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后窗

孔庙淘书

2025-06-2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侯 军
  我的淘书生涯是从故乡天津开始的。起初也不懂得什么叫“淘书”,只能说是对书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尤其是对旧书,有一点偏嗜,就好像吸烟喝酒能上瘾一样,我对书的亲近也类似于烟瘾和酒瘾。
  染上书瘾,大概与我少年时期正赶上“书荒”年代,有着直接的关系,以至于很多年以后,我一见到书还是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大概也是因为我在开始学习阅读的阶段,所能读到的书都是破破烂烂、残缺不全的旧书吧,致使长大成人之后,我一直保持着对旧书的特殊情感。
  我最早接触到旧书,还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那是一个春寒料峭乍暖还寒的时期,很多被打入冷宫的禁书还没有完全解冻,而社会上已经开始萌生对阅读的期待。当时,天津悄然出现了一个卖旧书的地方,就是位于老城里东门里大街上的孔庙。那地方我很熟悉,尤其对孔庙门前那两个大牌坊记忆尤深,一个写的是“德配天地”,一个写的是“道冠古今”,非常醒目。奇怪的是,这两块匾额没有被损毁,一直保存完整。我对孔庙熟悉的另一个原因,是孔庙被改造成一所中学,而我当年的邻居、后来的太太李瑾恰好就在这所中学就读,我的两位小学老师也被调到这里任教,我时常会去看望他们。从我家北门里大街走到那里,至多一刻钟的光景,很近。
  起初,孔庙买卖旧书是内部的,不对外开放。我当时初中刚毕业,在南开区武装部上班,听到了消息却无缘进入。后来,有个同事说他有个什么证件可以进去购书,这才带着我去了几次。
  孔庙里的书摊显然是临时性的,大量的新旧书籍被随便摆在书架上案子上,也不分类,任人翻检。看书的人很多,挤挤挨挨的,全都默不作声,气氛有点神秘。在我印象中,主要是教材类的图书和当时被称为“内部出版”的那些中外图书。第一次去没敢买书,只看着别人悄无声息地交钱购书。第二次去,我试着买了两本“内部出版”,都是翻译的外国时政类书籍,一本是美国人写的《跛足巨人》,另一本是苏联人写的《毕生的事业》,后者是二战时的苏军将领华西里耶夫斯基的回忆录。价钱不贵,用现在的眼光看,真是很便宜的。
□ 侯 军
  我的淘书生涯是从故乡天津开始的。起初也不懂得什么叫“淘书”,只能说是对书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尤其是对旧书,有一点偏嗜,就好像吸烟喝酒能上瘾一样,我对书的亲近也类似于烟瘾和酒瘾。
  染上书瘾,大概与我少年时期正赶上“书荒”年代,有着直接的关系,以至于很多年以后,我一见到书还是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大概也是因为我在开始学习阅读的阶段,所能读到的书都是破破烂烂、残缺不全的旧书吧,致使长大成人之后,我一直保持着对旧书的特殊情感。
  我最早接触到旧书,还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那是一个春寒料峭乍暖还寒的时期,很多被打入冷宫的禁书还没有完全解冻,而社会上已经开始萌生对阅读的期待。当时,天津悄然出现了一个卖旧书的地方,就是位于老城里东门里大街上的孔庙。那地方我很熟悉,尤其对孔庙门前那两个大牌坊记忆尤深,一个写的是“德配天地”,一个写的是“道冠古今”,非常醒目。奇怪的是,这两块匾额没有被损毁,一直保存完整。我对孔庙熟悉的另一个原因,是孔庙被改造成一所中学,而我当年的邻居、后来的太太李瑾恰好就在这所中学就读,我的两位小学老师也被调到这里任教,我时常会去看望他们。从我家北门里大街走到那里,至多一刻钟的光景,很近。
  起初,孔庙买卖旧书是内部的,不对外开放。我当时初中刚毕业,在南开区武装部上班,听到了消息却无缘进入。后来,有个同事说他有个什么证件可以进去购书,这才带着我去了几次。
  孔庙里的书摊显然是临时性的,大量的新旧书籍被随便摆在书架上案子上,也不分类,任人翻检。看书的人很多,挤挤挨挨的,全都默不作声,气氛有点神秘。在我印象中,主要是教材类的图书和当时被称为“内部出版”的那些中外图书。第一次去没敢买书,只看着别人悄无声息地交钱购书。第二次去,我试着买了两本“内部出版”,都是翻译的外国时政类书籍,一本是美国人写的《跛足巨人》,另一本是苏联人写的《毕生的事业》,后者是二战时的苏军将领华西里耶夫斯基的回忆录。价钱不贵,用现在的眼光看,真是很便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