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2025-07-0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张菲菲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成果,是最动人、最具说服力的中国故事。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需把握理论优势、突出现实关照、创新弘扬路径。
着力点:溯本求源,把握理论优势
从源头上深入挖掘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基因密码,把握其理论优势。
讲清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涵。科学界定和系统分析核心概念是学理化研究的逻辑起点。从要素结构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为基准、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融合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现代化建设的叙事主线、民族复兴的目标指向。从基本特征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个整体性概念,兼具全局性和根本性、联系性和多维性,是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前途、决定党和国家发展命运的“大事情”。从价值意蕴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政治主动,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推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接续前行。
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基础。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如木之本、水之源,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引和方法论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形成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践中的深度诠释。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其深厚的智慧结晶和精华熔铸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提供丰沃的文化滋养与深厚的思想根基。
厘清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脉络。溯源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在不同历史时期,尽管“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呈现、具体表述不尽相同,但其本质上是一致的、相通的。立足新时代、新使命、新实践,进一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系统集成,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地位和重要意义,为全党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切入点:析理明义,突出现实观照
从现实观照上剖析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机理,凸显其价值引领。
以“初心与奋斗”讲透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意蕴。实现现代化是百余年来中华民族的执着追求,为民族复兴提供路向指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人民—国家—世界”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叙事框架,将近代历史夙愿、现实行动指南与未来美好蓝图融于民族复兴叙事框架,展现中国共产党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视域延伸,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方向指引。
以“治理与贡献”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价值。中国式现代化为强国建设凝心聚力。从政治象征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政治概念,还蕴含深远的战略谋划与政治考量,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和具象化表达,也是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价值立场的有力印证。“中国式现代化”以凝练的大众化话语,拓展了党治国理政的理论视野和实践维度,不断引领人们攻坚克难、踔厉奋发、无私奉献,为强国建设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
以“愿景与价值”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成功探索,更以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深层逻辑与核心价值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传统认知,从“术语的革命”到独特发展模式,中国式现代化在历史演进与未来走向的逻辑关联、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逻辑互动中,不仅为科学阐释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话语规范,也为各国探索自身发展道路提供理论参考,勾勒出人类文明发展的“理与路”。
关键点:笃行拓路,创新弘扬路径
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关键在于让理论“接地气”“有温度”。以小见大,通过生动故事讲好中国式现代化。运用生动形象、感性鲜活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故事,增强受众的认同感和代入感。一是回望“来时路”,讲好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为民奋斗的故事,彰显现代化建设的初心与使命。二是立足“新成就”,挖掘各领域先进典型,展现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万千气象。三是聚焦“普通人”,讲述现代化进程中普通人的奋斗故事,体现现代化建设的群众基础和人民底色。四是放眼“大格局”,以共建“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等生动实践,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以情感人,通过共情话语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情感认同的“意义之网”,关键在于实现从政治话语到青春话语的创造性转化。表达方式上,紧扣就业创业、科技创新等青年关切,关注青年成长痛点、理论困惑点、情感锚点,用现代青年熟悉的话语风格诠释现代化理念,实现从“宏大叙事”到“微观叙事”转变。话语内容上,注重将国家发展与个人成长相结合,比如,设计成长记忆共鸣点、打造“新时代青年说”等活动,建立“个人—国家—时代”的情感联结,实现从“政治话语”到“青春共识”的升华。
以新促活,通过多元实践讲好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理念,更是行动指南,践行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创造性转化,需要设计专题化的、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完善“行走的课堂”,衔接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在企业车间、田间地头探索推动“以中国式现代化立德树人”的机制和路径。打造数字赋能的沉浸式体验,通过B站、小红书等青年聚集平台开展话题互动,通过VR、AR等技术构建虚实融合的场景,让学生跨时空体验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单位:山东第二医科大学;本文为该校校级教改项目[2024SZZX003]、山东省本科教改研究项目[M2022098]阶段性成果)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成果,是最动人、最具说服力的中国故事。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需把握理论优势、突出现实关照、创新弘扬路径。
