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扎实推进心理育人工作

以“砼”润心 向阳而行

2025-05-2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通讯员 郭茜茜 张宝亮
        王凤举

  5月23日,山东建筑大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特色活动,学生们专注栽种多肉、精心塑形黏土,工具轻叩声与欢笑声交织,构筑起充满温情的“治愈能量场”。
  近年来,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从组织体系、特色品牌、联动模式上下功夫,持续营造关怀支持型心理环境,助力学子在浸润式体验中汲取成长力量。
筑牢“三位一体”工作体系
  学院打造“组织架构—制度保障—队伍建设”三位一体工作体系,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系统性支撑。
  健全四级联动组织架构。学院成立由党委书记、院长牵头的心理健康工作小组,建立“党委统筹—副书记分管—辅导员落实—班主任协同”的四级管理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院年度重点工作。创新构建网格化信息通道,实现心理动态“分钟级”响应,打通心理育人“神经末梢”。
  完善闭环机制制度保障。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细则》等制度文件,建立“普测筛查—重点建档—动态跟踪—精准干预”闭环机制。构建三类心理档案库:为重点关注学生建立动态追踪档案,按学期比对心理变化;为危机预警学生设立分级干预档案,依预警程度确定每周1-3次谈话频率;为典型案例形成应急处置档案,优化处置流程,提升辅导员应急处突能力。
  锻造多元协同队伍矩阵。打造“专业教师+辅导员+朋辈骨干”多元化育人队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牵头开展个案咨询,ESB认证教师设计融入生涯教育,全国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开展职业心理教育。创新朋辈培养机制,定期开展“理论+实践”培训,培育出心理骨干32人,形成“培养一个、带动一片”的辐射效应,学生荣获10余项心理育人活动奖励。
打造“砼心向阳”特色品牌
  学院打造“砼心向阳”特色品牌,将体育的坚韧品格与美育的人文情怀融入心理建设,开展了多项具有鲜明辨识度的心理健康活动。
  以“土木杯”系列体育赛事为载体,以体育文化节为契机,将团体运动与心理元素有机结合,3月份以来先后举办了心理趣味运动会、素质拓展训练、拔河比赛、“奔跑吧青春”撕名牌大赛。
  培育特色社团“砼”人话剧社,组织美育实践活动,打造“行走的美育课堂”,通过排演话剧、心理情景剧让学生现身情景排解心理压力;毕业生晚会重演大学青春记忆,舞台艺术与爱校荣校教育相融合,将感恩与担当植入学生心间,以艺术之美铸魂育人。
  按照“新生适应—老生发展—毕业生过渡”的成长轨迹设计活动。针对大一新生,开展新生才艺大赛、班歌大赛、拔河比赛等活动;针对大二、大三学生,开展心理健康主题讲座、心理趣味运动会、生涯规划特色团体辅导等活动;针对大四学生,开展校友经验分享会、简历诊断、职业价值观澄清、面试心理沙盘等活动,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心理适应无缝衔接。
构建“主动赋能”联动模式
  学院通过空间、队伍、机制的多维联动,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从“被动干预”向“主动赋能”转型,形成可复制的工作范式。
  打造双线融合空间载体。线下建设“一室一空间”。将土木楼417心理咨询室打造成特色心理工作站;将土木楼416阳台打造成“心情茶叙空间”。线上借助学院微信公众平台,持续推送心理健康知识。
  创新朋辈能力提升机制。致力于提升朋辈骨干的积极心理品质,以自身积极正向的力量去感染和带动同学,从而预防学生心理问题。一方面优化朋辈骨干胜任力培训内容,开展主题讲座、团体辅导、心理辅导沙龙等,促进态度的积极转变。另一方面,加强心理委员工作技能提升,将日常培训与技能比赛相结合。
  完善精准化干预体系。根据不同颜色划分不同等级,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对蓝色预警,即轻度困扰学生定期谈心谈话,推荐参加“心晴树洞”分享会、心理电影赏析等轻松型团体活动;对黄色预警,即中度困扰学生开展减压疏导,培养心理韧性,安排党员朋辈“一对一”陪伴,定期参与校园慢跑、手工制作等舒缓性集体活动;对红色预警,即严重危机学生,启动应急机制,联动学校心理中心和学生家长,共同守护学生身心健康。
  □ 本报通讯员 郭茜茜 张宝亮
        王凤举

