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维度加大中国近代史教育投入 培养学生历史意识
2025-05-1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李屾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一百多年间,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书写了一部充满屈辱与抗争的历史。1840年,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大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从未屈服。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壮丽的史诗。有必要从三个维度加大中国近代史教育投入,培养当代中国学生历史意识,使其深刻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理解中国人民在历史进程中做出的艰难选择,感受先辈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与经济支持。地方教育部门应充分认识到中国近代史教育对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可行性政策法规,明确将中国近代史列为不同教育阶段历史和思政教学重点内容,确保各级各类学校将中国近代史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建立健全历史教育评估机制,将学校对中国近代史教育的重视程度、教学效果等纳入评价体系,对在党史教育方面表现优秀的学校给予表彰和奖励,提升中国近代史在教育体系以及学生知识体系中的整体地位。
地方政府应设立专项教育资金,加大对历史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确保资金合理、精准、有效地投入相关教育领域。选购权威且内容多样化的历史教材,以此为基础充分融合传统知识和新近研究成果,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取历史前沿资讯;引入智能交互白板与投影仪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可借此播放历史影像与趣味媒体作品,将抽象的历史知识更加形象地呈现出来,强化学生学习沉浸感,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合作,大力建设和维护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升级改造“徐向前故居”等现有历史文化场所,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完善场所设施建设,展示优秀历史人物的革命生涯,打造历史情境体验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演进过程,增强对历史的感知度;深入挖掘并保护“百团大战纪念馆”等历史文化遗迹,合理开发并利用其教育实践功能,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学生明白百团大战这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进攻战役背后蕴含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深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促成公共文化机构与学校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共同开发与中国近代史相关的课程和项目,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二是整合近代史教育资源。教育主管部门应牵头建立统一的资源统筹机制,梳理整合全国范围内中国近代史教育资源,建立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将分散于教材、学术研究、文博场馆等不同领域的权威学术成果、红色遗址信息、口述历史档案等纳入数据库,实现近代史资源的集中管理与高效调配,为师生提供高效且便捷的学习和研究平台;打破学校、博物馆、档案馆等场所之间的壁垒,推动学校与地方博物馆联合开展“沉浸式近代史研学”,利用馆藏文物等资源设计主题课程,档案馆提供历史文献原件,引导学生开展史料分析实践,形成校内外资源互补的多元化教育生态。
学校应通过跨界融合拓展教育资源的形式与内涵。将近代史教育与文学、艺术、地理、政治、科技等有机融合,开发跨学科课程。以《建党伟业》等文艺作品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我国各阶层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表现出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热情;以近代工业技术演进为线索,展现科技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结合近代中国的疆域变迁、城市开埠顺序等内容,让学生从历史地理学角度理解中国近代化进程;在思政教育中深入剖析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新文化运动等中国近代各种政治思潮的涌动与变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借助虚拟现实(VR)技术打造中共一大、五四运动等沉浸式历史场景,并以此为基础组织学生排演历史舞台剧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深化对近代历史的理解,明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领导地位,从而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
地方教育部门应支持对近代史教育资源的创新性开发。鼓励教师和文化机构提炼近代史教学重点,以短视频等形式创作《虎门销烟》《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符合青少年认知规律的教育产品,生动解读中国近代史中关键性历史事件与人物;学校应组织学生开展口述史征集志愿活动,通过走访历史亲历者、考察文化古迹、撰写调研报告,实现“产学一体”,形成创新性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历史意识。
三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历史教师应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积极参与中国近代史教研活动,拓展专业视野,获取教学新思路;研读权威著作和期刊,更新知识体系,在实际教学中增添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培训机构应紧密结合相关教学实际需求与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确保培训的全面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增强学生历史意识的目的。以戊戌变法为例,培训应围绕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提升教师知识储备水平。
政府和教育部门应高度重视教师专业培训与进修,出台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为教师参加培训提供全方位支持:制定合理的培训时间安排制度,使教师每学期都有一定天数的带薪培训时间,确保教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有充足的时间参与培训;设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预算,用于支付教师的培训学费、差旅费等,减轻教师参加培训的经济负担。
学校是教师培训的直接管理和实施主体。学校应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从物质和精神层面激发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物质方面,设立教师培训专项奖金,根据教师培训考核成绩给予不同等级的奖金奖励,对培训中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较高额度的奖金,表彰其在近代史教育中所付出的努力。精神方面,设立“优秀讲师”等荣誉,在学校官网、校内宣传栏等平台宣传展示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提高其知名度和荣誉感。
