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旺 乡村兴
2025-06-1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记者 赵国陆 通讯员 孟凡庚 报道
章丘区明水街道吕家村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旺乡村兴。
|
□本报记者 赵国陆
山村深耕土特产,把小山楂做成大产业,年产值过亿元,济南市莱芜区牛泉镇庞家庄村一群大学生返乡创业,带领十里八乡的村民致富。
村合作社联合省农科院,明水香稻亩产破千斤,发展稻田鸭、稻田蛙等立体循环农业,引进文旅公司,农文旅融合增收,章丘区明水街道西营村“稻花香里说丰年”。
一个个幸福和美的场景,汇聚成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进的新图景。
济南市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担当,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再加力,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乡村振兴片区为抓手,聚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广袤乡村展现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产业旺,乡村兴。麦收过后,章丘区中北部120万亩高标准农田压茬种下玉米,新品种、新技术进田,秋粮争取再夺丰收,作为全国产粮大县,该区粮食产能稳定在64万吨以上。明水街道吕家村稻香渔歌生态露营地,围炉煮茶、亲子垂钓、篝火晚会等各种娱乐形式应有尽有。绣惠街道桃花山新村与山东沃泰龙山瓷文化创意园融合发展,拓展乡村研学、文化体验、创意节庆、亲子旅游等新业态。仁风西瓜、曲堤黄瓜……济阳区4.8万个特色产业大棚,种植面积超12万亩,年产值超40亿元,村民的腰包也鼓了。
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人才。莱芜区高庄街道黑峪村回引半亩花田创始人亓云吉返乡,建设品牌馆,栽植玫瑰、牡丹120余亩,打造原料溯源基地和产品研发基地。同时,在莱芜鲁中生物谷建成化妆品原材料加工基地,在济南高新区建立研发中心,构建了集“种植、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与半亩花田结对,莱芜区整合资金500余万元,黑峪村种植特色黄梨600余亩,盘活村内土地200余亩,建成星空帐篷28顶、星空民宿7间,年接待游客超6万人次,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90余个,带动村民增收150余万元。走进牛泉镇庞家庄村,犹如来到“山楂王国”,这个不足千人的小山村,依靠当地土特产,年产值达1.2亿元。带头人亓宪瑞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年加工山楂鲜果2万吨,并出口海外市场,如今上百名大学生跟着他到村里上班。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济南各区县大力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全环节增值。
文化筑基,古韵新生。钢城区颜庄街道澜头村立足清代古宅、抗战遗址、知青大院等资源,盘活闲置民宅20余处,引入鲸工坊、翟氏拓印、郝氏铁艺等7家非遗手造工坊,建设食光“颜”究院、澜颜书局、铁艺基地、“好柿业”加工坊,配套市集销售酸枣芽茶、牛肉干等特色农产品,推动产品变商品、资源变资产。
长清区马山镇西褚科村的锦鲤养殖基地,鱼池成片,色彩斑斓。借助中国名优锦鲤大赛永久赛址的优势,周边10个村庄以锦鲤为核心,逐步形成集育种、赛事、研学于一体的产业链,发展民宿、道地药材、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坚持生态化、数字化治理,实施户户通、改厕、美化亮化等民生工程,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客群流量正在转变成稳稳的经济增量。
山村深耕土特产,把小山楂做成大产业,年产值过亿元,济南市莱芜区牛泉镇庞家庄村一群大学生返乡创业,带领十里八乡的村民致富。
村合作社联合省农科院,明水香稻亩产破千斤,发展稻田鸭、稻田蛙等立体循环农业,引进文旅公司,农文旅融合增收,章丘区明水街道西营村“稻花香里说丰年”。
一个个幸福和美的场景,汇聚成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进的新图景。
济南市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担当,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再加力,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乡村振兴片区为抓手,聚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广袤乡村展现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产业旺,乡村兴。麦收过后,章丘区中北部120万亩高标准农田压茬种下玉米,新品种、新技术进田,秋粮争取再夺丰收,作为全国产粮大县,该区粮食产能稳定在64万吨以上。明水街道吕家村稻香渔歌生态露营地,围炉煮茶、亲子垂钓、篝火晚会等各种娱乐形式应有尽有。绣惠街道桃花山新村与山东沃泰龙山瓷文化创意园融合发展,拓展乡村研学、文化体验、创意节庆、亲子旅游等新业态。仁风西瓜、曲堤黄瓜……济阳区4.8万个特色产业大棚,种植面积超12万亩,年产值超40亿元,村民的腰包也鼓了。
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人才。莱芜区高庄街道黑峪村回引半亩花田创始人亓云吉返乡,建设品牌馆,栽植玫瑰、牡丹120余亩,打造原料溯源基地和产品研发基地。同时,在莱芜鲁中生物谷建成化妆品原材料加工基地,在济南高新区建立研发中心,构建了集“种植、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与半亩花田结对,莱芜区整合资金500余万元,黑峪村种植特色黄梨600余亩,盘活村内土地200余亩,建成星空帐篷28顶、星空民宿7间,年接待游客超6万人次,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90余个,带动村民增收150余万元。走进牛泉镇庞家庄村,犹如来到“山楂王国”,这个不足千人的小山村,依靠当地土特产,年产值达1.2亿元。带头人亓宪瑞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年加工山楂鲜果2万吨,并出口海外市场,如今上百名大学生跟着他到村里上班。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济南各区县大力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全环节增值。
文化筑基,古韵新生。钢城区颜庄街道澜头村立足清代古宅、抗战遗址、知青大院等资源,盘活闲置民宅20余处,引入鲸工坊、翟氏拓印、郝氏铁艺等7家非遗手造工坊,建设食光“颜”究院、澜颜书局、铁艺基地、“好柿业”加工坊,配套市集销售酸枣芽茶、牛肉干等特色农产品,推动产品变商品、资源变资产。
长清区马山镇西褚科村的锦鲤养殖基地,鱼池成片,色彩斑斓。借助中国名优锦鲤大赛永久赛址的优势,周边10个村庄以锦鲤为核心,逐步形成集育种、赛事、研学于一体的产业链,发展民宿、道地药材、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坚持生态化、数字化治理,实施户户通、改厕、美化亮化等民生工程,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客群流量正在转变成稳稳的经济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