和我省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等重大部署、重点任务,广泛开展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不断丰富竞赛项目内容、扩大竞赛覆盖面,在提高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参与工匠学院建设。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全省工匠学院建设的意见》,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支持直属职业院校建设工匠学院,申请重点支持,鼓励高职院校工会与所在地方总工会协力共建工匠学院。立足工会所能领域,在工匠学院软件建设等方面帮智出力,动员学校劳模工匠、教学名师等优秀人才加入工匠学院师资队伍,积极参与企业工匠人才培训培养,充分了解行业人才供需状况,提高师资队伍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争取资源共享,推动创新工作室列入工匠学院实践教学点,引导支持创新工作室与工匠学院联合开展科研课题研究等,促进双方互学互鉴、优势互补,为创新工作室团队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创新创效能力水平蓄能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