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
“给它锚了”
2025-07-2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王月鹏
他永远记得第一次看到轮船出现在八角湾的那个傍晚。夕阳把海湾染成了红色。他从村子的大街上斜斜地走过,很快,整个村子就动了起来。村人纷纷涌向海边。他们看到,那艘船离八角湾越来越近了。船上没有白帆,也听不见号子,船面上显得有些空荡,几乎见不到人的影子,只见到船在海面上滑行,身后拖着烟囱里冒出的浓烟。那烟,在海面的上方渐渐变成了云彩的样子,让人觉得整艘船都是轻盈的,不费任何的力气,就那样,在海面上滑行着。
这艘轮船是冒烟的,他们自然想到了火,称这船为“火轮船”。在当时的渔民看来,这船竟然不用摇橹,不用划桨,就可以在海面上那么轻盈地穿行,简直不可思议。他们用这种心态来看待和评说现实中的人与事,对那些推诿扯皮、不想出力,也没有什么责任心的人,就说他们是“推了火轮船”。他年轻时出海,用的都是木制帆船,靠人力摇橹。因为“帆”与“翻”谐音,为渔民所忌,帆船就被改称为“风船”。开风船太苦太累了,人在海里,双臂摇橹,像海浪一样,永远不能停歇。这是一个人对整个大海的抗争,他需要用双臂,在海浪中拨开一条回家的路。船在码头起锚或落锚,是最出力的时刻,需要大伙儿齐心协力,各种劳作都有各自的劳动号子伴随。比如起锚号、落锚号,还有撑篷号、摇橹号,等等。岸上的人听了这号子,就知道船在水里有多费力。那苦那累,都没法说。他试着说,最终也没有清晰地说出。那种苦和累是全身心的,几乎是全方位地侵入一个人的肉身和精神,让你不知道该具体从哪个地方说起。无法描绘,也无法说出,它们存在于你的身上,而你却无法说出它们。
渔民的劳动工具是渔船,这不同于农民所使用的农具。劳动工具本该具有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在大海里都变成了不确定性。或者说,劳动工具本该是服务于人的,在海里却操纵了人,将人置于巨大的不确定性之中。这种时候,是锚,给出了某种确定性。把一艘船放到海上,把一个人放到船上,这时会更容易理解大海,也更容易理解锚。如果再加上风,加上雨,这种理解就会更深切。有经验的老船长说,风浪来时,最好的应对法子,是把船锚住,这样才不至于随波逐流。
最初用的是石锚,一块长石,中间刻有渠槽,系上缆绳,就是一只锚了。如今用的是铁锚,三个锚齿,一根长柄,还有锚链和缆绳。停船时,渔民把锚抛入水中,起到固定船只的作用。下锚前,抛锚人会高声地喊:“给它锚了!”这样喊,是为了避免伤害船周围可能出现的潜水者。不能喊“抛锚”,也不能喊“下锚”,这样都不吉利。行船时将锚拉上船,名曰“起锚”,也有说是“拔锚”,很形象,把锚从水中拔出来。在使用机动船之前,拔锚靠的是人力,需要船上的人喊着起锚号子,一齐用力。
“船到了,锚也到了。”这是渔民的口头语,说的是事物的整体性和关联性,有水到渠成的意思。简单的一个“到了”,省略了途中的太多风浪。风浪,是这句话的语境,是潜在的背景。这些在大海里经历过风浪的人,他们懂得如何言说风浪。同样是这句话,倘若换成特殊的语境和语气,传递出的就是一种消极情绪,锚成为船的附属品,是被动之物,有“随大流”的意思。
渔民对生活的理解,是以风浪为背景的。海是他们讨生活的“田地”。人在海上,就把自己全部交给了命运,他们知道,一个人,甚至再多的人,也是没有力量跟大海抗衡的。他们知道大海的力量。他们亲眼看到海浪一夜之间把岸边的石头全都拍碎,也曾亲历过海上的大风大浪,体验过那种侵入骨髓的绝望。“船在坞里,人在铺里。”这是渔民以为的最安逸的生活。这样的话朴素到了极致,不带什么感情色彩,却包含了太多的风浪。旧时民间造船和修船,在海滩选一处高地,叫作船坞。新船造成了,大伙儿推船下海,即是下坞。倘若有大风浪,船在港里也有被风浪拍坏的可能,渔民通常要把船拉上岸来,才可放心。所以听旧时的拉船号子,能听出一种暴风雨降临前的紧迫感。渔民最惦念的,永远是船。不管是出海时,还是归港后,船,是他们生活的必需,也是无法释怀的惦念。