着力点:溯本求源,把握理论优势
从源头上深入挖掘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基因密码,把握其理论优势。
讲清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涵。科学界定和系统分析核心概念是学理化研究的逻辑起点。从要素结构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为基准、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融合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现代化建设的叙事主线、民族复兴的目标指向。从基本特征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个整体性概念,兼具全局性和根本性、联系性和多维性,是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前途、决定党和国家发展命运的“大事情”。从价值意蕴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政治主动,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推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接续前行。
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基础。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如木之本、水之源,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引和方法论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形成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践中的深度诠释。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其深厚的智慧结晶和精华熔铸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提供丰沃的文化滋养与深厚的思想根基。
厘清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脉络。溯源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在不同历史时期,尽管“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呈现、具体表述不尽相同,但其本质上是一致的、相通的。立足新时代、新使命、新实践,进一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系统集成,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地位和重要意义,为全党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切入点:析理明义,突出现实观照
从现实观照上剖析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机理,凸显其价值引领。
以“初心与奋斗”讲透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意蕴。实现现代化是百余年来中华民族的执着追求,为民族复兴提供路向指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人民—国家—世界”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叙事框架,将近代历史夙愿、现实行动指南与未来美好蓝图融于民族复兴叙事框架,展现中国共产党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视域延伸,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方向指引。
以“治理与贡献”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价值。中国式现代化为强国建设凝心聚力。从政治象征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政治概念,还蕴含深远的战略谋划与政治考量,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和具象化表达,也是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价值立场的有力印证。“中国式现代化”以凝练的大众化话语,拓展了党治国理政的理论视野和实践维度,不断引领人们攻坚克难、踔厉奋发、无私奉献,为强国建设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
以“愿景与价值”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成功探索,更以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深层逻辑与核心价值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传统认知,从“术语的革命”到独特发展模式,中国式现代化在历史演进与未来走向的逻辑关联、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逻辑互动中,不仅为科学阐释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话语规范,也为各国探索自身发展道路提供理论参考,勾勒出人类文明发展的“理与路”。
关键点:笃行拓路,创新弘扬路径
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关键在于让理论“接地气”“有温度”。以小见大,通过生动故事讲好中国式现代化。运用生动形象、感性鲜活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故事,增强受众的认同感和代入感。一是回望“来时路”,讲好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为民奋斗的故事,彰显现代化建设的初心与使命。二是立足“新成就”,挖掘各领域先进典型,展现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万千气象。三是聚焦“普通人”,讲述现代化进程中普通人的奋斗故事,体现现代化建设的群众基础和人民底色。四是放眼“大格局”,以共建“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等生动实践,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以情感人,通过共情话语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情感认同的“意义之网”,关键在于实现从政治话语到青春话语的创造性转化。表达方式上,紧扣就业创业、科技创新等青年关切,关注青年成长痛点、理论困惑点、情感锚点,用现代青年熟悉的话语风格诠释现代化理念,实现从“宏大叙事”到“微观叙事”转变。话语内容上,注重将国家发展与个人成长相结合,比如,设计成长记忆共鸣点、打造“新时代青年说”等活动,建立“个人—国家—时代”的情感联结,实现从“政治话语”到“青春共识”的升华。
以新促活,通过多元实践讲好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理念,更是行动指南,践行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创造性转化,需要设计专题化的、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完善“行走的课堂”,衔接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在企业车间、田间地头探索推动“以中国式现代化立德树人”的机制和路径。打造数字赋能的沉浸式体验,通过B站、小红书等青年聚集平台开展话题互动,通过VR、AR等技术构建虚实融合的场景,让学生跨时空体验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单位:山东第二医科大学;本文为该校校级教改项目[2024SZZX003]、山东省本科教改研究项目[M202209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