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视域下“职教出海”策略与路径

2025-07-0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宫珮珊
  
  职业教育国际化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支撑。以“出海”为支点,以“技术”为纽带,我国职业教育主动融入全球教育治理体系,通过人才培养标准输出、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课程体系推广以及职教文化交流等形式,实现教育理念、资源、模式跨境流动的国际化发展实践。
  机遇:“职教出海”的根基与空间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中国企业加速全球化布局,海外运营需要大量熟悉中国技术标准、设备操作与管理流程的员工,为中国职教标准、资源、服务“走向世界”提供了落地契机与实践场景。“教随产出、校企同行”,职业院校积极投身“职教出海”实践,是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技能型劳动力迫切需求的响应,更是构建支持中资企业海外人才供给链的重要举措,实现教育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在教育强国战略的引领下,我国职业教育在国际化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机构跨境合作、项目跨境合作、人员跨境合作等多元合作模式。数据显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已覆盖全球70个国家(地区),落地400余个办学项目,打造出“鲁班工坊”“班·墨学院”“丝路学院”等许多职教品牌,集中展现出中国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实力,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职教发展成果的重要窗口。
  进阶:持续推进“职教出海”行稳致远
  当前,“职教出海”可持续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从职业教育发展阶段分析,向“海”而行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出海”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不健全,“引进来”与“走出去”不平衡等;从职业院校自身建设角度来看,深度参与“职教出海”的院校数量偏少、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国际型师资不足等。因此,探索有效的国际化办学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树立开放意识,主动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职业院校应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优化区域布局,举办高规格国际职教论坛、技能大赛、教育展会等,推动多元主体交流互鉴,构建起与国家对外开放需求高度契合的职教国际合作网络。在对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可发挥中国职教在新质生产力领域相关专业教学的经验,联合行业、企业、教科研机构,开发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将中国职教优质资源转化为国际引领力。
  提升办学水平,打造职教国际比较优势。夯实办学质量根基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深化产教融合,打造“教—学—做—创”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过硬的教育教学质量筑牢“出海”核心优势。培育国际化师资队伍是提升教育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提升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国际项目开发与管理能力,培育“双语双师”型师资,为跨境教学与合作提供有力支撑。更加灵活的跨境职教服务是满足国际市场需求的必然要求,搭建“线上+线下”综合式教学平台,探索“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双轨模式,为合作国提供涵盖学历提升、职业技能认证、技术研发指导等在内的全周期服务,以多样化供给满足国际市场的多元需求。
  构建协同生态,增强职教国际合作实效。第一,推动多要素多主体“抱团出海”,鼓励组建由高水平职业院校牵头,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研究机构共同参与的职教出海联盟,整合优势资源,形成“集群效应”。第二,充分发挥跨国项目式合作优势,以“中文+技能”“海外技术服务中心”等项目为载体,推动教学资源、师资力量与技术标准的跨国流动。第三,建设境外人才培养基地,在“走出去”中资企业聚集区、产业合作园区或对象国教育枢纽城市,依托联合共建“鲁班工坊”、海外分校等实体,结合当地的产业与教育资源,开展教学、培训、研发、文化交流,推动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第四,顺应全球教育数字化发展潮流,运用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等线上渠道,开发针对海外用户的职业教育在线课程,不仅能突破地理空间限制,实现中国优质职教数字资源的全球化共享,还能扩大教育服务覆盖面,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传播力,为全球职业教育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作者单位:烟台职业学院;本文是山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教育强国视域下“职教出海”策略及风险应对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3YB207)
  □宫珮珊
  
  职业教育国际化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支撑。以“出海”为支点,以“技术”为纽带,我国职业教育主动融入全球教育治理体系,通过人才培养标准输出、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课程体系推广以及职教文化交流等形式,实现教育理念、资源、模式跨境流动的国际化发展实践。
  机遇:“职教出海”的根基与空间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中国企业加速全球化布局,海外运营需要大量熟悉中国技术标准、设备操作与管理流程的员工,为中国职教标准、资源、服务“走向世界”提供了落地契机与实践场景。“教随产出、校企同行”,职业院校积极投身“职教出海”实践,是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技能型劳动力迫切需求的响应,更是构建支持中资企业海外人才供给链的重要举措,实现教育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在教育强国战略的引领下,我国职业教育在国际化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机构跨境合作、项目跨境合作、人员跨境合作等多元合作模式。数据显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已覆盖全球70个国家(地区),落地400余个办学项目,打造出“鲁班工坊”“班·墨学院”“丝路学院”等许多职教品牌,集中展现出中国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实力,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职教发展成果的重要窗口。
  进阶:持续推进“职教出海”行稳致远
  当前,“职教出海”可持续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从职业教育发展阶段分析,向“海”而行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出海”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不健全,“引进来”与“走出去”不平衡等;从职业院校自身建设角度来看,深度参与“职教出海”的院校数量偏少、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国际型师资不足等。因此,探索有效的国际化办学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树立开放意识,主动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职业院校应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优化区域布局,举办高规格国际职教论坛、技能大赛、教育展会等,推动多元主体交流互鉴,构建起与国家对外开放需求高度契合的职教国际合作网络。在对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可发挥中国职教在新质生产力领域相关专业教学的经验,联合行业、企业、教科研机构,开发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将中国职教优质资源转化为国际引领力。
  提升办学水平,打造职教国际比较优势。夯实办学质量根基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深化产教融合,打造“教—学—做—创”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过硬的教育教学质量筑牢“出海”核心优势。培育国际化师资队伍是提升教育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提升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国际项目开发与管理能力,培育“双语双师”型师资,为跨境教学与合作提供有力支撑。更加灵活的跨境职教服务是满足国际市场需求的必然要求,搭建“线上+线下”综合式教学平台,探索“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双轨模式,为合作国提供涵盖学历提升、职业技能认证、技术研发指导等在内的全周期服务,以多样化供给满足国际市场的多元需求。
  构建协同生态,增强职教国际合作实效。第一,推动多要素多主体“抱团出海”,鼓励组建由高水平职业院校牵头,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研究机构共同参与的职教出海联盟,整合优势资源,形成“集群效应”。第二,充分发挥跨国项目式合作优势,以“中文+技能”“海外技术服务中心”等项目为载体,推动教学资源、师资力量与技术标准的跨国流动。第三,建设境外人才培养基地,在“走出去”中资企业聚集区、产业合作园区或对象国教育枢纽城市,依托联合共建“鲁班工坊”、海外分校等实体,结合当地的产业与教育资源,开展教学、培训、研发、文化交流,推动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第四,顺应全球教育数字化发展潮流,运用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等线上渠道,开发针对海外用户的职业教育在线课程,不仅能突破地理空间限制,实现中国优质职教数字资源的全球化共享,还能扩大教育服务覆盖面,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传播力,为全球职业教育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作者单位:烟台职业学院;本文是山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教育强国视域下“职教出海”策略及风险应对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3YB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