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情境体验式教学实施策略
2025-07-2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甄勇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教师普遍感受到部分学生对课程内容理解缺乏深度与真切感。这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学过程中对理论知识的过度灌输。针对该现状,教师亟须主动转变教育理念,彰显道德与法治课程蕴含的育人价值,创新实施情境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亲身介入并体验,使他们深刻领悟课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与实践意义。
开展情境体验式教学的意义
近代教育先驱陶行知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理念,主张个体借助积极的生活实践获取知识,而这些实践活动正是实现教学融合的具体路径。国内外教育研究者经过长期实证研究,形成共识:教育若要真正触及学生内心世界,必须高度重视其亲身体验环节。
首先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情境式体验教学指的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构建特定情境,引导学生于情境中亲身感受,体悟情境所传达的理性信息,进而达成既定教学目标。小学生本身有强烈的展示愿望,通过自己思考再经由教师引导,他们就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提高自身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教师在俯身与学生交流过程中也能了解学生心理、情绪,更好地理解学生想法,使课堂氛围更加和谐、活跃。
其次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本知识,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心理学研究表明:阅读信息,能记得10%;听到的信息,能记得20%;但经历的事情,却能记得80%。运用情境体验式教学,学生在体验、感受、思考中,自己学会如何说、如何做,有利于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效果。
情境体验式教学运用现状
教学资源有限。部分学校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资源上存在不足,缺乏适配体验式教学的场地、道具等,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验式教学开展,导致部分活动难以顺利实施。
流于形式,缺乏深刻性;或者情境体验针对性不强,学生参与度低。道德与法治教学旨在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把正确的情感体验转化为实际行动。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充满激情,还要突出理性。但越是强调让学生在玩中学,就越是考验教师的把控能力,教师如不能使情境教学与课堂重难点很好地结合,就难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入脑入心,难以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评价体系不完善。现有教学评价体系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主,缺乏对学生在体验式教学中表现的科学评价,致使教师实施体验式教学缺乏动力,也难以准确了解学生学习与成长情况。
情境体验式教学实施策略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情境模拟教学法表现为教师围绕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创设与教材主题高度关联的多元化活动情境。
一是创设生活化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常见的活动情境包含即兴表演、主题辩论、社会实践、趣味游戏等形式。教师开展教学时,先要明确本节课教育主题,并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学情和课堂生成情况,设置合适的活动情境。在学习新知过程中,特别是面对抽象理论,学生往往难以精准把握并深入领会知识内核。道德与法治课程源于生活,教师应选取贴近学生实际、契合其发展需求的资源,推动道德与法治知识融入生活、贴近社会,营造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活动情境,使学生获得真切体验,进而实现知识内化、学以致用。
如学习《合理消费》时,教师可创设生活情境“算算我的家庭开销”。学生以自家为样本,统计1个月内在房租、饮食、穿着、日用、娱乐等项目上的支出情况,随后思索怎样削减非必要开支。经由自主思考,他们向小组成员阐述自己的规划,并开展小组交流探讨。学生以此认识到要结合家庭实际,合情合理消费。
二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教学氛围。当下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深度融入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教师可依托多媒体设备与网络媒体资源,构建突破时空限制的多元化体验式教学情境,将与课程主题相关的音视频资源直观呈现给学生,使其获得独特的视听感知与全新的学习体验。
以《请到我的家乡来》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情境,助力学生深入认知与体验家乡,进而培育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师首先播放歌曲《我的家乡》,引导学生沉浸于生动画面之中,真切感受家乡的独特魅力。之后,让学生走上讲台,分享家乡美景及内心体悟。为促使学生更全面地认知家乡,教师还可鼓励其创作介绍家乡的视频作品,并以此邀请同学们探访其家乡。
三是加强团队协作,强化责任担当意识。传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多采用“教师单向讲授—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模式,不仅教学效能低,且难以实现对学生个体精准关注。为构建高效课堂生态,提升学生学习参与度,充分激活学生学习自主性,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团队协作形式参与学习,以此培育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团队协作素养与逻辑思辨能力,同时强化其责任认知与担当意识。
为引导学生主动践行学校、家庭及社会层面的各项规则规范,教师可前置预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掌握日常生活中的规则内涵。教学实施中,结合学生个性特征进行科学分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统筹协调;组织各小组开展跨场景观察活动,聚焦校园、家庭、社区等场域,系统记录规则实践案例;通过小组内研讨交流,由组长整合形成阶段性成果报告并参与班级汇总;由教师进行知识体系化总结与补充讲解,并设计小组协作式课堂实践。通过引导学生沉浸式感知规则的存在形态与功能价值,助力学生建立科学的规则认知,有效提升课堂互动质量与知识转化效率。
在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深化推进的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秉持以人为本理念,运用情境模拟教学法使教师脱离知识灌输、学生摆脱死记硬背,充分优化学科教育质量,增强学生道德与法治认知。
