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协同推进动画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青岛高校动画教育教学赋能城市品牌建设
2025-05-2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王芳华
随着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大动画”已成为推动地方文化繁荣和城市品牌塑造的重要引擎。当前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给动画专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承担培养动画人才重任的高校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科研等多个方面不断改革创新,以提升动画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以青岛为例,分析青岛“大动画”产业现状,结合青岛高校动画教学实际,强调创新构建复合型动画教育课程体系,强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内容,同时强调动画教育教学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平台构建以及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着力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培养应用型动画人才新模式。
“大动画”产业的内涵与发展潜力
“大动画”是指以动画为核心,融合文学、影视、游戏、文旅、教育等多领域的跨界文化体系。其特征包括多平台传播、跨媒介融合、技术驱动创新与IP商业闭环,是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国际经验表明,“大动画”已成为城市文化传播与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如日本东京的“动漫文化都市”战略,美国洛杉矶的好莱坞动画产业集群,均展示了“大动画”在构建城市文化影响力方面的巨大潜力。
青岛“大动画”产业崛起
及高校动画教学现状
日前,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成为中国影史首部票房破百亿元的电影,位列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第1名、进入全球影史票房榜前八……《哪吒2》的联合出品方集结了138家中国动画公司,其中有两家青岛公司,分别是青岛红尘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和青岛童幻动漫有限公司,他们与国内其他百余家公司共同构建了中国动画的“万鳞甲”,贡献着青岛力量,彰显了青岛“大动画”产业的崛起。
青岛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定的中国首个世界“电影之都”。2005年,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地方政府推动下,青岛的动画产业“应运而生”。同年,青岛农业大学设立动画专业,是全省第二家、青岛第一家开设动画专业的高校。2006年,青岛科技大学传播与动漫学院创立,共同为动画产业输送专业人才。2010年10月,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创立;2021年5月,学校转设更名为“青岛电影学院”。该校设立动画专业,坚持以电影人才培养为特色,以培养优秀影视、新媒体产业发展所需人才为目标,实施产教融合、人才强校、作品驱动三大战略,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和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着力打造国内一流的影视人才教育与输出高地。
青岛高校动画专业虽然在进入新世纪之后迅速崛起、迅猛发展,但其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往往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操作,重教学形式而轻教学成果,由此导致学生难以了解动画后期制作技术的实时动态和核心技能。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目前青岛动画产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人才储备不足、现有动画公司规模较小、缺少动画公司品牌等。
青岛高校动画教育
教学创新思路
当前“大动画”产业发展日新月异,随着动作捕捉、虚拟拍摄等技术在东方影都的全面应用以及AI技术在青岛影视高校平台的发展,动画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构建复合型动画教育课程体系。高校可设置涵盖3D动画、VR叙事、数字IP开发等方向的课程,融合技术与文化内容,服务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强化动画美术基础、叙事能力培养、互动设计等课程模块,完善“通识+专业+实践”的课程结构。
建设“青岛故事”动画内容课程群。引导学生基于本地文化开展叙事创作,将崂山传说、海洋文化、城市记忆等转化为原创动画内容,增强教学的地方性与现实性。推动本地文史资源数字化转译,开发以“青岛文化IP”为主题的项目式教学模块。
促进教育与产业良性互动。高校教师可参与地方项目,以动画作品反哺教学研究;推动建立“青岛数字创意教育联盟”,构建高校间资源共享、课程互动、产研对接的协同机制。
丰富学生成长通道与国际交流机会。高校可借助国际动画节、联合海外高校与平台开展学生实习与学术交流,拓展青岛动画教育视野,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本土人才,提升青岛动画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创新动画教学方法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当下的动画制作技术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动画教育教学应坚持成果导向教育、能力导向教育、目标或需求导向教育,积极拥抱新技术和新变化,持续创新教学方法,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例如,教师可以引入虚拟现实教学法、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法等新颖、前沿的教学方法和创作技法,为学生提供更加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知识技能。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等互动性较强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青岛电影学院主动融入数字文化转型浪潮,创立了国内首家AIGC影视应用及知识产权研究院,致力于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尖端技术在影视创作与知识产权保护中的实践应用,创新性将电影虚拟拍摄技术融入动画制作。此外,学校还自主开发了集结国内外领先AIGC大模型的影视智作平台,该平台提供智能剧本创作、影像生成、声音合成以及视频制作等一站式智慧创作服务。把前沿的实用新技术和新模式有机融入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动画课程学习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实效,为学生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引入多元评价体系