铺,也叫船铺、渔铺、网铺,是渔民出海之前和靠岸以后落脚的地方。我曾在海边见过渔铺,是很简陋的一个小屋,地上铺了草,有渔民躺在上面睡觉,脸上漾着幸福的笑意。风浪在不远处咆哮,他觉得那风那浪已经与己无关了。这小屋,与不远处的大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不知道曾有多少出海人在这里安然入梦。我曾在这小屋里待过一整天,阴暗,潮湿,觉得整个世界都被这个小屋拒绝了。想起乡村里被废弃的磨坊,我曾独自在那里度过了若干无助的日子。磨坊里有个蜘蛛网,在窗口的位置。窗早已破损了。蜘蛛在窗口结网。风吹来,网在风中晃动。我把这个细节写进少年时代的文章中。三十多年过去了。在写作此文的过程中,突然想起这个情景,一个人坐在那里,长久地无言。这样一张生命之网,从来没有停止过在岁月中的飘摇。而那个人,如今已经坚定多了,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的梦想是单一的,只有局部的斑斓。这已足够,他并不需要其他。那间磨坊早已不在了,那间渔铺也不在了。但作为客观存在物,它们消失了。作为一种情感依托,它们一直留存在他的心里。
船在坞里,人在铺里。人是安定的,与人的生存紧密相关的劳动工具也是安定的,这样的一种确定性,正是他们最为看重的。与此对应的,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巨大的不确定性。
在渔村,每天天刚蒙蒙亮,渔民就聚集到了码头,他们看看自家的船,然后就站在那里,与同行们聊天。这是一天的开始。经过了一个夜晚,他们醒来最惦念的,是船。看到船在坞里,心也就释然了。他们很随意地站立着,面朝大海,开口说话,或者沉默不语。谁说,以及说什么,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个渔民的在场。他们站在那里,遥遥地看着自家的船,一颗心才算安定下来。
太阳渐渐浮出海面。他们向村庄走去,新一天的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他永远记得第一次看到轮船出现在八角湾的那个傍晚。夕阳把海湾染成了红色。他从村子的大街上斜斜地走过,很快,整个村子就动了起来。村人纷纷涌向海边。他们看到,那艘船离八角湾越来越近了。船上没有白帆,也听不见号子,船面上显得有些空荡,几乎见不到人的影子,只见到船在海面上滑行,身后拖着烟囱里冒出的浓烟。那烟,在海面的上方渐渐变成了云彩的样子,让人觉得整艘船都是轻盈的,不费任何的力气,就那样,在海面上滑行着。
这艘轮船是冒烟的,他们自然想到了火,称这船为“火轮船”。在当时的渔民看来,这船竟然不用摇橹,不用划桨,就可以在海面上那么轻盈地穿行,简直不可思议。他们用这种心态来看待和评说现实中的人与事,对那些推诿扯皮、不想出力,也没有什么责任心的人,就说他们是“推了火轮船”。他年轻时出海,用的都是木制帆船,靠人力摇橹。因为“帆”与“翻”谐音,为渔民所忌,帆船就被改称为“风船”。开风船太苦太累了,人在海里,双臂摇橹,像海浪一样,永远不能停歇。这是一个人对整个大海的抗争,他需要用双臂,在海浪中拨开一条回家的路。船在码头起锚或落锚,是最出力的时刻,需要大伙儿齐心协力,各种劳作都有各自的劳动号子伴随。比如起锚号、落锚号,还有撑篷号、摇橹号,等等。岸上的人听了这号子,就知道船在水里有多费力。那苦那累,都没法说。他试着说,最终也没有清晰地说出。那种苦和累是全身心的,几乎是全方位地侵入一个人的肉身和精神,让你不知道该具体从哪个地方说起。无法描绘,也无法说出,它们存在于你的身上,而你却无法说出它们。
渔民的劳动工具是渔船,这不同于农民所使用的农具。劳动工具本该具有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在大海里都变成了不确定性。或者说,劳动工具本该是服务于人的,在海里却操纵了人,将人置于巨大的不确定性之中。这种时候,是锚,给出了某种确定性。把一艘船放到海上,把一个人放到船上,这时会更容易理解大海,也更容易理解锚。如果再加上风,加上雨,这种理解就会更深切。有经验的老船长说,风浪来时,最好的应对法子,是把船锚住,这样才不至于随波逐流。
