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专版

潍坊科技学院

“六维协同”锻造青年教师教学硬实力

2025-06-2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刘金元 刘焕玲
  
  近日,在山东省第十二届“超星杯”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潍坊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李颜雯老师、数理教学中心桑建丽老师凭借出色的教学表现,分别斩获思政组一等奖和理科组二等奖。优异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学校对青年教师培养的高度重视和学校系统化的备赛体系与培养机制。学校创新构建的“六维协同”青年教师培养体系,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全方位保障。
梯队培养夯实基础
构建教师发展长效机制
  学校建立了系统化的“新教师—骨干教师—教学名师”三级培养梯队,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教师培养体系。在基础培养阶段,实施“青蓝工程”导师制,为每位新入职教师配备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导师,通过“一对一”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快速适应教学岗位。在提升阶段,定期举办教学沙龙、名师工作坊等活动,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教学创新、课程思政等专题培训。在引领阶段,成立教学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备赛期间,学校提前半年组建专项团队,通过“导师+团队”的双重指导模式,确保参赛教师有充足时间打磨课程,为比赛做好充分准备。
专家指导精准把脉
提升教学核心竞争力
  学校组建了由教学督导、往届获奖教师和学科专家构成的多维度指导团队,为参赛教师提供全过程、精细化的专业指导。在教学设计方面,专家团队帮助教师深入解读比赛评分标准,从教学目标设定、内容组织架构、思政元素融合等方面进行多轮次打磨优化。在课堂实施方面,通过模拟授课、微格教学等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语言、教态仪表、互动设计等进行针对性指导。李颜雯老师的参赛课程经过10余次修改完善,桑建丽老师的教学环节细化到每个互动设计,确保每个教学细节都达到最佳效果。同时,指导团队还引入智慧教学工具,帮助教师提升课堂吸引力和教学效果。
实战演练强化能力
锻造过硬教学本领
  学校创新实施了“三轮模拟+三轮复盘”的训练机制,通过递进式的实战演练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第一轮校内选拔赛模拟真实比赛流程,由专家现场评分并反馈;第二轮复赛强化训练增加“随机抽题”“限时备课”等环节,着重锻炼教师的即兴教学能力;第三轮决赛冲刺阶段组织全真模拟,包括场地布置、设备调试、评委提问等完整流程。备赛期间,学校为每位参赛教师安排了5场以上模拟授课,每次演练后组织专家团队分析教学视频,找出问题并及时改进。这种高强度、实战化的训练模式,使教师在正式比赛中能够从容应对各种挑战,展现出最佳的教学状态。
资源保障全面支撑
打造优质备赛环境
  学校整合各类优质资源,为教师备赛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保障。在教学资源方面,建立了专门的备赛资源库,系统收集整理历年优秀教案、获奖视频、专家点评等参考资料,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在技术支持方面,配备了专业的录播设备和智慧教室,协助教师制作高质量教学视频,支持互动式教学实践。在政策激励方面,设立了专项奖励机制,对获奖教师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进修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充分激发教师的参赛积极性。此外,学校还设立了专项经费,保障教师外出参赛的各项需求,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
心理辅导保驾护航
培育健康教学心态
  针对教学比赛的高压特点,学校特别重视教师的心理建设。赛前邀请心理学专家开展专题辅导,帮助教师掌握压力管理技巧,建立积极心态。赛中安排专人全程跟进,及时了解教师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赛后组织经验分享会,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学习。同时,建立教师互助小组,通过团队建设活动营造支持性备赛氛围。这些举措有效缓解了教师的参赛压力,确保他们能够以最佳心理状态投入比赛,充分发挥教学水平。
赛教融合促进改革
推动教学质量提升
  学校将竞赛经验转化为教学改革动力,全面推进教育教学创新。在课程建设方面,深化课程思政改革,推动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形成“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的教学格局。在教学方法上,推广混合式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显著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教师发展方面,实施“教学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通过举办校级教学竞赛、建设教师发展中心、加强校企协同育人等方式,持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这一系统化、多维度的培养模式成效显著,不仅帮助教师在各类教学竞赛中屡创佳绩,更促进了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未来,学校将继续完善“六维协同”培养体系,创新教师发展机制,为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坚实保障,持续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刘金元 刘焕玲
  
