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区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75%以上

数智新风口推动传统老字号蝶变升级

2025-07-03 作者: 姜斌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姜 斌
  本报通讯员 崔文冉 王丽慧

  当农田作物戴上“可穿戴”设备实现“一键种地”,当千年古法煎药遇上智能“一键熬制”,当AI“思考”的力量注入全球单体最大的照片冲印车间……当下的济南市莱芜区,正汇聚起澎湃的“数智”动能,全面推动产业升级。
  6月25日,在莱芜区杨庄镇的济南科百数字农业产业园,农艺师刘传迪正在查看葡萄大棚内的作物长势。大棚控制系统基于空气与叶片温度,动态调节喷淋频次,并能根据天气变化,及时预警并调整温湿度,始终维持作物最佳生长环境。记者看到,这套给植物用的可穿戴监测系统,包含了多种无线小设备,有贴在叶子上测温湿度的,有套在果实上量大小的,还有装在茎秆上感应细微变化的。
  刘传迪介绍,该农场借助5G技术连接起遍布园区的各类传感器,通过分析处理数据,形成一个智慧化农业物联网。“像葡萄、韭菜、生姜等,可以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的生长习性,系统自主识别反馈,我们可以用手机对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光温水气肥,实现个性化一键调节控制。整个园区基本实现了‘一键种地’。”
  科技创新,数智赋能。近年来,莱芜区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引入科百、中科北斗数字技术等领军企业。以数字乡村5G智慧平台为抓手,当地探索建立起包括智慧党建、特色产业、基层治理等九大模块的镇、村两级数字乡村大数据平台。发展智慧农业应用示范基地11个,通过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了提质增效,通过数字要素的持续投入,让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养殖实现智能化管理。
  中药是“老字号”,数智化是“新风口”,两者联手会催生怎样的场景?在位于口镇街道的山东首个中药数字化智能制造项目——宏济堂制药(莱芜区)有限公司智能制造工厂生产车间,看不到工人紧张忙碌的场景,智能化的设备取代了大部分人工,实现了生产线的全自动化运行。
  据宏济堂制药(莱芜区)有限公司提取二厂负责人邓宽介绍,依据电子处方,机械手精准分拣每一味药材;通过配料系统配好后,由投料机器人接收转运;投料机器人会根据预定轨迹,自动将料投入料仓。记者看到,在车间地面上,有很多16位的二维码,而这小小二维码里就包含了下达的指令和机器人的各种预定动作,机器人扫描后就可“按图索骥”。“依托园区信息采集系统,工厂实现了从药材预处理、蒸煮提取到调制灭菌、包装入库的全流程数字化。我们一共有5380多个控制点位,蒸汽的大小、设备的温度、开盖的动作等,全部由自控系统精准控制,不需要人工参与,药品药效转移率比传统工艺提升了20%。”邓宽说。
  “我们刚接了浙江客户的3000张订单,机器正在24小时不间断赶工。”在山东晨熙科技有限公司,车间主管李世民告诉记者,这里拥有全球单体最大的照片冲印车间,130余台机器每天可冲印200多万张。“我们引入了DeepSeek大模型,客户从网上下单后,系统会自动接单、审核,然后通过AI自动调色、自动修正、自动裁剪,修正后的照片会传到对应的机器进行出片。”
  截至目前,莱芜全区共建成5G基站4745处,实现城区5G信号全覆盖,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5%。全区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贯标企业达到69家,DCMM贯标企业29家,省级数字经济“晨星工厂”15家,省级数字化车间3个,省级智能制造场景7个,全区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75%以上。“我们将继续推进双千兆网络建设工作,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大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引导服务工作力度,以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莱芜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吕华说。
  □ 本报记者 姜 斌
  本报通讯员 崔文冉 王丽慧

  当农田作物戴上“可穿戴”设备实现“一键种地”,当千年古法煎药遇上智能“一键熬制”,当AI“思考”的力量注入全球单体最大的照片冲印车间……当下的济南市莱芜区,正汇聚起澎湃的“数智”动能,全面推动产业升级。
  6月25日,在莱芜区杨庄镇的济南科百数字农业产业园,农艺师刘传迪正在查看葡萄大棚内的作物长势。大棚控制系统基于空气与叶片温度,动态调节喷淋频次,并能根据天气变化,及时预警并调整温湿度,始终维持作物最佳生长环境。记者看到,这套给植物用的可穿戴监测系统,包含了多种无线小设备,有贴在叶子上测温湿度的,有套在果实上量大小的,还有装在茎秆上感应细微变化的。
  刘传迪介绍,该农场借助5G技术连接起遍布园区的各类传感器,通过分析处理数据,形成一个智慧化农业物联网。“像葡萄、韭菜、生姜等,可以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的生长习性,系统自主识别反馈,我们可以用手机对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光温水气肥,实现个性化一键调节控制。整个园区基本实现了‘一键种地’。”
  科技创新,数智赋能。近年来,莱芜区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引入科百、中科北斗数字技术等领军企业。以数字乡村5G智慧平台为抓手,当地探索建立起包括智慧党建、特色产业、基层治理等九大模块的镇、村两级数字乡村大数据平台。发展智慧农业应用示范基地11个,通过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了提质增效,通过数字要素的持续投入,让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养殖实现智能化管理。
  中药是“老字号”,数智化是“新风口”,两者联手会催生怎样的场景?在位于口镇街道的山东首个中药数字化智能制造项目——宏济堂制药(莱芜区)有限公司智能制造工厂生产车间,看不到工人紧张忙碌的场景,智能化的设备取代了大部分人工,实现了生产线的全自动化运行。
  据宏济堂制药(莱芜区)有限公司提取二厂负责人邓宽介绍,依据电子处方,机械手精准分拣每一味药材;通过配料系统配好后,由投料机器人接收转运;投料机器人会根据预定轨迹,自动将料投入料仓。记者看到,在车间地面上,有很多16位的二维码,而这小小二维码里就包含了下达的指令和机器人的各种预定动作,机器人扫描后就可“按图索骥”。“依托园区信息采集系统,工厂实现了从药材预处理、蒸煮提取到调制灭菌、包装入库的全流程数字化。我们一共有5380多个控制点位,蒸汽的大小、设备的温度、开盖的动作等,全部由自控系统精准控制,不需要人工参与,药品药效转移率比传统工艺提升了20%。”邓宽说。
  “我们刚接了浙江客户的3000张订单,机器正在24小时不间断赶工。”在山东晨熙科技有限公司,车间主管李世民告诉记者,这里拥有全球单体最大的照片冲印车间,130余台机器每天可冲印200多万张。“我们引入了DeepSeek大模型,客户从网上下单后,系统会自动接单、审核,然后通过AI自动调色、自动修正、自动裁剪,修正后的照片会传到对应的机器进行出片。”
  截至目前,莱芜全区共建成5G基站4745处,实现城区5G信号全覆盖,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5%。全区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贯标企业达到69家,DCMM贯标企业29家,省级数字经济“晨星工厂”15家,省级数字化车间3个,省级智能制造场景7个,全区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75%以上。“我们将继续推进双千兆网络建设工作,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大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引导服务工作力度,以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莱芜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吕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