最初用的是石锚,一块长石,中间刻有渠槽,系上缆绳,就是一只锚了。如今用的是铁锚,三个锚齿,一根长柄,还有锚链和缆绳。停船时,渔民把锚抛入水中,起到固定船只的作用。下锚前,抛锚人会高声地喊:“给它锚了!”这样喊,是为了避免伤害船周围可能出现的潜水者。不能喊“抛锚”,也不能喊“下锚”,这样都不吉利。行船时将锚拉上船,名曰“起锚”,也有说是“拔锚”,很形象,把锚从水中拔出来。在使用机动船之前,拔锚靠的是人力,需要船上的人喊着起锚号子,一齐用力。
“船到了,锚也到了。”这是渔民的口头语,说的是事物的整体性和关联性,有水到渠成的意思。简单的一个“到了”,省略了途中的太多风浪。风浪,是这句话的语境,是潜在的背景。这些在大海里经历过风浪的人,他们懂得如何言说风浪。同样是这句话,倘若换成特殊的语境和语气,传递出的就是一种消极情绪,锚成为船的附属品,是被动之物,有“随大流”的意思。
渔民对生活的理解,是以风浪为背景的。海是他们讨生活的“田地”。人在海上,就把自己全部交给了命运,他们知道,一个人,甚至再多的人,也是没有力量跟大海抗衡的。他们知道大海的力量。他们亲眼看到海浪一夜之间把岸边的石头全都拍碎,也曾亲历过海上的大风大浪,体验过那种侵入骨髓的绝望。“船在坞里,人在铺里。”这是渔民以为的最安逸的生活。这样的话朴素到了极致,不带什么感情色彩,却包含了太多的风浪。旧时民间造船和修船,在海滩选一处高地,叫作船坞。新船造成了,大伙儿推船下海,即是下坞。倘若有大风浪,船在港里也有被风浪拍坏的可能,渔民通常要把船拉上岸来,才可放心。所以听旧时的拉船号子,能听出一种暴风雨降临前的紧迫感。渔民最惦念的,永远是船。不管是出海时,还是归港后,船,是他们生活的必需,也是无法释怀的惦念。铺,也叫船铺、渔铺、网铺,是渔民出海之前和靠岸以后落脚的地方。我曾在海边见过渔铺,是很简陋的一个小屋,地上铺了草,有渔民躺在上面睡觉,脸上漾着幸福的笑意。风浪在不远处咆哮,他觉得那风那浪已经与己无关了。这小屋,与不远处的大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不知道曾有多少出海人在这里安然入梦。我曾在这小屋里待过一整天,阴暗,潮湿,觉得整个世界都被这个小屋拒绝了。想起乡村里被废弃的磨坊,我曾独自在那里度过了若干无助的日子。磨坊里有个蜘蛛网,在窗口的位置。窗早已破损了。蜘蛛在窗口结网。风吹来,网在风中晃动。我把这个细节写进少年时代的文章中。三十多年过去了。在写作此文的过程中,突然想起这个情景,一个人坐在那里,长久地无言。这样一张生命之网,从来没有停止过在岁月中的飘摇。而那个人,如今已经坚定多了,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的梦想是单一的,只有局部的斑斓。这已足够,他并不需要其他。那间磨坊早已不在了,那间渔铺也不在了。但作为客观存在物,它们消失了。作为一种情感依托,它们一直留存在他的心里。
船在坞里,人在铺里。人是安定的,与人的生存紧密相关的劳动工具也是安定的,这样的一种确定性,正是他们最为看重的。与此对应的,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巨大的不确定性。
在渔村,每天天刚蒙蒙亮,渔民就聚集到了码头,他们看看自家的船,然后就站在那里,与同行们聊天。这是一天的开始。经过了一个夜晚,他们醒来最惦念的,是船。看到船在坞里,心也就释然了。他们很随意地站立着,面朝大海,开口说话,或者沉默不语。谁说,以及说什么,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个渔民的在场。他们站在那里,遥遥地看着自家的船,一颗心才算安定下来。
太阳渐渐浮出海面。他们向村庄走去,新一天的生活,就这样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