(作者单位:济南市济阳区实验小学)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教师普遍感受到部分学生对课程内容理解缺乏深度与真切感。这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学过程中对理论知识的过度灌输。针对该现状,教师亟须主动转变教育理念,彰显道德与法治课程蕴含的育人价值,创新实施情境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亲身介入并体验,使他们深刻领悟课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与实践意义。
开展情境体验式教学的意义
近代教育先驱陶行知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理念,主张个体借助积极的生活实践获取知识,而这些实践活动正是实现教学融合的具体路径。国内外教育研究者经过长期实证研究,形成共识:教育若要真正触及学生内心世界,必须高度重视其亲身体验环节。
首先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情境式体验教学指的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构建特定情境,引导学生于情境中亲身感受,体悟情境所传达的理性信息,进而达成既定教学目标。小学生本身有强烈的展示愿望,通过自己思考再经由教师引导,他们就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提高自身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教师在俯身与学生交流过程中也能了解学生心理、情绪,更好地理解学生想法,使课堂氛围更加和谐、活跃。
其次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本知识,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心理学研究表明:阅读信息,能记得10%;听到的信息,能记得20%;但经历的事情,却能记得80%。运用情境体验式教学,学生在体验、感受、思考中,自己学会如何说、如何做,有利于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效果。
情境体验式教学运用现状
教学资源有限。部分学校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资源上存在不足,缺乏适配体验式教学的场地、道具等,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验式教学开展,导致部分活动难以顺利实施。
流于形式,缺乏深刻性;或者情境体验针对性不强,学生参与度低。道德与法治教学旨在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把正确的情感体验转化为实际行动。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充满激情,还要突出理性。但越是强调让学生在玩中学,就越是考验教师的把控能力,教师如不能使情境教学与课堂重难点很好地结合,就难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入脑入心,难以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评价体系不完善。现有教学评价体系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主,缺乏对学生在体验式教学中表现的科学评价,致使教师实施体验式教学缺乏动力,也难以准确了解学生学习与成长情况。
情境体验式教学实施策略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情境模拟教学法表现为教师围绕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创设与教材主题高度关联的多元化活动情境。
一是创设生活化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常见的活动情境包含即兴表演、主题辩论、社会实践、趣味游戏等形式。教师开展教学时,先要明确本节课教育主题,并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学情和课堂生成情况,设置合适的活动情境。在学习新知过程中,特别是面对抽象理论,学生往往难以精准把握并深入领会知识内核。道德与法治课程源于生活,教师应选取贴近学生实际、契合其发展需求的资源,推动道德与法治知识融入生活、贴近社会,营造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活动情境,使学生获得真切体验,进而实现知识内化、学以致用。
如学习《合理消费》时,教师可创设生活情境“算算我的家庭开销”。学生以自家为样本,统计1个月内在房租、饮食、穿着、日用、娱乐等项目上的支出情况,随后思索怎样削减非必要开支。经由自主思考,他们向小组成员阐述自己的规划,并开展小组交流探讨。学生以此认识到要结合家庭实际,合情合理消费。
二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教学氛围。当下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深度融入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教师可依托多媒体设备与网络媒体资源,构建突破时空限制的多元化体验式教学情境,将与课程主题相关的音视频资源直观呈现给学生,使其获得独特的视听感知与全新的学习体验。
以《请到我的家乡来》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情境,助力学生深入认知与体验家乡,进而培育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师首先播放歌曲《我的家乡》,引导学生沉浸于生动画面之中,真切感受家乡的独特魅力。之后,让学生走上讲台,分享家乡美景及内心体悟。为促使学生更全面地认知家乡,教师还可鼓励其创作介绍家乡的视频作品,并以此邀请同学们探访其家乡。
三是加强团队协作,强化责任担当意识。传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多采用“教师单向讲授—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模式,不仅教学效能低,且难以实现对学生个体精准关注。为构建高效课堂生态,提升学生学习参与度,充分激活学生学习自主性,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团队协作形式参与学习,以此培育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团队协作素养与逻辑思辨能力,同时强化其责任认知与担当意识。
为引导学生主动践行学校、家庭及社会层面的各项规则规范,教师可前置预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掌握日常生活中的规则内涵。教学实施中,结合学生个性特征进行科学分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统筹协调;组织各小组开展跨场景观察活动,聚焦校园、家庭、社区等场域,系统记录规则实践案例;通过小组内研讨交流,由组长整合形成阶段性成果报告并参与班级汇总;由教师进行知识体系化总结与补充讲解,并设计小组协作式课堂实践。通过引导学生沉浸式感知规则的存在形态与功能价值,助力学生建立科学的规则认知,有效提升课堂互动质量与知识转化效率。
在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深化推进的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秉持以人为本理念,运用情境模拟教学法使教师脱离知识灌输、学生摆脱死记硬背,充分优化学科教育质量,增强学生道德与法治认知。
(作者单位:济南市济阳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