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救助织密网“微痛点”里蕴温情幸福食堂暖夕阳

钢城区“微改革”让民生改善可见可感

2025-07-03 作者: 姜斌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姜斌 本报通讯员 王超

  孤寡老人任伟军收到特困供养金后绽放笑颜;花海公园婚姻登记站前,一对新人在鸟语花香中定格甜蜜瞬间;一份荤素搭配、热气腾腾的定制午餐,让独居老人任桂芳连声赞叹“省心省力又放心”……在济南市钢城区,一场场润物无声的“微改革”,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品质,让民生改善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民生保障的底线能否兜得牢、兜得准?钢城区用一套创新的“红黄蓝”分层分类救助体系给出了回答。
  6月26日,汶源街道社会工作者、民政协理员和志愿者一起走进孤寡老人董及广家中,详细询问老人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大家分工协作帮老人整理打扫房间。“对我照顾得无微不至,生活越过越好。”作为“红码”群体一员的董及广说。
  不同于传统的“大水漫灌”式救助,钢城区将重点人群依据困难程度、致困原因和服务需求的差异,精准划分为“红黄蓝”三个圈层,为每户(人)量身打造专属“救助链”。
  “红码”群体,对应最需托底的困难人群。钢城区扎实落实基本生活救助和其他各项专项救助,全区4450名城乡低保人员、697名特困人员、2508名经济困难老年人、7565名重度残疾人与困难残疾人,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对于“黄码”群体,有效统筹部门资源,开展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针对性专项救助。对于遭遇突发性、紧迫性、灾难性困难导致基本生活暂时陷入困境的“蓝码”人员,临时救助的“及时雨”亦能迅速送达。2024年,得益于这项机制,758人次领到了临时救助金,1.5万人次得到了专项救助,1351名救助对象面临的2000余个个性化难题得以解决。
  民生改善,既要“雪中送炭”保基本,也要“锦上添花”提品质。钢城区瞄准群众生活的“微痛点”,打造了一系列有温度的民生品牌。
  理发,这件对常人来说稀松平常的小事,对于农村的老弱病残群体,却是个“刚需”难题。依托农村幸福院等场所,钢城区创新打造22处“幸福理发室”,统一配备热水器、洗头床等,区理发协会的志愿者定期开展义剪。
  在风景如画的花海公园,钢城区建设了我省首批、济南首家公园婚姻登记站,打造“钢好遇见你”品牌。将人生重要时刻融入自然美景,更成为传播文明新风的窗口:先后举办集体婚礼、军人婚礼、集体颁证等13场次活动,为400多对新人办理结婚登记。该做法成功获评全省婚丧习俗改革百佳实践案例。
  钢城区还巧妙结合兰花节、海棠节、桃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面向农村老人推出集中补办结婚证服务,并免费提供化妆和礼服。2024年,有305对老人重温这份浪漫。
  家门口的幸福养老,从一口热乎饭开始。上午10点半,里辛街道南朱家庄村的幸福食堂里,工作人员崔孝兰熟练地将荤素搭配的饭菜分装好,准备送往村里订餐老人家中。钢城区以幸福食堂为载体,构建起政府主导、区街村三级联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养老“幸福网”,214家幸福食堂实现了村居全覆盖。
  与此同时,钢城区积极延伸养老服务,在农村拓展形成帮做家务、巡访关爱、健康查体、特色康复等“幸福食堂+N”服务体系,共照料高龄独居、高龄特困、困难残疾人等群体3000多人。在城市社区,打造集生活助餐、日间照料、便民助购、家政助洁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养老模式,其中,钢城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医养康护教”五位一体养老服务,获评全省“最受欢迎养老机构”。
  □ 本报记者 姜斌 本报通讯员 王超

  孤寡老人任伟军收到特困供养金后绽放笑颜;花海公园婚姻登记站前,一对新人在鸟语花香中定格甜蜜瞬间;一份荤素搭配、热气腾腾的定制午餐,让独居老人任桂芳连声赞叹“省心省力又放心”……在济南市钢城区,一场场润物无声的“微改革”,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品质,让民生改善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民生保障的底线能否兜得牢、兜得准?钢城区用一套创新的“红黄蓝”分层分类救助体系给出了回答。
  6月26日,汶源街道社会工作者、民政协理员和志愿者一起走进孤寡老人董及广家中,详细询问老人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大家分工协作帮老人整理打扫房间。“对我照顾得无微不至,生活越过越好。”作为“红码”群体一员的董及广说。
  不同于传统的“大水漫灌”式救助,钢城区将重点人群依据困难程度、致困原因和服务需求的差异,精准划分为“红黄蓝”三个圈层,为每户(人)量身打造专属“救助链”。
  “红码”群体,对应最需托底的困难人群。钢城区扎实落实基本生活救助和其他各项专项救助,全区4450名城乡低保人员、697名特困人员、2508名经济困难老年人、7565名重度残疾人与困难残疾人,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对于“黄码”群体,有效统筹部门资源,开展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针对性专项救助。对于遭遇突发性、紧迫性、灾难性困难导致基本生活暂时陷入困境的“蓝码”人员,临时救助的“及时雨”亦能迅速送达。2024年,得益于这项机制,758人次领到了临时救助金,1.5万人次得到了专项救助,1351名救助对象面临的2000余个个性化难题得以解决。
  民生改善,既要“雪中送炭”保基本,也要“锦上添花”提品质。钢城区瞄准群众生活的“微痛点”,打造了一系列有温度的民生品牌。
  理发,这件对常人来说稀松平常的小事,对于农村的老弱病残群体,却是个“刚需”难题。依托农村幸福院等场所,钢城区创新打造22处“幸福理发室”,统一配备热水器、洗头床等,区理发协会的志愿者定期开展义剪。
  在风景如画的花海公园,钢城区建设了我省首批、济南首家公园婚姻登记站,打造“钢好遇见你”品牌。将人生重要时刻融入自然美景,更成为传播文明新风的窗口:先后举办集体婚礼、军人婚礼、集体颁证等13场次活动,为400多对新人办理结婚登记。该做法成功获评全省婚丧习俗改革百佳实践案例。
  钢城区还巧妙结合兰花节、海棠节、桃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面向农村老人推出集中补办结婚证服务,并免费提供化妆和礼服。2024年,有305对老人重温这份浪漫。
  家门口的幸福养老,从一口热乎饭开始。上午10点半,里辛街道南朱家庄村的幸福食堂里,工作人员崔孝兰熟练地将荤素搭配的饭菜分装好,准备送往村里订餐老人家中。钢城区以幸福食堂为载体,构建起政府主导、区街村三级联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养老“幸福网”,214家幸福食堂实现了村居全覆盖。
  与此同时,钢城区积极延伸养老服务,在农村拓展形成帮做家务、巡访关爱、健康查体、特色康复等“幸福食堂+N”服务体系,共照料高龄独居、高龄特困、困难残疾人等群体3000多人。在城市社区,打造集生活助餐、日间照料、便民助购、家政助洁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养老模式,其中,钢城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医养康护教”五位一体养老服务,获评全省“最受欢迎养老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