培训实施主体单位应注重培训方式的多样化。搭建专门的教师培训在线平台,提供专家讲座视频、教学案例库等丰富的培训课程资源,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进行系统性学习;通过集中授课、工作坊等线下培训方式,为教师提供面对面与专家交流、向专家学习的机会,强化其对中国近代史教学方式方法的融会贯通;将线上线下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的培训模式,前期通过线上平台进行基础知识学习,中后期通过线下培训提升实际教学能力,确保教师在近代史教学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历史意识。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一百多年间,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书写了一部充满屈辱与抗争的历史。1840年,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大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从未屈服。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壮丽的史诗。有必要从三个维度加大中国近代史教育投入,培养当代中国学生历史意识,使其深刻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理解中国人民在历史进程中做出的艰难选择,感受先辈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与经济支持。地方教育部门应充分认识到中国近代史教育对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可行性政策法规,明确将中国近代史列为不同教育阶段历史和思政教学重点内容,确保各级各类学校将中国近代史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建立健全历史教育评估机制,将学校对中国近代史教育的重视程度、教学效果等纳入评价体系,对在党史教育方面表现优秀的学校给予表彰和奖励,提升中国近代史在教育体系以及学生知识体系中的整体地位。
地方政府应设立专项教育资金,加大对历史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确保资金合理、精准、有效地投入相关教育领域。选购权威且内容多样化的历史教材,以此为基础充分融合传统知识和新近研究成果,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取历史前沿资讯;引入智能交互白板与投影仪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可借此播放历史影像与趣味媒体作品,将抽象的历史知识更加形象地呈现出来,强化学生学习沉浸感,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合作,大力建设和维护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升级改造“徐向前故居”等现有历史文化场所,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完善场所设施建设,展示优秀历史人物的革命生涯,打造历史情境体验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演进过程,增强对历史的感知度;深入挖掘并保护“百团大战纪念馆”等历史文化遗迹,合理开发并利用其教育实践功能,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学生明白百团大战这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进攻战役背后蕴含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深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促成公共文化机构与学校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共同开发与中国近代史相关的课程和项目,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二是整合近代史教育资源。教育主管部门应牵头建立统一的资源统筹机制,梳理整合全国范围内中国近代史教育资源,建立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将分散于教材、学术研究、文博场馆等不同领域的权威学术成果、红色遗址信息、口述历史档案等纳入数据库,实现近代史资源的集中管理与高效调配,为师生提供高效且便捷的学习和研究平台;打破学校、博物馆、档案馆等场所之间的壁垒,推动学校与地方博物馆联合开展“沉浸式近代史研学”,利用馆藏文物等资源设计主题课程,档案馆提供历史文献原件,引导学生开展史料分析实践,形成校内外资源互补的多元化教育生态。
学校应通过跨界融合拓展教育资源的形式与内涵。将近代史教育与文学、艺术、地理、政治、科技等有机融合,开发跨学科课程。以《建党伟业》等文艺作品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我国各阶层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表现出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热情;以近代工业技术演进为线索,展现科技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结合近代中国的疆域变迁、城市开埠顺序等内容,让学生从历史地理学角度理解中国近代化进程;在思政教育中深入剖析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新文化运动等中国近代各种政治思潮的涌动与变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借助虚拟现实(VR)技术打造中共一大、五四运动等沉浸式历史场景,并以此为基础组织学生排演历史舞台剧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深化对近代历史的理解,明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领导地位,从而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
地方教育部门应支持对近代史教育资源的创新性开发。鼓励教师和文化机构提炼近代史教学重点,以短视频等形式创作《虎门销烟》《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符合青少年认知规律的教育产品,生动解读中国近代史中关键性历史事件与人物;学校应组织学生开展口述史征集志愿活动,通过走访历史亲历者、考察文化古迹、撰写调研报告,实现“产学一体”,形成创新性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历史意识。
三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历史教师应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积极参与中国近代史教研活动,拓展专业视野,获取教学新思路;研读权威著作和期刊,更新知识体系,在实际教学中增添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培训机构应紧密结合相关教学实际需求与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确保培训的全面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增强学生历史意识的目的。以戊戌变法为例,培训应围绕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提升教师知识储备水平。
政府和教育部门应高度重视教师专业培训与进修,出台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为教师参加培训提供全方位支持:制定合理的培训时间安排制度,使教师每学期都有一定天数的带薪培训时间,确保教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有充足的时间参与培训;设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预算,用于支付教师的培训学费、差旅费等,减轻教师参加培训的经济负担。
学校是教师培训的直接管理和实施主体。学校应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从物质和精神层面激发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物质方面,设立教师培训专项奖金,根据教师培训考核成绩给予不同等级的奖金奖励,对培训中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较高额度的奖金,表彰其在近代史教育中所付出的努力。精神方面,设立“优秀讲师”等荣誉,在学校官网、校内宣传栏等平台宣传展示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提高其知名度和荣誉感。
培训实施主体单位应注重培训方式的多样化。搭建专门的教师培训在线平台,提供专家讲座视频、教学案例库等丰富的培训课程资源,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进行系统性学习;通过集中授课、工作坊等线下培训方式,为教师提供面对面与专家交流、向专家学习的机会,强化其对中国近代史教学方式方法的融会贯通;将线上线下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的培训模式,前期通过线上平台进行基础知识学习,中后期通过线下培训提升实际教学能力,确保教师在近代史教学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历史意识。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