  近日,在山东省第十二届“超星杯”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潍坊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李颜雯老师、数理教学中心桑建丽老师凭借出色的教学表现,分别斩获思政组一等奖和理科组二等奖。优异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学校对青年教师培养的高度重视和学校系统化的备赛体系与培养机制。学校创新构建的“六维协同”青年教师培养体系,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全方位保障。
梯队培养夯实基础
构建教师发展长效机制
  学校建立了系统化的“新教师—骨干教师—教学名师”三级培养梯队,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教师培养体系。在基础培养阶段,实施“青蓝工程”导师制,为每位新入职教师配备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导师,通过“一对一”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快速适应教学岗位。在提升阶段,定期举办教学沙龙、名师工作坊等活动,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教学创新、课程思政等专题培训。在引领阶段,成立教学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备赛期间,学校提前半年组建专项团队,通过“导师+团队”的双重指导模式,确保参赛教师有充足时间打磨课程,为比赛做好充分准备。
专家指导精准把脉
提升教学核心竞争力
  学校组建了由教学督导、往届获奖教师和学科专家构成的多维度指导团队,为参赛教师提供全过程、精细化的专业指导。在教学设计方面,专家团队帮助教师深入解读比赛评分标准,从教学目标设定、内容组织架构、思政元素融合等方面进行多轮次打磨优化。在课堂实施方面,通过模拟授课、微格教学等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语言、教态仪表、互动设计等进行针对性指导。李颜雯老师的参赛课程经过10余次修改完善,桑建丽老师的教学环节细化到每个互动设计,确保每个教学细节都达到最佳效果。同时,指导团队还引入智慧教学工具,帮助教师提升课堂吸引力和教学效果。
实战演练强化能力
锻造过硬教学本领
  学校创新实施了“三轮模拟+三轮复盘”的训练机制,通过递进式的实战演练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第一轮校内选拔赛模拟真实比赛流程,由专家现场评分并反馈;第二轮复赛强化训练增加“随机抽题”“限时备课”等环节,着重锻炼教师的即兴教学能力;第三轮决赛冲刺阶段组织全真模拟,包括场地布置、设备调试、评委提问等完整流程。备赛期间,学校为每位参赛教师安排了5场以上模拟授课,每次演练后组织专家团队分析教学视频,找出问题并及时改进。这种高强度、实战化的训练模式,使教师在正式比赛中能够从容应对各种挑战,展现出最佳的教学状态。
资源保障全面支撑
打造优质备赛环境
  学校整合各类优质资源,为教师备赛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保障。在教学资源方面,建立了专门的备赛资源库,系统收集整理历年优秀教案、获奖视频、专家点评等参考资料,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在技术支持方面,配备了专业的录播设备和智慧教室,协助教师制作高质量教学视频,支持互动式教学实践。在政策激励方面,设立了专项奖励机制,对获奖教师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进修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充分激发教师的参赛积极性。此外,学校还设立了专项经费,保障教师外出参赛的各项需求,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
心理辅导保驾护航
培育健康教学心态
  针对教学比赛的高压特点,学校特别重视教师的心理建设。赛前邀请心理学专家开展专题辅导,帮助教师掌握压力管理技巧,建立积极心态。赛中安排专人全程跟进,及时了解教师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赛后组织经验分享会,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学习。同时,建立教师互助小组,通过团队建设活动营造支持性备赛氛围。这些举措有效缓解了教师的参赛压力,确保他们能够以最佳心理状态投入比赛,充分发挥教学水平。
赛教融合促进改革
推动教学质量提升
  学校将竞赛经验转化为教学改革动力,全面推进教育教学创新。在课程建设方面,深化课程思政改革,推动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形成“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的教学格局。在教学方法上,推广混合式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显著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教师发展方面,实施“教学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通过举办校级教学竞赛、建设教师发展中心、加强校企协同育人等方式,持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这一系统化、多维度的培养模式成效显著,不仅帮助教师在各类教学竞赛中屡创佳绩,更促进了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未来,学校将继续完善“六维协同”培养体系,创新教师发展机制,为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坚实保障,持续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