以往教学评价往往重视考试成绩或课程成绩,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动画教学需要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强调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全面评价,特别是关于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状态的真实评价,包括课堂小组讨论、项目设计报告、实验或实践成果、期中和期末测验、设计作品评定、问卷调查等。通过多种维度的考察,教师可以更全面、更真实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自身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当课程或学期结束后,教师可以对其教学进行反向评估,征集学生的意见建议,据此对课程进行动态调整,还可以向其他院校学习优秀经验,引入第三方或多方评价机制,创建更加全面、更加多维、更加合理的评价方式。引入多元评价教学方式,可以持续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产教深度融合培养应用型动画人才
2009年,青岛市出台《关于鼓励和扶持动漫创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给予动漫创意企业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项目与作品扶持等,推动全市动漫创意产业快速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同年,青岛国际动漫游戏产业园正式开园,成为6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之一,这也成为青岛动画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该产业园引进来自韩国、美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投资的项目团队,以及北京、上海、沈阳等地动漫游戏企业与合作机构近100家,就业人数近4000人。
青岛动画产业高速发展为校企深度融合培养应用型动画人才奠定了基础。高校动画专业针对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的问题,与企业紧密合作,推进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建立“大动画”实训基地、青年创作孵化器,通过真实项目带动学生实践,提升内容开发与市场转化能力。鼓励高校与动漫企业联合开发课程、共建课题,鼓励企业专家进校园、教师团队入企业,推动教师、学生、项目三方联动,实现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教学与项目相融通,学生实践全方位、多层次、全流程。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验行业岗位工作内容,实现“项目教学化、教学项目化”,课程实践与专业实习一体化,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无缝对接,学生实践能力全面提升。
“大动画”不仅是一种媒介形态,更是推动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动画教育作为其中的基础支撑力量,在人才培育、内容创新和文化传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应深耕产教融合与产学研一体化,精心布局学科专业,持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路径。青岛可通过动画教育培育原创人才、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激发“大动画”在城市发展中的多维价值,赋能“艺术城市·人文青岛”建设,助力擦亮“上合组织旅游和文化之都”新名片。
(本文为2022年度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项目名称:“大动画”产业助力“艺术城市·人文青岛”建设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QDSKL2201354。作者单位:青岛电影学院)
随着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大动画”已成为推动地方文化繁荣和城市品牌塑造的重要引擎。当前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给动画专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承担培养动画人才重任的高校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科研等多个方面不断改革创新,以提升动画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以青岛为例,分析青岛“大动画”产业现状,结合青岛高校动画教学实际,强调创新构建复合型动画教育课程体系,强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内容,同时强调动画教育教学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平台构建以及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着力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培养应用型动画人才新模式。
“大动画”产业的内涵与发展潜力
“大动画”是指以动画为核心,融合文学、影视、游戏、文旅、教育等多领域的跨界文化体系。其特征包括多平台传播、跨媒介融合、技术驱动创新与IP商业闭环,是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国际经验表明,“大动画”已成为城市文化传播与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如日本东京的“动漫文化都市”战略,美国洛杉矶的好莱坞动画产业集群,均展示了“大动画”在构建城市文化影响力方面的巨大潜力。
青岛“大动画”产业崛起
及高校动画教学现状
日前,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成为中国影史首部票房破百亿元的电影,位列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第1名、进入全球影史票房榜前八……《哪吒2》的联合出品方集结了138家中国动画公司,其中有两家青岛公司,分别是青岛红尘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和青岛童幻动漫有限公司,他们与国内其他百余家公司共同构建了中国动画的“万鳞甲”,贡献着青岛力量,彰显了青岛“大动画”产业的崛起。
青岛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定的中国首个世界“电影之都”。2005年,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地方政府推动下,青岛的动画产业“应运而生”。同年,青岛农业大学设立动画专业,是全省第二家、青岛第一家开设动画专业的高校。2006年,青岛科技大学传播与动漫学院创立,共同为动画产业输送专业人才。2010年10月,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创立;2021年5月,学校转设更名为“青岛电影学院”。该校设立动画专业,坚持以电影人才培养为特色,以培养优秀影视、新媒体产业发展所需人才为目标,实施产教融合、人才强校、作品驱动三大战略,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和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着力打造国内一流的影视人才教育与输出高地。