  5月23日,山东建筑大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特色活动,学生们专注栽种多肉、精心塑形黏土,工具轻叩声与欢笑声交织,构筑起充满温情的“治愈能量场”。
  近年来,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从组织体系、特色品牌、联动模式上下功夫,持续营造关怀支持型心理环境,助力学子在浸润式体验中汲取成长力量。
筑牢“三位一体”工作体系
  学院打造“组织架构—制度保障—队伍建设”三位一体工作体系,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系统性支撑。
  健全四级联动组织架构。学院成立由党委书记、院长牵头的心理健康工作小组,建立“党委统筹—副书记分管—辅导员落实—班主任协同”的四级管理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院年度重点工作。创新构建网格化信息通道,实现心理动态“分钟级”响应,打通心理育人“神经末梢”。
  完善闭环机制制度保障。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细则》等制度文件,建立“普测筛查—重点建档—动态跟踪—精准干预”闭环机制。构建三类心理档案库:为重点关注学生建立动态追踪档案,按学期比对心理变化;为危机预警学生设立分级干预档案,依预警程度确定每周1-3次谈话频率;为典型案例形成应急处置档案,优化处置流程,提升辅导员应急处突能力。
  锻造多元协同队伍矩阵。打造“专业教师+辅导员+朋辈骨干”多元化育人队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牵头开展个案咨询,ESB认证教师设计融入生涯教育,全国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开展职业心理教育。创新朋辈培养机制,定期开展“理论+实践”培训,培育出心理骨干32人,形成“培养一个、带动一片”的辐射效应,学生荣获10余项心理育人活动奖励。
打造“砼心向阳”特色品牌
  学院打造“砼心向阳”特色品牌,将体育的坚韧品格与美育的人文情怀融入心理建设,开展了多项具有鲜明辨识度的心理健康活动。
  以“土木杯”系列体育赛事为载体,以体育文化节为契机,将团体运动与心理元素有机结合,3月份以来先后举办了心理趣味运动会、素质拓展训练、拔河比赛、“奔跑吧青春”撕名牌大赛。
  培育特色社团“砼”人话剧社,组织美育实践活动,打造“行走的美育课堂”,通过排演话剧、心理情景剧让学生现身情景排解心理压力;毕业生晚会重演大学青春记忆,舞台艺术与爱校荣校教育相融合,将感恩与担当植入学生心间,以艺术之美铸魂育人。
  按照“新生适应—老生发展—毕业生过渡”的成长轨迹设计活动。针对大一新生,开展新生才艺大赛、班歌大赛、拔河比赛等活动;针对大二、大三学生,开展心理健康主题讲座、心理趣味运动会、生涯规划特色团体辅导等活动;针对大四学生,开展校友经验分享会、简历诊断、职业价值观澄清、面试心理沙盘等活动,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心理适应无缝衔接。
构建“主动赋能”联动模式
  学院通过空间、队伍、机制的多维联动,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从“被动干预”向“主动赋能”转型,形成可复制的工作范式。
  打造双线融合空间载体。线下建设“一室一空间”。将土木楼417心理咨询室打造成特色心理工作站;将土木楼416阳台打造成“心情茶叙空间”。线上借助学院微信公众平台,持续推送心理健康知识。
  创新朋辈能力提升机制。致力于提升朋辈骨干的积极心理品质,以自身积极正向的力量去感染和带动同学,从而预防学生心理问题。一方面优化朋辈骨干胜任力培训内容,开展主题讲座、团体辅导、心理辅导沙龙等,促进态度的积极转变。另一方面,加强心理委员工作技能提升,将日常培训与技能比赛相结合。
  完善精准化干预体系。根据不同颜色划分不同等级,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对蓝色预警,即轻度困扰学生定期谈心谈话,推荐参加“心晴树洞”分享会、心理电影赏析等轻松型团体活动;对黄色预警,即中度困扰学生开展减压疏导,培养心理韧性,安排党员朋辈“一对一”陪伴,定期参与校园慢跑、手工制作等舒缓性集体活动;对红色预警,即严重危机学生,启动应急机制,联动学校心理中心和学生家长,共同守护学生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