青岛高校动画专业虽然在进入新世纪之后迅速崛起、迅猛发展,但其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往往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操作,重教学形式而轻教学成果,由此导致学生难以了解动画后期制作技术的实时动态和核心技能。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目前青岛动画产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人才储备不足、现有动画公司规模较小、缺少动画公司品牌等。
青岛高校动画教育
教学创新思路
当前“大动画”产业发展日新月异,随着动作捕捉、虚拟拍摄等技术在东方影都的全面应用以及AI技术在青岛影视高校平台的发展,动画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构建复合型动画教育课程体系。高校可设置涵盖3D动画、VR叙事、数字IP开发等方向的课程,融合技术与文化内容,服务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强化动画美术基础、叙事能力培养、互动设计等课程模块,完善“通识+专业+实践”的课程结构。
建设“青岛故事”动画内容课程群。引导学生基于本地文化开展叙事创作,将崂山传说、海洋文化、城市记忆等转化为原创动画内容,增强教学的地方性与现实性。推动本地文史资源数字化转译,开发以“青岛文化IP”为主题的项目式教学模块。
促进教育与产业良性互动。高校教师可参与地方项目,以动画作品反哺教学研究;推动建立“青岛数字创意教育联盟”,构建高校间资源共享、课程互动、产研对接的协同机制。
丰富学生成长通道与国际交流机会。高校可借助国际动画节、联合海外高校与平台开展学生实习与学术交流,拓展青岛动画教育视野,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本土人才,提升青岛动画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创新动画教学方法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当下的动画制作技术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动画教育教学应坚持成果导向教育、能力导向教育、目标或需求导向教育,积极拥抱新技术和新变化,持续创新教学方法,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例如,教师可以引入虚拟现实教学法、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法等新颖、前沿的教学方法和创作技法,为学生提供更加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知识技能。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等互动性较强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青岛电影学院主动融入数字文化转型浪潮,创立了国内首家AIGC影视应用及知识产权研究院,致力于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尖端技术在影视创作与知识产权保护中的实践应用,创新性将电影虚拟拍摄技术融入动画制作。此外,学校还自主开发了集结国内外领先AIGC大模型的影视智作平台,该平台提供智能剧本创作、影像生成、声音合成以及视频制作等一站式智慧创作服务。把前沿的实用新技术和新模式有机融入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动画课程学习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实效,为学生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引入多元评价体系
以往教学评价往往重视考试成绩或课程成绩,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动画教学需要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强调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全面评价,特别是关于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状态的真实评价,包括课堂小组讨论、项目设计报告、实验或实践成果、期中和期末测验、设计作品评定、问卷调查等。通过多种维度的考察,教师可以更全面、更真实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自身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当课程或学期结束后,教师可以对其教学进行反向评估,征集学生的意见建议,据此对课程进行动态调整,还可以向其他院校学习优秀经验,引入第三方或多方评价机制,创建更加全面、更加多维、更加合理的评价方式。引入多元评价教学方式,可以持续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产教深度融合培养应用型动画人才
2009年,青岛市出台《关于鼓励和扶持动漫创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给予动漫创意企业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项目与作品扶持等,推动全市动漫创意产业快速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同年,青岛国际动漫游戏产业园正式开园,成为6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之一,这也成为青岛动画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该产业园引进来自韩国、美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投资的项目团队,以及北京、上海、沈阳等地动漫游戏企业与合作机构近100家,就业人数近4000人。
青岛动画产业高速发展为校企深度融合培养应用型动画人才奠定了基础。高校动画专业针对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的问题,与企业紧密合作,推进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建立“大动画”实训基地、青年创作孵化器,通过真实项目带动学生实践,提升内容开发与市场转化能力。鼓励高校与动漫企业联合开发课程、共建课题,鼓励企业专家进校园、教师团队入企业,推动教师、学生、项目三方联动,实现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教学与项目相融通,学生实践全方位、多层次、全流程。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验行业岗位工作内容,实现“项目教学化、教学项目化”,课程实践与专业实习一体化,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无缝对接,学生实践能力全面提升。
“大动画”不仅是一种媒介形态,更是推动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动画教育作为其中的基础支撑力量,在人才培育、内容创新和文化传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应深耕产教融合与产学研一体化,精心布局学科专业,持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路径。青岛可通过动画教育培育原创人才、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激发“大动画”在城市发展中的多维价值,赋能“艺术城市·人文青岛”建设,助力擦亮“上合组织旅游和文化之都”新名片。
(本文为2022年度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项目名称:“大动画”产业助力“艺术城市·人文青岛”建设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QDSKL2201354。作者单位:青岛电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